《张五常论文集》阅读笔记(一)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5年8月22日

这几天,我在读《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为了避免和他后来写的三卷本《经济解释》混淆,我在这里称它为《张五常论文集》。

这本论文集的第一篇文章,是1982年10月26日张五常就任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时的一个就职演说,名为《经济解释:让我们做弄潮儿》。

一开始,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在全书之首放上一篇就职演说。但读后感到这篇文章很重要,解释了一些方向性、原则性的东西,起到了对全书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反映了张五常经济思想核心的一些东西。

在经济学研究中,有两种趋势。一种是规范研究,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前者以某种"规范"为依据,给出一种标准,然后再指出应该怎么做;后者则以现实中实际发生的情况为依据,解释事情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

张五常反对"规范"研究,赞赏"实证"研究。他认为有些"规范"纯粹是空中楼阁,从来没有得到过验证,怎么可以以此为依据呢?他有一句名言,"有些经济学家总喜欢研究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经济解释"这四个字,涵义就是用经济学思维解释实际中发生的事情,代表了实证研究。与它相对应的名词应该就是"经济规范"了。

张五常在就职演说的一开头,就点出了这一点:

在过去,大多数经济学家往往根据应该是什么来分析,这是一种旨在提供政策建议的规范方法。但是,近年来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许多经济学家现在开始解释事情为什么像现在这样,这是一种立足与推导和检验假说的实证方法。......潮流已经转向经济解释。

接下来,张五常回顾这个潮流是怎么发生转变的。

50年代,实证研究开始兴起,经济学家开始注重对经济行为原因的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也在这时出现(计量经济学本身就是为了方便实证研究,而创造出来的经济学分支)。

60年代,经济学上发生了两件大事:货币作用的论战和产权经济学的出现。前者加强了人们对宏观经济的理解,而后者则大大拓宽了经济学的解释能力。

7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令经济学家反思,为什么传统的一些经济发展观念是错误的,整个发展经济学被重写。

这些历史事实大大教育了经济学家,理论必须用来解释现实,而且必须根据现实的发展而发展。

张五常在这个基础上,指出经济学在解释现实方面有三个特点:

(1)经济学是"精密的"科学。它可以很成功、很准确的解释现实。

(2)经济学是一门"令人激动的"科学。运用经济学观点,我们可以对现实有深入和全新的理解。

(3)经济学也是困难的科学。一方面,任何经济学家本身就生活在经济之中,他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价值观,这造成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有时难以完全区分。另一方面,经济学的资料很难得到,经济学的结论也很难检验。

张五常认为,香港和亚洲是经济学天然的观察场所,经济学家在这里可以大有作为。

最后,他这样总结前面的发言:

潮流正在转变,切实不可抗拒的转变。这种转变开始于50和60年代,在70年代变成了经济解释而非政策建议的持久不衰的滔滔洪流。当世人看到亚洲两类国家经济绩效的鲜明例子时,人们更迫切地感到需要这种转变。

================================

上面是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概括和解读。就我自己来说,读来还是有很多启发的。它提供经济史上的一种学术发展观。

但是,我个人的想法也不完全等同于张五常。"经济解释"固然很好,不过"经济规范"也不能一点都没有。有时候,现实是错误的,是必须加以改变的。你对错误的现实进行经济解释,就等于承认了它的合理性。这是我不能同意的。

实证研究的典型方法是,首先找出大多数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然后寻找原因。但是,有时候某些行为主体就是在胡作非为,这时就不是解释的问题了,而是要直接指出不可以这样做。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政府身上,一个直接原因是市场机制对政治权力不起作用。

=================================

最后,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地方很有启发性。

张五常在解释产权理论的应用时,说私有产权可以解释历史发展。

私有财产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前提。现在快速增长的每一个国家都主要是把经济建立在私有企业制度之上。就是说,大多数生产性资源都归私人所有,不受政府行为的干预。这一点曾经是偶然的现象。但亚洲的经验却证实了一个铁的规律:在整个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在不存在较为明确的定义和执行的私有产权结构的情况下取得了重要的增长。反过来说则是,在明确定义和私有产权支配着大多数重要资源时,没有一个经济没有增长。我们无论是回顾欧洲的罗马帝国还是回顾中国的清朝,都找不到这一规则的例外。

......答案就是:当私有产权被压制时,经济就会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结果是增长受阻。换言之,广义的交易成本虽然在私有产权及相关的自由企业制度也非常之高,但仍然比在人类已知的任何其他制度下要低得多。


这里的问题是,交易成本、进而是私有产权是否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我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肯定如此,但是从人类整个历史进程的角度看,则是值得怀疑的。

(完)

留言(12条)

我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肯定如此,但是从人类整个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则是值得怀疑的.

我替你改一下:我认为,从人类过去的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肯定如此,但从人类的发展要求来看,则是值得怀疑的.这是我们需要探求的道路!

我坚信私有产权不是未来人类发展的充分条件。

同意不是充分条件的说法,但是我相信那始终是必要条件。
关于私有产权的历史和经济意义,是个很有意思的题目。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
读了你的读书笔记,我有两点感想。
1、经济研究的两种方法:规范和实证。似乎是体现了哲学思想上的理想主义和经验主义。
但是,你说“对错误的现实进行经济解释,就等于承认了它的合理性。”我觉得你对“解释”这个词的定义有点窄。在我看来“解释”也只是个中性词,解释的结果不一定是承认它的合理。你说呢?
2、你引用书中的话“当私有产权被压制时,经济就会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觉得好像正相反。
从理论上来说,与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自发调配相比,用国家权利作后盾的计划经济行为更能集中调配减少成本,但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大政府和权利集中蕴藏着极大的危险性。因此,以成本的增大来分散权利,避免专政危险和其他弊端,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

还有,我和你有同感,人生的孤独行程里,书真的是最忠实最好的旅伴。
不过,“边走边读”这一招我还没修炼出来。呵呵……我最多只能——走走读读,读读走走。

To detail:

私有产权可能也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说人类的未来在于公有制,我越来越觉得在逻辑上是说得通。资本主义制度有内在缺陷,它绝不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社会形态。

To:hai_nabian:

1.实证的经济学论文中,论证现实是错误的,我印象中一篇都没有。实际上,论证“现实”是错误的,本身就一定是“规范”研究啊。

2.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来看,公有产权使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经济运行效率低下,经济资源浪费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啊,也是你我的切身体会。

计划经济能减少成本,这只在理论上可行,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一个中央计划机构怎么可能掌握所有经济信息呢,又怎么可能对所有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呢?

如果“未来在于公有制”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那么“公有产权使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经济运行效率低下,经济资源浪费严重”
也属于这个合理性的一部分吗?

你的两条答复语气肯定的自相矛盾着……

我用的词是"逻辑上的合理性", 意思就是, 在现实中这还做不到.

也就是说缺乏现实意义(?)这个我同意。
从网上搜了《经济解释》来看,但好像不是你看的那本,也不是你说的那个三卷本。不过也很精彩。

还好把
但是希望还能够多做点笔记
呵呵
让我们也跟爽一把拉

张先生有自己的博客,搜索张五常就能看到
喜欢经济学的朋友可以看看
收益非浅

实证主义没有对错,对将来的预测价值也不大,因为实证受时空的约束和价值观的制约,比如在山西段考察黄河的流向,是向北流,谁能预测黄河就是向北流,或永远向北流。

经济学应该属于论证过去事物的学问,至于用经济理论预测未来,这大概属于人类希望把握未来的意愿,而且也仅仅是一种意愿,不是现实。现实的情形是,经常有经济学家言之凿凿在那儿预测未来,而经常被未来所嘲笑。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