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ob Holdt 的美国往事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0年3月 4日

转载《明镜周刊》的一篇文章。

===================================

Jacob Holdt 的美国往事

作者:Christoph Gunkel

译者:阮一峰

原载:德国《明镜周刊》,2010年2月16日

1. 回到40年前,Jacob Holdt是一个愤怒的年轻人。他满怀理想主义,反对越南战争,希望改变世界。他的梦想是前往智利,支持萨尔瓦多·阿连德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

2. Jacob Holdt是丹麦人,但是他不喜欢这个国家。因为丹麦表态,支持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0年春天,他动身前往美国,计划从那里过境去智利。那一年,他23岁。

3. 但是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吸引了他,亲眼目睹的贫穷、绝望和黑暗,令他震惊。他改变了计划,在美国待了下来,打算好好了解这个社会。

4. 他专门去那些其他人不愿意去的地方,访问贫民窟,与黑人、妓女、吸毒者、同性恋、杀人犯住在一起。

5. 他也去访问上流社会,观察富有的银行家和商人家庭。

6.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5年。1975年,他的两个好朋友在旧金山街头被枪杀,他终于感到了厌倦,决定返回丹麦。这时,他的行李中已经有了15000张照片,这是他用照相机记录下的真实美国。

7. 1977年,他出版了摄影集《美国》(America Pictures),震动了世界,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的美国形象。

8. 这些照片大多反映底层美国穷人的生活。比如,一个黑人小女孩打开锈迹斑驳的冰箱,寻找食物。

9. 再比如,一个弯着腰的老太太拿着扫帚,打扫自己破旧的小木屋。

10. 它们是贫穷、暴力和绝望的见证。

11. Jacob Holdt并没有钱,他来到美国的时候,兜里只有40美元。他依靠卖血的钱,去买胶卷和食品。他每星期去卖两次血,每次可以换来五美元。在漫游途中,他经常吃猫食。

12. 正是因为过着和他们一样的生活,他才赢得了被摄影的穷人的信任,愿意将真实的情感暴露在他的镜头前。

13. 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久了,他渐渐地对生活的艰苦和绝望,感到了麻木。1973年,他生活在底特律,那是当时美国谋杀率最高的城市,晚上都能听到窗外有子弹声。当地居民睡觉前,都用冰箱把大门顶住,彻夜开着无线电,告诉窃贼屋里有人。Jacob Holdt虽然很紧张,但还是选择在这里待下去。

14. 五年中,他走过的距离是161265公里,去过美国50个州中的48个,在381个家庭过夜,被捕过6次,被抢劫过4次,有一次子弹擦过耳朵。

15.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不平等,感到愤怒。

16. 他写道:"我在这里生活得越久,就越习惯用黑人的眼镜看待白人。"

17. "我无法隐藏自己日益增加的憎恨。"

18. 他觉得,很多南方种植园主的生活,不过是奴隶制生活在当代的翻版。

19. 他相信资本家在有意煽动种族主义,人为制造社会的分裂。

20. 因此,他同情那些瘾君子和杀人犯。

21. 同时,他也记录了美国生活中富裕的一面。

22. 这种反差,令社会的不公正更加显著。

23. 他镜头中的中上阶层白人的生活,与底层黑人的生活一样真实和客观。

24. 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立场在哪里。他写道:"无论何时,每当我有机会去过那种所谓的'优越生活'时,我经常感到恶心,快速地逃上高速公路离开了。"

25. Jacob Holdt在1970年来到美国前,觉得那是一个"乏味的白人中产阶级国家",现在他的看法不一样了。

26. 那是一个贫穷和压迫无处不在的国家。

27. 他用照片记录了人们的挣扎。

(完)

留言(35条)

拍得真好

40年前的照片

上哪看我们的历史呢

比好莱坞强多了~

唉,这两天一肚子气,两会“代表”在节约的前提下,每天的伙食费是100元,这5000个“代表”,仅仅吃饭,要花费多少纳税人的血汗钱啊!!!!

好日子是争取来的。

引用darasion的发言:

好日子是争取来的。

同感

我不该老是看阮兄的blog,老是要面对不想面对的事情,最后只能想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样无法使自己感到安慰的话,真是无异于慢性自杀。

楼上的,不要逃避,跟着阮兄的思维,至少我们还拥有一颗正直的心,这可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啊!

看这些照片还要结合当时社会思潮——年轻人普遍反感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不平当,对社会公正有着本能般地向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愤青”。Jacob Holdt很清楚自己的立场,所以他看不见美国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由此带来的悲观与愤怒的情绪始终贯彻在他的作品里。
四十年过去了,时间已经证明,情况并没有他感觉得那么糟糕。美国还是那个美国——不平等,但追求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不完美,但民主与自由的思想不可撼动。

黑人奥巴马当上总统,说明这个国家有变化。

美国的社会问题是肥胖问题;美国人的心理问题是,“我是谁?"。
2050年来美国的时候,如果你不懂西班牙语就不会知道大街上一半人在说什么。来旅游的还好,如果是来上学的,就不是考TOEFL那么简单了,就应该是考TOESFL了。

看到了今日的中国,但看不到明日的中国。

这才是年青人
谁盗窃了我们的冒险精神求实精神

这个才是真实的社会,照片拍得真好,只是奇怪一些很私人的举动为什么也在照片里面。

16条里是否笔误?眼镜还是眼睛?

引用罗生门的发言:
Jacob Holdt很清楚自己的立场,所以他看不见美国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由此带来的悲观与愤怒的情绪始终贯彻在他的作品里。

没错。一个人,只能看到自己内心向往所投射出来的图像,只能看到自己内心的反射。

我知道有很多人,他们努力的,坚定的寻找着真实。什么才是真实?

当他们看到这些,或者那些中国国内的反应类似场景的照片的时候,他们以为,这才是真实,这才是生活的真实。而其他的花红酒绿都不再能入他们的眼,他们甚至开始如同本文主人公一样,为杀人犯而同情。

不,那只是他们自己的内心的体验罢了。

他们认为这些是真实的,那只是因为他们与这些照片有共鸣罢了。

我从来不是说这些不是真实,我只是一再的说,真实有很多,
很多很多,没有什么绝对的真实,只有和你的内心共鸣的真实。

他们以为这些照片中人物是处于一个多么令人悲哀的境况。
可是殊不知,
也许这些照片中的,大多看似处于不那么好的境况中的人,他们对生活的正面看法,对生活的感谢,对生活的充满希望,甚至有很大的可能要比,把他们拍成照片的人要多。

我从来不是粉饰太平,我只是指出一个事实:既存在着,那些内心充满愤怒和高尚悲哀的人们的眼中的真实,也存在着,内心充满感谢,和爱,和希望的人们眼中的事实。
这两个事实,可以面对着完全一样的同一个场景。

够了,够了,如同我们已经腻烦看那些只存在好人与坏蛋的,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大陆所放的电影一样,

是时候了,是让我们从这些幼稚的二元论之中跳出来的时候了。

最近看“易经”,常觉得东西方的观念如同太极图,一个是阳中有阴,一个是阴中有阳,但是主流不同~!例如:本山大叔在春晚是台柱子,到美国演出差点被投诉,说他歧视残疾人,耻笑精神病人,低级趣味......怎么“我们”爱的正好是别人痛恨的,黑白颠倒了!

他连看天朝真实的一面的机会都没有

支持老郭。但是,
however,至少,美国人还有个自由(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但国人呢?别的不说,就像阮兄这样的人,还被打恐怖电话,被迫删帖子呢!贺卫方教授的经典名言:你们说我有言论自由,那么,我能办一张报纸吗?

引用laoguo的发言:
引言略了~

遗憾,评论系统没有评分机制~ 为你的评论+1

引用tyr的发言:
这才是年青人谁盗窃了我们的冒险精神求实精神
说得好~

让他来看看中国,

呵呵,没准会更加厌恶!

书名写错了,是american pictures

喜欢最后一句:他用照片记录了人们的挣扎!

在看完这组照片产生情绪的激荡下,我找到并阅读了哈耶克,知道了波普尔,不知阮兄是否知道他们的看法。

能转走不?

好文,高人,支持

引用罗生门的发言:

年轻人普遍反感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不平当,对社会公正有着本能般地向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愤青”。Jacob Holdt很清楚自己的立场,所以他看不见美国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由此带来的悲观与愤怒的情绪始终贯彻在他的作品里。


美国的今天正是你所谓的那些愤青不停的抗争得来的,而不是那些总是能找到积极因素并为此理解和支持美国政府的精英们。 种族隔离制度的取缔,公民权利的捍卫,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是无数坚持同不合理现象斗争的人在坚持。

1870年,21岁的丹麦人Jacob Riss揣着朋友凑的40美元踏上了美国——并不是好时间,经济衰落,社会动乱,数度徘徊于失业、饥饿、无家可归之间,不止一次想过自杀。后来做police reporter,工作的关系夜间出入贫民窟,决心要把贫苦移民恶劣危险生活和工作状况公诸于众,最初并未引起注意。闪光灯的发明,使得拍摄暗夜下廉租屋(tenements)成为可能。1890年,Jacob出版How the other half lives:studies among the tenements of New York,用照片、素描、冰冷的数据叙述了纽约下东区拥挤肮脏犯罪丛生的贫民窟,第一次把移民悲惨的生活直接暴露在上层社会面前,没办法再视而不见,揭开了纽约社会改革运动的序幕。

两个相差近百岁,都叫作Jacob的丹麦人,都揣着40美元,相隔百年分别踏上美国土地,都经历了饥饿流离失所,都用相机记录了看到的美国社会,无声而有力。历史的巧合还真是意味深长。

虽然丑恶,但其欣欣向荣

他写道:“无论何时,每当我有机会去过那种所谓的‘优越生活’时,我经常感到恶心,快速地逃上高速公路离开了。”。而我们的精英所标榜的是那样的‘优越生活’可以复制。

引用罗生门的发言:

四十年过去了,时间已经证明,情况并没有他感觉得那么糟糕。美国还是那个美国——不平等,但追求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不完美,但民主与自由的思想不可撼动。

赞罗先生的话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