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存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9月 6日

图书馆中,我偶然翻到了一本《英语用中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书中的作者简介让我凝神良久。

吴道存,1905年生于安徽黟县,历任复旦大学、上海外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校英语教授。编辑复旦大学《文摘》,主编《国光英语》双月刊,为《上海新闻》(Shanghai News)特约编辑。译著有《毛泽东自传》、《英国史》等。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中学英语教材,主张在应用中学英语。1971年退休回到家乡兴办《英语辅导班》,培养中学教师和社会青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有报道,受到社会好评。

我很感兴趣,在网上找到了相关介绍。

=========================

"道静冲和登大耄,存仁励志育英才"

---- 访吴道存教授

个春光明媚的周末,我们黟县中学五十周年校庆筹备组的几位同志,专程赴屯溪隆阜中学,拜访德高望重的吴道存教授。

  在吴老外甥卢申老师的指点下,我们在一排简易的平房当中,寻到了吴教授的宅第。一进门是张硕大的书桌,上面堆满了外文报刊及各类辞书等。随手拾起其中的一本,是吴教授和卢申合著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怎样教好英语》一书。

  我们的采访便从书开始谈丰收。

  "我教了一辈子书,写了又编了一辈子书,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吴教授是黟县颖川人, 1931 年以头名的成绩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院,翌年任复旦大学副教授,并兼任李登辉校长的英文秘书。"八·一三"事变后,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国土,京沪等地相继沦陷,一大批著名学者相继来黟县避难。为了生计,吴道存等人多方联系, 1938 年春,在碧阳书院旧址办起了东吴大学附属中学黟校,执教的有程小青、周瘦鹃、沈祖懋、陈海澄、吴献书、张梦白、鲍作贤等著名学者及作家。不久,东吴附中外迁,吴教授等人又筹办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皖校,经复旦大学同意,每年都推荐一人免试进复旦大学深造。抗战胜利后,复旦附中才于 1947 年迁至宣城,大多数师生都转入了黟县县立初级中学,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对黟县乃至皖南中等教育的发展,和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影响很大,不少人还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吴老告诉我们,当年的东吴附中学生,现在的武汉式学院电子工程系胡焕章教授,前年还志程来看望他。据胡教授回忆说,吴老当年教英语用的就是斯诺的《毛泽东传》原版著作当教材教授学生,宣传抗日,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卢申在一旁插说,外公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复旦大学、四川教育学院、上海学院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上海外语学院教材编审组副组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编审。足迹神州,桃李满天下。

  七十年代初,吴教授回到家乡。粉碎"四人帮"后,面对外语教学青黄不接的现实,年近七旬的吴教授和老伴一起办起了家庭英语辅导班,分小学、中学、教师三个层次。黟中不少师生都曾聆听过他的教诲。恢复高考的头几年,黟中不少学生,像任良跃等人,在中学未学习过英语的情况下,考取了英语专业,不能不说是吴教授深入浅出的教诲的功劳。吴老坚持义务教学的感人事迹,曾被《人民日报》等报刊详细报道。对黟中师生勤奋学习的劲头,吴老的印象也很深,他询问起原黟中教师朱贻官等人的情况,为他们的进步感到十分的高兴。

  卢申说,外公虽年已九十,但精神很好,每天都要读书看报。他还很关心黟中的校庆,收到黟中的来信及校庆简报后,正准备着手写些回忆文章。

  吴教授说:"教育一定要真才实学。这几年黟中取得成绩不少,希望能乘校庆的东风更上一层楼,培养更多的人才"。

  目睹吴教授和蔼慈详的神态,尤其是聆听他对黟中工作的关心,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请吴老题辞,他欣然挥笔,并热情地和我们合影留念。

  身后的墙上挂有一副复旦大学老同事,癸亥年秋题呈吴老的对联:"道静冲和登大耄,存仁励志育英才。"这不正是吴道教授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Bye Bye

  吴老,祝您健康长寿! (胡时滨)


来源:黟县中学

=====================

吴道存简记

作者:李玉蓉

【编按】今年是我社吴道存先生诞辰100周年,也是吴老先生仙逝已10周年。吴老先生一生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在教学和编译教材方面,成绩显著,并为国家培养一批人才,深受教育界尊敬。在此发表吴老先生遗孀李玉蓉女士的纪念文章,以表怀念之情。

年是吴道存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也是他逝世10年的日子,很多朋友对他的悼念,让我非常感动。我借此机会向多年关心爱护我们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吴道存是我的丈夫,他和我共同生活了六十二年。经历许多风雨,无论在受打击迫害,还是在恢复名誉的日子,他始终相信人民、相信党,忠于人民、忠于党。他一生待人诚恳,勤奋学习,艰苦朴素,无不良嗜好,烟酒不沾。一生在教学方面和编译教材方面,辛苦劳动,做出显著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材,深得教育界的尊敬。

吴道存在芜湖圣雅各读初中,该校非常重视英语,这使他从小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他在上海东吴二中读高中时,他是全校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在中学读书时,常向商务和中华书局《英语周刊》、《英语周报》投稿。

1931年他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院。留校工作兼校长英文秘书。一年后他升为副教授。复旦举行过一次英文论文比赛,他得第一名。

抗日战争时期,他翻译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访问的文章《闪闪红星》,向中国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朱德等革命伟大形象。

吴道存一生勤奋学习,著译丰硕。解放前他翻译与合译有《欧洲近代现代史》、《欧洲近代史》、《英国史》大学课本。《德国四年记》、《民主与反民主》、《日本泥足》、《毛泽东自传》斯诺著。《世界三大独裁》斯大林、希特勒、墨索里尼三人。《英文选读》大专课本。

82岁他摔断了腿,他躺在床上写了三本书:《英语选读》大学 一年级课本,《英语动词教与学》大专学校用,《怎样教好英语》大专用。

吴道存担任编写工作。30年代,他当过复旦大学"文摘"编委。主编《国光英语》半月刊。50年代在上海师范学院担任英语教研主任。上海外语学院任教研组组长。教材编审委员会副组长。华东师大《上海外语教学》编委。主编《英语辅导》六十年代调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学英语教材。

1957年吴道存加入九三学社,担任九三委员会副主任。担任上海南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屯溪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

教学方面,他爱当老师,教书育人。他当过芜湖华英小学教导主任、上海建浦中学教导主任,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抗战时期到四川,担任复旦大学、重庆朝阳学院、四川省教育学院等校教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担任上海外语学院、上海师范学院、上海诚明文学院等院教授。

1971年退休回黟县,他不顾年老体弱,在黟县家中办义务教学,有300多学生报名,分成小学、初中和高中三班。我教小学班。吴道存教学经验丰富,辅导班越办越好,且分文不收,受到学生家长、地方领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表扬和好评。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播放,画报登照片,得到各界人民的赞扬。

吴道存常谈到他的感想:(1)人生的意义。他说人生到世界上来,做什么样的人才算及格。他说不是争名于朝,争利于世,而是无私奉献,为他人而活的人生,才是及格,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他的座右铭是徐特立的"革命第一、工作第二",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根草去。"这是他努力的方向。(2)时代的认识,做一个现代化的人,而思想还是怀念过去是不行的,一定要热爱现代,为争取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努力。要使青少年知道旧社会的苦,今日祖国的可爱,社会主义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为改革过去而斗争,为塑造将来而努力。把握好正确方向,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化中国人。(3)希望工程,吴道存对希望工程非常重视。他说(宁可家寒、不可人寒)国际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国家要重视下一代的培养,因为下一代要掌握国家的命运,是国家的希望。所以要重视"希望工程"。正如冰心老人所说,"不读书,国家成为文化沙漠了"。中央已发现这个问题,在努力重视希望工程,培养下一代的教育。(4)培养四有的 新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理想每个人都有,但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升官发财"不能算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才是理想。道德要合乎时代,当然也包括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不搞一言堂,要发展双百方针,纪律要强调遵纪守法。

吴道存常谈起长寿之道,他认为一个人要淡名利,不作攀比,不慕荣利,有病则治,无病则防。慎饮食,多做好事,不作亏心事。要相信,"仁者寿"。做到这些,自然健康长寿。

来源:九三学社黄山市委员会

留言(1条)

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脊梁,不是任何快餐文明所能取代的,在羡慕西方百年发达的时候,我仍想,中国的那些已经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的传统文明会不会就那样被四面八方而来四面八方而去的浪潮冲刷的没有了。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