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个摄影项目《面孔》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9年5月21日

昨天,我收到阿三的Email。

他很平静地告诉我,《面孔》已经全部拍完了。

我不由想到二年前,他发给我的第一封信。那时,他跟我说,他想找100个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拍摄他们的面孔,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反映我们的时代。他希望我帮他宣传一下,这当然没有问题,因为我非常欣赏这个构想,很愿意看到它成功,所以我就写了一篇《面孔2007》

现在,这个项目终于做完了,100张面孔都拍成了照片。我对阿三真是充满了敬意,因为这太不容易了。

想一想下面的步骤,你就知道这个项目的难度了。

1)你要找100个迥然不同的人,说服他们参加拍摄;

2)每个周末,你要提着器材和灯光,赶到拍摄者的处住(很多是在北京郊区);

3)拍摄之前,你要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背景、性格和想法,然后尽快构思,拍出最符合你的要求的照片;

4)回到家中,还要做后期处理,写出说明文字,放上网;

5)这样的事情要干上整整二年,而且都在业余时间完成,没有任何报酬。

对于这种贴近生活、反映民生的项目,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创作者热烈的掌声和鼓励呢?

下面就是部分作品。在文章的结尾处,有关于进一步推广的设想。

====================

1.

第4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7年06月23日

地点:紫竹院小区

简介:

她出生在山西,在郑州上高中,随后去加拿大读书6年,目前在某银行工作。每天她都坐车到西直门,然后倒地铁去建国门,下班后又坐地铁回来。

爱情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在她生日这天,她男朋友坐了一晚上火车,从郑州赶过来。两人幸福地十指相扣,并肩走在小区中。不过她很担心一点,因为"家里人并不同意"。

2.

第8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7年07月14日

地点:回龙观小区

简介:

她北上读书,曾在上海工作两年,后来又重新回到北京。

这些年,印象最深的就是不停地搬家,不停地换室友,北京东南西北都被她住了一个遍。她先生就是如此认识的。她已经怀孕8个多月,为肚中的女儿取名为"欢欢",她说明年这个时候,可以带着欢欢去看奥运。

3.

第9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7年07月22日

地点:西二旗小区

简介:

农大毕业之后,她找到了男朋友,在初次见面三个月之后,他们成为恋人。

他们在西二旗租房,两室一厅的塔楼,采光并不很好,1700元一个月。她不想在北京买房子。她期待在都江堰买一栋大房子,能够和老公一起居住。

4.

第12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7年08年27日

地点:朝阳区某小区

简介:

几年前,她去德国留学,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三个月前,她学成回国,而他继续留在那里攻读博士,计划明年毕业。

那天是周一,她早早来到机场,接她的丈夫回国。他们计划在北京呆上一周,然后先回安庆再回成都,忙碌两边的婚礼。

5.

第15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7年09年01日

地点:亚运村小区

简介:

她1997年来到北京,毕业后曾在国外工作。

现在,她在奥体公园边上租了一套公寓,不到50平米的面积,一个月1800元。她抱怨说,附近都是建筑工地,路上都是积土。

6.

第18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7年10年11日

地点:百旺山

简介:

三年前因为觉得自己年轻,她辞了老家事业单位的工作,来到北京。

她住在百旺山下的一个村子里。屋子不大,因为是平房有些潮湿,但是布置很温馨。她说虽然离公司远点,但这里住相比空气好,住久了周边也熟悉了很方便。

7.

第20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7年10年13日

地点:天通苑小区

简介:

她早出晚归,见不到朝阳和落日,日复一日地借助出租车和地铁。

在职场,她是白领。常常飞到各地做培训。不久之后,她会因工作变动去上海一年,离开这个刚刚搬进来不到20天的新居。

8.

第31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7年12年15日

地点:对外经贸大学

简介: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今年七月,她刚刚毕业。

现在每天,她都要从南二环边的家,奔波到机场附近上班。她对此不以为然。

9.

第33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7年12年31日

地点:紫竹桥

简介:

她来到北京已经14年。这些年,她换过不少工作,搬过很多次家,谈过几次恋爱,最终都不了了之。

二年前,她贷款买了房,前一个月又辞职和朋友做了一个公司,仍旧独居。她说,这些年并非顺利,前年又做了手术,身体很差。

10.

第36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1年19日

地点: 大望路

简介:

她的房间不大,属于3室一厅中的一室,靠近国贸,950元。

她经常加班,公司就在附近。她随着公司走。公司搬哪她就去哪租房。新年将至,她又在计划去旅游,而不回天津老家。她很想做自由职业者,但是不知道能做什么。

11.

第38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2年04日

地点:建国门附近

简介:

她是北京人。在这个院子里住了也快20多年了。她的床整洁干净,冬天没有拆除蚊帐,蚊帐后面的灰尘清晰可见。

她的第一份工作在机关,呆了4年。那种有她无她都可的日子,她感到乏味。现在是第三份工作,在一家网络认证公司做市场拓展。

12.

第42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3年01日

地点:八达岭高速

简介:

年前她失业了,因为新劳动法的实施,让她成为了这类事件中较早的裁员对象。

她合租的房子在北四环边,邻近八达岭高速,高塔楼小区,每月1200元。

13.

第46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3月20日

地点:通州新华大街

简介:

毕业后这两年,她飘荡不定,卖过红酒、做过保险,干过几份编辑的工作,阴差阳错地做了一段幼师,其中,还有大段大段的时间处于待业状态中。

现在居住的是三室一厅,在通州只要1600元,她们三个女孩平摊。楼下是一家婚纱照相馆,每天播放着流行歌曲,震耳欲聋。

14.

第48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3月27日

地点:嘉铭桐城、三元桥小区

简介:

她是河北人,美术师范专业,毕业后在河北教书。后来来到北京,正常上班3个月之后,辞职加盟了朋友的糕点房连锁。

每天10点左右,她从住所三元桥搭乘公交到安贞,再转一趟车就到了店里。如果没有别的事,她在店里呆到晚上9点。这个店去年10月开张,目前还处于维持阶段。

15.

第52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4月19日

地点:通州南关

简介:

她的老家是河北,学的信息专业。她现在服装行业工作,但是做的是物流。她喜欢许巍的歌曲和几米的漫画,偶尔认为自己有摇滚气质。

她租的房子在通州南关,1000元一个月。房间里大面积脱落着墙皮涂料,好像裂开了嘴。

16.

第55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4月27日

地点:甘家口大厦

简介:

她是记者,经常出差采访。她喜欢文艺,没想到会跑时事政治。

她有一桌子化妆品,还有很多衣服和碟片。

17.

第56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5月04日

地点:清华大学内

简介:

她是艺术青年、80后、写手、文艺女、摇滚女和宅女,她不拒绝这些标签,并且纹身。

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的三年中,她不去上班,埋头在家写剧本,一边看电视"法制进行时",一边写。再过几个月,她去香港中文大学读硕士,念文化研究。

18.

第65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7月23日

地点:甘露园

简介:

两年前,她离开生活了近十年的深圳,来到北京。后来离职,开了一家小服装店。

八月,她计划去东南亚的几个国家。在过去几年中,她基本上走遍了国内。

19.

第69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8月09日

地点:安慧北里秀园

简介:

她是江西人,在西安读书7年,毕业后去了广州,后来又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5个月前,来到北京。

她想趁着年轻,要出来看看,否则这一辈子都可能后悔。

20.

第71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8月24日

地点:大北窑

简介:

她住在国贸附近,在西北四环世纪金源上班,路途遥远,还经常加班。她觉得自己迫切需要休息。

她目前没有辞职的勇气。房租要2000元,不上班会饿死。

21.

第72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09月03日

地点:双龙小区

简介:

一年之前,她还在老家合肥当摄影助理,再往前算,她只是一名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现在,她来到北京学习商业摄影,培训学费超过万元。

她鼓励自己说,这么贵的学费学习一定值得,只要努力,梦想就会实现。她感到头疼的是,北京太大,每天只能做一件事情。

22.

第77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10月11日

地点:北师大

简介:

她组过乐队,拍过短片,现在一家报社做记者。尽管她不愿意上班,可是不得不去。

她是湖北人,读新闻专业。在当地媒体工作一段时间后,来到北京,已经二年。她现在的男朋友是澳洲人,在北京学习中文。他们在酒吧认识,她经常住到他的留学生公寓。

23.

第85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8年11月22日

地点: 方庄

简介:

她在医院里工作,每天看病、写病历、值班、查病房。她觉得工作充满新鲜感,毕竟没有一例完全相同的病例。业余时间,她喜欢看武侠小说和推理侦探小说,她说自己很有好奇心。

早几年她买了房子,请设计师装修成暖色调。不过,由于工作太忙,很少收拾。

24.

第92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9年02月21日

地点:百子湾

简介:

她以前是油画专业,现在北影进修导演系,还有半年将毕业。她拍过短片,等机会成熟,她想把自己已经写好的剧本拍出来。

她正准备买房子。每周末和中介去附近的小区看看。户型和价格,她一一记在脑海中,她说这让她感觉很兴奋。

25.

第96号拍摄对象

时间:2009年3月28日

地点:二七剧场路

简介:

她和比她大18岁的老公在云南一见钟情。半年后,她离开深圳到北京,几个月后,她偷出户口本在北京领证。

现在,她在一起公司上班,薪水刚过千,没有存款,没有节假日,没有合同,没有加班工资,没有保险。但她满足,她说她终于有了家的感觉。

===================

寻求推广的声明

《面孔》现在处于初步完成的阶段,希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目前,我能够想到的方式有三种:

一、在杂志和报刊上做专题报道;

二、办一个展览;

三、出版一本摄影集。

如果你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愿意合作或提供帮助,请发电子邮件与[email protected]联系。谢谢。

(完)

留言(48条)

OMG! Y their rooms are in dreadful disorder?!

最真实的面孔,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在想:一年后,自己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面孔呢?

坦率地说,这些照片的拍摄手法和所要呈现的东西并不充分。我理想中的好照片是光靠图片就能传达出内容,而不是要靠那些附属的文字。

我想象了一下自己被收录进这个系列中的情形:一幅图加上一段简单的现状介绍……那显然不会是我。这样的形式拍不出我,也写不出我。
我觉得好的摄影是在一副照片中,我比我像我。

窃以为,8中的“不以为然”用的不对。
【解释】: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看乱了,看到最后才知道照片在上边,序号和介绍在下边。

怎么女的占大多数

男的估计没几个愿意配合。

很好的想法.但是觉得没能让照片'说话',更多地是依赖文字来表达.

创意不错。
面孔只是表象,“演员”发自内心的东西如何通过摄影师的镜头表达,这很重要。
这些面孔经历的共性似乎是“北漂”,这是否也是本计划的重点?“北漂”是否会引起读者的共鸣,难说。
PP都是在家中拍的?似乎与北京这个大都市的节奏失谐,“面孔”似应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才好。
独女不成戏呀!女生都敢独自闯荡江湖,男生的侠气都到哪儿去了?找几个男生那麽难?
从审美的角度看,几个MM好像稍逊色,出影集、办影展似难调动人气。
既然是摄影,一幅好图配不超过200字的说明足以,不必饶舌......

整体的想法不错
从上面的几幅来看,构图过于单一,浏览过一遍,没有一个留下深刻印象,自己把玩尚可,办个展恐难。
我个人的看法

谢谢一峰的推荐。
在最后,你还忘记了一个程序,所有的文字和图片,都是经过对方确认才发布的。也有不认可文字和图片的。我们都是努力在沟通:)
这个项目对于我很重要,我一直很努力的去做。至于从摄影角度、纪实角度来看,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也期望下一个项目能够做的更好。
文字和图片,都是一种表达手段。达到了目的,就足够了。
再次感谢你的推荐。

发现一个问题,采样的(至少从上面的帖子看)人群几乎没有学理工科的。

100个在北京的年轻人。

有没有延伸到广州的打算呢。

是啊,一张照片足以说明文字所不能说明的许多东西
需要文字干什么呢?~我觉得文字在那儿显得有点生硬呢

只要地名以及职业介绍就可以了

我对他们的经历很感兴趣,感觉照片成了附属品。
昨晚看过了大部分的图片,人在不同的屋子并不能构成一个系列,只是我一个北漂,看看她们的故事会想起自己。
真的感觉照片成了附属品。

都是北漂一族,看得我的心酸溜溜的,可能是跟她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吧,也都把自已搞得好累。

能接受这样拍照的人,基本来说心态蛮开放的!
但是能接受拍照的人群有两极化的现象;第一是受教育程度的两极化
第二是性别的两极化。

城市画报一直都有类似的专题

很真实,也很感人。不过有些照片感觉比较奇怪,一锋的描述说是“她”,但看照片怎么感觉应该是“他”,不清楚是化妆师刻意所为,还是原本长得就是那样的?

化妆师?

我看不一定有

很多照片是自然的,设计的痕迹不多。

不知道作者想传达的是什么思想,只是发现了自己几年前的状态和其中一些人很相似...

如果能从抽样的基础上反映出现在这一批年轻人,或说飘在北京的年轻,她/他们的生存状态,她们的理想,它们在想什么,觉得非常有意义。
现在这一代年轻人和父母辈们的经历、想法差别太大了,按照这个速度,再过十年,很可能又是一种状态,所以需要有人能记录她们

和楼上一些网友发现的一样,呵呵,没见着男青年。作者能说说什么原因么?还是站长挑的都是女孩子?

另外,惊讶地发现有人跟我说了同样的话:“北京太大,一天只能做一件事。”

一下就让我想到万晓利的“走过来走过去”,又仿佛听到小乔在唱“每个人是每个人的过客,每个人是每个人的思念。。。”
哎。。。

这些年轻人大都相同吧 不具代表性 但能说服他们来拍已经很不错了!

不认为必须要挑“有代表性”的面孔,对人群先分类再挑典型再拍照?——仍然怀揣着不可能达到的野心和社会科学的幻觉。

每张照片都是一段个人史的瞬间,一个凌乱而复杂的故事中的几个字、几个符号。够了。

大部分看完的第一反应都会是,如果我是其中一位,该如何描述自己?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让人感慨颇多

这个太片面了,都是女人。
男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至少男女比例应该一样。

创意不错,尽量用图片说话,文字的力量有时候很苍白。

创意不错,可惜拍摄实在是太业余了,不能称作摄影,最多是照片。面孔的比例和构图都没有用心去做。这些照片实在不行。

引用谷先邦的发言:
是啊,一张照片足以说明文字所不能说明的许多东西需要文字干什么呢?~我觉得文字在那儿显得有点生硬呢 只要地名以及职业介绍就可以了

看照片后再看文字,感觉反差很大的。照片没能把故事都放进去,只能产生了一点联想,但是故事描述了真实的状态。

我想这可能是这些人物照片的失败的地方,因为它必须用文字描述去纠正和补充照片的描述。

我觉得,有些朋友看这个项目的角度不对。

不能完全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评论这个项目。它的价值在于社会意义。我只问一声,当代中国有哪位摄影大师将镜头对准了人民?

我告诉大家吧,那些人都在拍商业摄影,忙着赚钱。他们拍出的作品虽然美轮美奂,但是社会理想早就丢光了。

一个业余爱好者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个项目。对于这样的草根项目,我们应该挑剔,还是应该鼓励?它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

很大程度上,我们宣传这样一个项目,就是在宣扬一种社会理想,希望能够唤起对现实、对他人的关心。

这就是我所希望大家对这个项目应该有的态度。

引用Ruan YiFeng的发言:
我觉得,有些朋友看这个项目的角度不对。 不能完全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评论这个项目。它的价值在于社会意义。我只问一声,当代中国有哪位摄影大师将镜头对准了人民? 我告诉大家吧,那些人都在拍商业摄影,忙着赚钱。他们拍出的作品虽然美轮美奂,但是社会理想早就丢光了。 一个业余爱好者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个项目。对于这样的草根项目,我们应该挑剔,还是应该鼓励?它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 很大程度上,我们宣传这样一个项目,就是在宣扬一种社会理想,希望能够唤起对现实、对他人的关心。 这就是我所希望大家对这个项目应该有的态度。

很认同你的说法,拍了这么多人,至少是够一个作品的分量的。可能我们的要求还高了一些。我打心眼儿里支持这个摄影师。

不错哦 ,楼主。
首先,楼主选择的拍摄对象泰半为女性,就我观察,女性的脸相比男性,更容易隐藏或者暴露内心 。男性除了未成年的幼齿外,通常脸上都有几个面具,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挑衅与防卫,比如楼主要来拍我的话,我多半会故意摆几个pose来玩玩,不会放松, 只有放松的脸,才能传达更多的信息 。

其次,人物背景很多都是被拍摄者的家中,有些在卧室 。卧室比人的脸和衣装更能暴露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现状和力量,它也传达很多东西。 我觉得楼主这么做很聪明,应该在拍摄前有所参考 。

最后,关于楼主的文字部分 ,文字当然是必要的,不过,由于楼主在上述的第一点--心灵观察角度和切入,第二点 身份观察角度和切入 所考虑的不是很周详,所以比较混乱,表现在这里就是图片和文字之间有些脱离 。关于这一点我也没什么好建议, 不过我觉得可以参考一些国外先进经验(呵呵)。

末了,我想说说, 其实太过带入观察者自己的视角和解读,很多时候会破坏对一张人脸(及背景)的解读 。我们从来都是相信直觉和逻辑的,我觉得楼主参考完一般资料后,应该跟着感觉走 。

引用Ruan YiFeng的发言:
我觉得,有些朋友看这个项目的角度不对。 不能完全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评论这个项目。它的价值在于社会意义。我只问一声,当代中国有哪位摄影大师将镜头对准了人民? 我告诉大家吧,那些人都在拍商业摄影,忙着赚钱。他们拍出的作品虽然美轮美奂,但是社会理想早就丢光了。 一个业余爱好者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个项目。对于这样的草根项目,我们应该挑剔,还是应该鼓励?它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 很大程度上,我们宣传这样一个项目,就是在宣扬一种社会理想,希望能够唤起对现实、对他人的关心。 这就是我所希望大家对这个项目应该有的态度。
想法是好的,而且照片给人的印象比文字要深刻很多。所以这种项目必须要有说服力和吸引人的影像。拍摄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场景。胡乱的照片只是画蛇添足,如果照片不能提供足够的资讯而要大量的文字来解说,干脆就用文字好了。

北漂的多,女的多,年轻的多。是指针对这类群体吗?
可是光看照片,不看介绍没多大感觉啊,看不出岁月的痕迹,看不出环境与个人物的关系,真的没感觉啊!
难道我还太小了

我只想说“厉害”!真的很好,虽然,对于摄影我不太懂,但我感受得到你拍完后那唇上的一抹笑容!

看完了面孔100,72女和32男。很好的主题,反映了年轻人的取向:热情、向往、选择、彷徨、坚持。

其中,印象最深的可能是14“奶奶”;
第二, 7妈妈的目光;
第三, 69江西姑娘的笑容和背景色调;
第四,93的颜色烘托;
第五,92颜色烘托;
第六,67的笑容;
第七,32亮暗的对比;

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 和 实践性的伟大勇气。

假如从创作的角度出发,单纯的女性面孔或是室内的拍摄,会不会让《面孔》的主题过于狭窄? 试问,outdoor工作的人就没有“面孔”? 如以上很多楼所述,假如但但focus在女性面孔或者室内拍摄,何不妨深化下《面孔》,前面修饰下《北漂中的侧脸》,等。若指正不全,望指点。

最后,再次为作者的精神表示敬意,以后版主的上传。

这样的主题,其实不需要太多的艺术手法和华丽的文字,真实就是一切。
看过几位朋友的留言,我倒觉得,这个项目现在所展示给大家的艺术效果刚刚好,其实,用摄影去叙述一个城市、一个故事、一个人,家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很喜欢这样的项目并且绝对支持创作者,你是最棒的!

对我有吸引力!因为我愿意看下来!

嗯,可以做为一生的爱好。不停的积累面孔,不管到哪。

然后很久以后,可以积超级多的面孔。即使出不了书,也可以自己去做成画册做纪念,送人,都是非常珍贵的。。

或许可以传给你的儿子,让他也做这个,,然后就可以积个几百年,,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阿三,一定要坚持啊。。

给阿三。
讨论摄影影像会引起引起的美学问题和道德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桑塔格认为摄影本质是超现实的,不是因为摄影采取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给观者造成影像即是现实的印象,给影像拥有者造成拥有影像即是拥有实际经验的错觉。
比思考照片到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不要停下拍摄的脚步,去维护自由思想的尊严...

推荐给类似的项目 50face 北京文艺青年笔记本

我们采访了北京的50个文艺青年,他们分别来自电影、音乐、美术、设计、摄影和写作、造型、表演不同的领域,他们年轻,充满活力和梦想,同时我们倡议50face和我们的读者一起聚会聊天和做公益爱心活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倡议我们50face和我们的读者一起重温握笔的感动,找回那无声隽永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沉淀。每当彼此偶然遇见的时候,都能因这本文艺青年笔记本而相识、相知,成为文艺创作和生活情趣的良师益友,都能感受到海子这首诗歌带给我们的内心温暖而美好的感动。
更多请阅读http://tieba.baidu.com/f?kw=50face

很期待看着组片子。讲述,咱平凡老板姓的故事。但也许是网络问题,我怎么都看不到照片,很遗憾。

阮兄是性情中人。社会观察家。。。让人很佩服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