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见的城市》或《黑色的春天》(作者:张晓舟) | 首页 | 童话的荒诞美(作者:周晓波) »


“人无完人”(作者:夏秋)


(选自《读书》1982年7月号)

卡尔维诺的这部小说,使人联想到一句古老格言:“人无完人”。

面前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这是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伊•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发表于一九五二年的小说《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一看标题便可知道,这是一本用寓言和幻想的形式来写的小说。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泰拉尔巴的子爵梅达尔多在参加奥地利和土耳其的一场战斗中,身子被炮弹炸成了两半,其中右半身被奥地利的随军军医救起,左半身则被基督教徒的土耳其人收去医好了。两个半身先后回到了他们的城堡,然而前者净做坏事,后者却处处为善。后来,“善良”和“邪恶”为了追求一个少女进行了决斗,最后当两个半身的炸裂处被剑劈开后,英国医生特里劳尼趁势将两个半身缝合起来,于是梅达尔多又“回复了一个完整的人,既不坏,也不好,好坏相兼,看来与未被劈成两半时并无区分”(83页)。

从卡尔维诺的构思和表现,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出,这位作者是在有意识地接触人性问题。多少年来,“人性是什么”一直是哲学家、文学家感兴趣的课题。在我国古代,就有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说、扬雄、王充的性善恶交混、亦善亦恶说诸家观点。在国外,对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也一直存在着多种看法。几乎与卡尔维诺这部小说发表于同一时期的威廉•戈尔丁的一本题为《蝇之王》的幻想小说,便表现了人性恶的忧虑。卡尔维诺的这部小书似乎可以看作是他对人性善恶问题的一个回答。作者的思想好象更接近于“人性既善又恶”的观点。在梅达尔多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二重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卡尔维诺认为,单纯的善和单纯的恶同样是不近人情的(75页),因而只有善恶相间,即一个完整的子爵梅达尔多才符合人类天性和社会生活,所以作者这样写道:子爵“有了如今重新合在一起的两个半身的经历,更明智了”(83页)。

翻完了这本仅有八十余页的小书,撇开作者关于人性善善恶恶的观点不予置评,我倒想起了中国的那句老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联想到了我们的文艺。中国的文艺有一个传统,就是:善恶分明,褒贬迥然。出现在作品中的人物要么是好人、完人,要么便是恶人、小人。犹如在京剧中,为了明确区分好坏,给人物画上了青脸、白脸。这固然可以表明作者的爱憎感情,然而生活中的人物毕竟没有如此简单、划一。事实上,历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善恶也都并不一定简单划一,即使京剧中某些戴了一定脸谱的人物也并不都如此。今天的文艺决不能给人物套一个红脸白脸的面具了事,不能只是梅达尔多的半个身子。“好人”与“坏人”、“先进”与“落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乃至“光明”与“黑暗”、“歌颂”与“暴露”这些概念不应当简单地对立起来谈论,似乎我们的身子真可以象那位子爵一样一分为二!

我们说,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艺必须写人,而这个“人”,我想,正应是现实中完整的“梅达尔多”。

最后,让我抄录一段傅雷先生的名言,以作为这篇短文的结尾: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献辞》)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刘碧星、张宓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八月第一版,0.2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