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屏山 | 首页 | 其后 »


十年前后


作者:赖香吟

  这时五月。她站在影印机前,一页一页翻着五月的笔记本。五月姐姐刚才打过电话说,在路上了。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约,她此刻应该还是陪伴着父亲,默默翻着报纸,不知道该说什么话。父亲的话愈来愈少了。窗外阴天,梅雨季节。父亲神情不断浮现,每出现一次,她就安抚自己别再去想。她得回神,处理五月的事情。
  
  她想在五月姐姐到达之前,把笔记本印完。这些铅笔书写的字迹,也许再过几年就要消逝。几次梦中打开笔记本,一片刷白,使她错愕惊醒,无法判断到底发生过什么。五月活着?抑或已被取消了?那些笔记本在哪里?她浑身冷汗,慢慢拼凑意识,冷静下来,自己跟自己说:答案很清楚,一切就是那样发生过了,笔记本跟着她流转各地,一年一年过去,她愈是埋葬了青春,愈是感到青春灵魂之哀悲未了,人生长夜,很想有个人商量。
  
  月前电话,她为之前报上刊出有关五月新闻和姐姐道歉。这则完全没有事先知会的报导,使她尚未准备就绪的心情大乱,同时亦无预警丢了一颗石头,使五月一家想起了五月去世竟然已经十年。
  
  啊,姐姐说:好像还是昨天的事情。
  
  曾经她们以为十年这个数字够遥远,够客观,够有足够的时间使她们去恢复。孰知倏乎十年,她们不过刚刚喘平了一口气,钟声就响了。
  
  
  
  她们谈到五月的笔记本,慎重其事,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何等丰盈而沉重的逝者记忆。她显得焦虑而犹豫,不知道自己可以决定什么。关于一个早夭的作家,这些笔记本作何意义?她该为谁想得多一些?五月又是怎么想?
  
  这些严格工整的铅笔字迹,或将成为她们这一代人最后的手稿。仅仅只是十年,科技与人之关系竟能变化如此之大。如果五月活到今天,她想必继续写着这些笔记,然后,撕下来其中几张,寄给心系的人,也可能将之编织为小说,继续给文学界丢震撼弹。当然,她亦可能已经转成电脑写作,不再需要誊稿,不再需要苦苦等候一封信的抵达,可恨的时差。她想必非常喜欢email,即时沟通的msn,以及永远不换号码的手机……啊,十年之前,这些怎么可能是她们所能料想,然而这些又多么可能给她们带来转机……
  
  
  
  十年前,和五月讲完最后一通电话,几箱东西辗转交到她手上,她不过是个和五月同样年纪的年轻人,恍恍惚惚放弃学业,恍恍惚惚重拾写作,恍恍惚惚进入就业市场。独自一人。她想起最后一刻挽留五月:这是不行的,她说:我一个人办不到,办不到。
  
  不会,你办得到的。五月心思仿佛已在幽冥之境,她重复说了好几次:你办得到的。你办得到的。
  
  电话断了。
  
  劫后余生。五月遗物和笔记本,某一程度成了她所谓“爱的遗物”。十年来,她有时细细阅读这份礼物,有时又完全将之尘封。这是一份绝对的礼物,可也是一个难解的密码。在记忆缝隙间载浮载沉,五月礼物陪伴着她,有时温柔撑持她走过情绪幽谷,有时却也百般严厉检验着她的余生。
  
  她无法确认这是一份个人礼物,抑或一个责任。作为一个挚友,她太熟悉五月写作这些笔记的背影。走向一个作家,五月的志向是明确的,这些笔记,是掏心掏肺的自我反省,是五月孤独的纪录,冰山底层,那庞大的寒冷。然而她不能断定五月自身,以及五月家人,对这些文字发表的想法。她独自反复思量,几近猜疑不安,加以余生种种,不见得容易。她跟姐姐说:我迷失方向了。
  
  
  
  不忆故无情,如今她非常容易掉泪,却固执努力要做一个无情的人。
  
  职场责任,亲人家事,教学写作,一樁一樁,五花大绑无法动弹。这种状况固然方便作个无情的人,但毕竟有些时刻竟因为一点点阳光,一点点音乐,照妖镜般现出千疮百孔的原形,以至于必须把车停在路边,等待心内痛楚的过去。此刻,她在空气停滞的车内,因为报上一则关于小说家前辈走出丧子之痛的报导,按下现实生活的暂停键。
  
  报导内容其实很简单,年近七十的小说家热诚不减要开办新杂志。文中同时提及小说家重新布置家居,将儿子房间打通成接待室的事情。报导的语气是明亮的,明亮地引述小说家的谈话,将过度忙碌解释成伤痛的逃避。
  
  由于自己的经验,她不确定这则报导是否事前获得小说家了解,或许他只是家常和记者聊到整修的事情,或许他跟她一样在看报的当下起了情感的波澜。报导描述小说家活泼的讲话,让她想起不久前某个早晨,她摆了个三明治在小说家面前,希望他填点肚子再吃药的琐碎记忆。那应该也是小说家所谓过度忙碌的阶段,前一天才挂了急诊,隔早醒来就风尘仆仆赶来再谈戏剧演出之事。小说家一手抓着药袋,一手从提包抽出一篇新的手稿,兴致勃勃跟她说故事的空档,囫囵吞枣把药给吞了下去。
  
  去年秋天,她到火车站去接小说家及夫人,南方阳光照在他的黄外套上,气色看来不错。对小说家而言,那应该是他们第一次会面。但事实上,她之前见到小说家,是在另外年轻作家的告别式上。白发父亲来为逝去爱子的挚友送行,这画面,实在叫人不忍。后来相处,她既不提起也没多问,惟某天饭后在夜街纳凉,小说家与夫人问起她的年纪与工作,夫人亲切拉起她的手,关心这一段走出文学青春处理世俗责任的过程。
  
  这样很好,师母说:如果可以这样想,很好,很好。
  
  师母说到这里转头望向小说家,好似要寻求什么赞同或了解。小说家若无其事点了点头,也许并不是很完全听见了方才的谈话,但注视着车水马龙的眼神看来有点严肃,片刻恍惚。
  
  她把话题打住。
  
  物伤其类。她不想别人多问,便也知道不打扰别人。与小说家几次谈话,如果她有某些片刻曾经想要说出什么,不过是想诚实以告,事实上是她,是她从小说家身上偷偷汲取着力量。特别是感受到小说家以那种宛若他们已接近时间尾端而年轻人却前景无限的眼光鼓励她多写作的时候,甚者,因为注意到与自己爱子年龄相仿的年轻人的神气而洩漏一丝丝叹息的时候,她很想说:不,真正不完全的是我,真正得到启示的其实是我。她隔着一个距离,看小说家总也不停地写稿,带戏,推活动,对任何朴素善良的人维持着热情的招呼,围坐一起潦草扒便当也无所谓,那样坚毅高热度地活着,使她自惭形秽了。
  
  
  
  一行人顺着展示方向走。这个介绍台湾文学发展的空间,某个橱窗摆着一本五月的书,横亘百年的文学队伍,五月小小的脸,站上了最后一个位置。
  
  姐姐带着老父跑这一趟,说来只为了看自己女儿一面。过了这么多年,五月父亲神情舒缓了些,迎过来满是客气微笑。母亲脚痛,不能多走,坐在长椅上休息,看着孙子跑来跑去。
  
  姐姐喊:来,宝贝,来看阿姨的书。
  
  三个小孩子靠拢来,在标着性别与情欲的主题柜前,毛毛躁躁的探头。
  
  老大是见过阿姨的,现在上中学了,有点过于沉默。老二当初还在肚子里,或许曾经听见阿姨的哭声。至于老三,两岁多还包着尿布的孩子,却能不哭不闹兴致勃勃看完整场电影与表演。
  
  就是这一本,姐姐指给小朋友看:这本书是阿姨写的。
  
  父亲凑上前去,但隔了点距离,默默羞涩怕被人瞧见。等待小朋友散去走开,她回头望,父亲果然走近橱窗,一个人神情专心地看着。
  
  不要打扰他吧,她和姐姐走在前头,继续聊着五月与父亲。如何关于五月的讯息,不管是书还是报纸,买得到的话,他还是会买好几份留着。五月的文学成就,我想他当然是在乎的,可是,实在也有那么多他们不能了解的方式,奇奇怪怪的说法啊……她一边听着姐姐的话,一边回想五月生前在在提及的父亲的温柔人格,父亲的无私支持……
  
  此刻,这个丧子之父,出了一趟远门,逐项耐心看着每项文学主体的展览。之于他,这虽非日常熟悉之事,但基于女儿的爱护,他尽力理解着。这样的父亲,就和她自己的父亲一样,是那种被时代压抑着,没有机会琢磨出自己生命光彩的微微的知识分子,他们和善而礼貌,习惯性的低姿态,但到底限沉默而固执。她有意故作无意跟着他,以一种自己都觉得奇妙的情绪,对五月父亲说明墙上所播放那些作家的名字与故事……
  
  悲剧人物,是每个时代都有的,坚强的灵魂,也是每个时代都有的。没有人能对悲剧给个清楚的交待。五月之死,戏剧性确立了五月的作家形象,可加在这作家之上的一些限制条件,一些穿凿附会,断章取义,又不时使他们忐忑难安,情何以堪。
  
  这么些年,她没有听过五月父亲对任何人发出谴责,他只是接受了一切,背负自杀者的耻辱继续生活,并为自己对别人造成的困扰致歉。不好意思,真是不好意思。没有报复心,就让路过者路过,让一切平静。自家人感叹五月,也只是说:外面讲的什么事情我是不清楚,她自己也没跟我们讲清楚,但实在不管怎么样的情况总是可以商量可以理解,对我们来讲只要她能够还活着什么情况都是可以接受的啊。
  
  十年过去,告别的女儿,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在他和世人眼前,甚至世人对女儿的诠释远远多过于他这个做父亲的。终于走到陈列百位作家长廊的尾端,小朋友又被姐姐喊拢来,懵懵懂懂的感情,总是羞涩着的父亲,这时倒是毫不闪躲站在那小小一方相片前,慎重端详。
  
  再怎么时过境迁,强作欢乐之间,毕竟还是有了那么片刻的寂静。
  
  
  
  她们几次谈到五月的可惜。可惜她连一篇自己的书评都来不及看见。如果她知道,姐姐说:那些折磨她的,在今天,根本都不是问题。如果五月还活着,如果五月还活着,这个假设句,像是一篇一篇小说的开头,他们这个时代的呼声。如果五月还活着,她可能未必今天这样知名,但却也可能写得更多,触及更多的主题。如果五月还活着,她可能为后来不断又不断的自杀事件黯然神伤,然而也有可能,后来的自杀一件一件都不会发生。如果五月还活着,又或者,一九九五年,如果林燿德还活着,如果张爱玲还活着,是不是之后一连串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这些臆想显然过于甜美了。事实上,十年前的死亡不过是个开端,一切可能只是常态运转而已。如果五月还活着,应该和她一样发了白发,出席着无常的告别式。如果五月还活着,她或安身立命,或更能忍受孤独。如果五月还活着,她将打一通手机给她。如果五月还活着,她会与她分担父亲病老的忧惧,玩笑也好,语重深长也好,要她更大步伐往文学走去,——
  
  相对于五月抛下父亲,以死亡换来了戏剧性的声名,向来回避文学道路的她,如今却痛感来不及让父亲看到自己的成就。她们怎么会以为文学如此而已?怎么会以为父亲们有比自己更多的能量去承受生命的磨难?雨愈下愈大,她一叠一叠收好五月的笔记本,作品手稿,五月逝者,时时映照她这幸存者当下的面貌,她在老去,愈来愈频繁的生离死别,十年变化,遗物相对,五月是否还能辨识出她?而她又是否为余生丧失了自己的面貌?
  
  
  
  姐姐理解地带走了几本笔记,她这座孤独的岛屿仿佛有人上了岸。
  
  她想给小说家写一封信,关于那则报导,关于打通的房间,关于五月,关于父亲。
  
  她想开始整理,把没有写成的小说写下去,把已经写成的文字集起来,她这个从不与人分享写作的人啊,微微动了念头收集自己的文章,包括一些消息与评论,影印起来给父亲,看一会儿也好。
  
  
  
  关于五月,意识底层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观,十年来,她不能看得明白。曾经她以为自己会变得强韧,出于报复也好,愤怒也好,咬牙切齿说人生是要对抗下去的。可毕竟悲痛也是一种激情,星火烧尽,就灼痛地熄灭了,接而笼罩的是更大的黑暗。五月记忆,锁入一个透明密封罐,清楚凝视着彼此,却道不出任何感觉。他人径直说出五月名字,她若非隔阂毫无反应,便是措手不及,心底敲响一座大钟。直至前两三年,她去了欧洲,有意无意走过五月生活的地方。在那里,初次提起五月,最后的自杀记忆。
  
  我办不到,办不到。
  
  你办得到的。你办得到的。
  
  坐在桌子对面的友人惊醒她,敲着水杯问:你不生气吗?你不生气吗?
  
  她被问傻了。
  
  
  
  天黑了,老人小孩都累了。她与姐姐在走廊谈论未来的事。姐姐生命有一种天然的韧性,这些年又因为做了母亲更显坚强,可有些细节亦残余着小女孩的气味,就像非常多年以前五月所跟她形容的一样,任性,直率,抿着嘴角说出甜蜜的话。
  
  湿嗒嗒的雨,模糊的交通视线,说来是令人丧气的。但姐姐依旧兴致地领着大家去吃饭。路不好走,幸得到了餐厅,食物还算动人。小孩吃饱再度活泼欢喜起来,跑来跑去说着几岁几年级。她坐在五月父亲对面,慢慢听他说年老齿摇,慢慢等他吃完那一碗面。
  
  这些景象,说来和她与五月的情谊毫无关系,但又似乎没有任何违背。一切平常。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她们还在路上。五月去了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