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尔维诺、阿城以及《光与影》(作者:右岸) | 首页 | 为快乐负责——我读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作者:半边书生) »


再聊《寒冬夜行人》和卡尔维诺(作者:过铁)


转自“天涯虚拟社区”


  刚看到雪呆子的文章,在说《寒冬夜行人》。这本好书,俺一个月前才看完,看此文时,倒生出些想法,匆匆敲录下来。
  以前曾看了他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很受启发。看了这部〈寒〉,俺才意识到,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相识太晚。于是,前几天去书店,买了他的集子,这不,上网之前,刚在看他的〈我们的祖先〉。
  如今看小说,总是想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背景知识,学养准备的要点在哪儿?
  这样一分析,才明了,其实每一位小说大师,首先都是一位独特的哲人,是个有独树一帜思想之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
  卡尔维诺之所以成其为卡尔维诺,实在和他在巴黎的那段生活,和当时思想界重镇:如斯特劳斯、巴特、索绪尔诸荦荦大端者,过从甚密有关。结构、后结构批评,语言及言语的区别,叙述和陈述结构的不同。这些,其实都是〈寒冬夜行人〉一书里,很潜在的东东。也许翻译过来,就难分析了。反正在卡尔维诺的复杂大脑里,这些知识储备是最基本的。而如果一个中国写小说的,还是用象当时学卡夫卡、学博尔赫斯等一样的方式,学卡尔维诺:仍是从文本到文本,那只能是缘木求鱼的了。果真如此,学徒还是学徒,师傅仍是师傅。写手只是写手,是成不了大师的。
  是什么成就了卡夫卡?首先,显然是他背后的哲学思想:他受尼采、早期存在主义思潮,影响至深。和普鲁斯特一样,他也受到了柏格森主义的影响,虽然罗素将这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博尔赫斯亦然,他的小说里,如果抽掉了哲学背景、去掉思辩性,就什么也不是了。博氏的小说,显然是建立在对东西方哲学的深研上,才写出的。
  以上只是想到就说,瞎话一通。


  
  
  
  《寒冬夜行人》一书,是一部新颖、极具可读性,又具启示性的小说。此书写了十个开了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又故意嘎然而止,吊足读者胃口;当然,还有一个穿插整部文本的,有头有尾的故事。该书还探讨了诸如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如何写好一部开头味道十足的“易见”的故事等等有意思的话题。更有意思的是,在这十一个故事里,俺似乎闻出了些其它的味来。怎么说呢?卡尔维诺或在用调侃的笔调,故意摩仿前辈或同代的小说家的笔法、氛围,以此达成他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提出的“繁复”的小说效果?
  俺以有限的阅读经验,瞎举一通:)
  1、《寒冬夜行人》这个故事,细细读来,似乎有茨威格小说的味道?氛围与《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相类。
  2、《在马尔堡市郊外》,让俺想起那些俄罗斯的小说,还闻到福克纳的乡土味。
  3、《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这个故事,很显然卡尔维诺在向普鲁斯特致礼。《在少女们身边》那一卷中,普鲁斯特写出的海滨小城巴尔贝克,还有那旅馆,同样是有沙滩上的女子,也有画家,如《追忆》里的埃尔斯蒂尔……只是在《追忆》里,少了座监狱,不过,多了座兵营:)。当然,这些只是表象,哲理性的叙述倒是真有些相像。正是在这一章里,有如下的警句出现,一如普氏小说里,常出警句一样:
  “生活是串味儿,你可以说,死亡也是串味儿”。
  4、《不怕寒风,不顾眩晕》这一篇里,很清楚是昆德拉的气息,扑面而来。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相较,两者有着相类的意象与语汇:坦克、性、枪杀……
  5、《向着黑魆魆的下边观看》,一篇谋杀故事,有点博尔赫斯写的那些黑社会杀手小说的味道。
  6、《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这一篇就是雪呆子提过的,绑架者掐准时间打电话,某个过路的陌生人无意间接了电话,卷入一场意想不到的事非的故事,实在不知是何人的风格?不过,当初看时,倒是想着如今的好莱坞片、港片里,这类情节泛滥,滥盅是否出在卡尔维诺的这个念头上?
  7、《一条条相互交叉的线》,这篇是写魔镜的,俺只能想到博尔赫斯的迷宫。
  8、《在月亮照耀的落叶上》这篇,明显地以日本为描述地域,写的故事也是纯日本的,或者说是川端康成式的,细腻、感觉沉湎于思索。这篇读来很舒畅,也许是合了译者胃口,翻得顺溜。尤其是对一片落叶,生发的思绪,将视觉和听觉复合得如此悦目,俺实在是对卡尔维诺这个西方人,有如此细腻的笔致,大为佩服。川端看到了,不知会不会因饭碗被抢,而大感愤慨?
  9、《在空墓穴的周围》这篇,俺还是一下子想到了博尔赫斯笔下的南美高原上的高乔人,那些草原游牧人,那些牛仔与刀客的故事。当然,也许还有马尔克斯?
  10、《最后结局如何》,此篇俺以为,有世间爱情小说中的极妙极酷的构思,亦大有汉语古诗里所谓“冬雷阵阵夏雨雪,仍敢与君绝”的爱情阵势。周星星或者王家卫的爱情经典镜头,也没有卡尔维诺想的那么绝,那么大手笔:)。
  如果一位男子,想要与那位淹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隐在钢筋森林的城市里的,偶尔邂逅的女子再偶尔邂逅一次,他会怎么做?卡尔维诺让那个男的的意念,变成现实:你想PASS那些挡人视线的建筑,生活中真的就PASS掉了;想PASS某类不相干的人,那类人真的在生活中立马蒸发掉。书中说,“然后我取消兵营,取消警察,取消警察局。一切穿制服的人都消失了,仿佛他们从未存在过”。终于他和她在这个一无所有的空虚的世界上邂逅了,这是必然的:),但是她对他说:
  “啊,真是你吗?我每次在这条大街上散步时都碰见你!……喂,你知道那个拐角处有个咖啡馆,里面镶满了玻璃镜,还有个乐队演奏华尔兹舞曲。你愿意邀请我去吗?”
  晕倒!
  显然,这个时候,咖啡馆和乐队都没了,因为他为了邂逅她,将这些美好的东东全PASS掉了:)
  这简直是一部反卡夫卡式的作品。要对付将卡夫卡笔下的K异化的那些法律也好,城堡也好,最绝的一招,显然不是钻在“地洞”里躲起来,而是PASS这些东东,呵呵。
  11、最后,谈谈贯穿在上述十个故事篇头的,这本《寒冬夜行人》里的一个主线故事,关于男读者“你”,和一个叫柳德米拉的女读者的爱情故事。它实际上是卡尔维诺对传统的欧洲“骑士罗曼司”小说的有趣的模仿。这让人想起比这本小说晚些出来的,英国学者戴维·洛奇的小说《小世界》。这部后现代小说,号称为“学者罗曼司”,俺依此例,倒可称《寒冬夜行人》为“文本罗曼司”。反正男读者在追着各式各样的有头无尾的文本读;当然也一如《小世界》里的男主人公一样,满世界追着一位漂亮的女性。
  这两者之间,有何相联的寓义?
  对俺来说,确确实实是因王小波,而知道卡尔维诺。将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这本书,与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对照来看,实在是件有意思的事。俺还未将《我们的祖先》看完,不敢多说什么,只是隐约已嗅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的祖先》,对《红拂夜奔》的启示性?不过,只提一点,就是王小波的知识结构,很杂,哲学方面,不光是一个他常挂于口的罗素。比如,在《红拂夜奔》里,李靖与红拂,原先呆的洛阳,是一个泥浆乱溅的大都城,这个都城显然是自然生成的,未经人为预先设计规划的。在这个脏乱差、治安又不好的地儿生活,李靖飞来飞去的,很快乐的样子。后来,李靖承旨亲自规划督造了长安城,一个四方囫囵,平整崭新的大都城。在这个都城里,什么都是有规矩的。而这些规矩的制订者李靖,贵为开国元勋,却并不开心。成天昏睡度日。显然,这里面的思想背景,含有哈耶克、波普尔之类西哲的道道。
  看来,《我们的祖先》与《红拂夜奔》,都有些寓言性质。文本之外,有深意也。当然,文本也都很有趣,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的语汇来说,就是“轻逸”。其实,王小波的小说,或当用卡尔维诺的标准来评判之,即他的东东,是否做到了以下几项:轻逸、迅速、确切、易见、繁复。
   俺猜测,王既然比多数国人,早看过卡尔维诺的备忘录,写作时,这些文论或对其有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