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计划:重新定义人生的10000个小时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1年4月16日

一、

1985年,芝加哥大学的Benjamin Bloom教授,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如何培养天才》(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

他研究的是,如何在青少年中发现未来的天才?

他调查了120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包括音乐家、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却得到了一个有点令人尴尬的结论:天才无法在青少年时期发现。

你找不到任何一个普遍适用的指标,暗示这个孩子将来会成才。智商IQ测试与将来的成就,根本就没有相关性。

但是,有一个变量除外。它与个人成就的大小,呈现强烈的正相关关系。Benjamin Bloom教授发现,所有被调查的精英人物,无一不是投入大量时间,刻苦练习。成就越大的人,似乎越勤奋,钻研业务的时间也越长。

他最后的观点就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二、

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学者跟进,从事后续研究。如果爱因斯坦不是天生的,那么我们能够训练出更多的爱因斯坦吗?

1993年,迈阿密大学的Anders Ericsson教授,来到柏林音乐学院(Berlin Academy of Music),将那里的学生分成三组:普通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卓越的学生。他想了解,最好的音乐家有什么共同点?

结果,唯一发现的共同点,还是练习时间的长短。

普通的学生,练习弹琴的时间,总计在4000小时左右;优秀的学生,大约在8000小时左右;卓越的学生,没有一个人低于10000小时。

他将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发表,题目叫做《有目的的训练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网上可以下载到(PDF文件,5.31MB)。

三、

2008年,畅销书作家Malcolm Gladwell,将这篇论文写进了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他概念化了原始论文的结论,宣称存在一个"10000小时规则"(10000 hour rule),即成功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

走红之前,甲壳虫乐队在酒吧中演出过10000个小时。

创立微软公司之前,比尔·盖茨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

画家毕加索、音乐家莫扎特、篮球运动员乔丹,都有超过10000小时的训练。

......

这本书出版后,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

四、

2009年,一位名叫Dan McLaughlin的人,读到了这本书。

他是一位商业摄影师,但是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他想要改变人生。这本书启发了他。

30岁生日的那一天,2009年6月27日,Dan 决定辞职,开始为变成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而努力。

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打过高尔夫球,甚至对这项运动都没有太大兴趣。他的计划是,辞职以后,每天练习6个小时,一周练习6天,坚持6年,总计超过10000个小时,然后成为职业选手。

他把这称为"Dan计划"。

五、

所有人都觉得,这个想法太疯狂了。Dan的父亲和姐姐,都认为不可能成功。

但是,Dan不理会。为了保证想法能付诸实施,他积攒了10万美元,并且把房子出租出去,以便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2010年4月15日,他开始日复一日地练习,每个小时都做好记录。

一个普通人,能不能放弃现在的人生,重新开始另一种人生?Dan就在做这样一个试验,一个从未有人做过的试验。

在这样的年龄(30岁),没有任何基础,从零开始练习,坚持6年,一开始就做好详细的统计,并且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调整,最终成为一个职业选手。

他能成功吗?

六、

Dan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说:

"99%的可能性,我不会成功。但是,这没关系。我的真正目的,是想看看如果不断投入时间,一个普通人可以走多远。"

"如果我能变成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会多出许多选择。这个试验的结果,并不在于我个人的成败。而是让人们看到,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如果我真的在某项事业上投入10000个小时,我就已经成功了。"

"我在测试人类的潜力。"

他想证明"10000小时规则"背后的思想: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成功的秘密,根本不是秘密,那就是不停地做。如果你真的努力了,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要优秀得多。

七、

Dan建立了个人网站theDanPlan.com,每天更新。

截止今天(2011年4月16日),他已经练习1402个小时,还剩下8598个小时。

他正在用自己的行动验证:即使一个普通的灵魂,只要勇于追求和拼搏,也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完)

留言(115条)

"天才"本意就是没有经过训练就表现出过人能力的意思

天才是天生的。也要加上后天的锻炼。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还受到象征主义,日本版画以及而听文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再牛逼的人写的成功学也就是成功学,再牛逼的人的排泄物也是排泄物。

"如果我能变成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会多出许多选择。这个试验的结果,并不在于我个人的成败。而是让人们看到,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如果他不能成功。其探索对于他人的意义也不能低估。

那么,他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呢?

我记得这类天才训练书籍中,除了时间10000小时,还有两点必不可少:始终处于学习区的刻意练习,不断的反馈。

勇敢而可爱的人。

引用zu的发言: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

《月亮与六便士》里的原型

引用zu的发言: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

毛姆正是据此写出了《月亮与六便士》

熟能生巧

学习了。
这便是专注的力量。
找到一个愿意专注地事情,也是一件幸事。因为太多的事情,去想,却无从选择。

谢谢阮先生每次分享的优秀文章~

成功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但快乐可能不需要。
10000个小时的投入或许可以保证成功,但不能保证快乐。

进化:1、先是做简单的事2、学会准确无误地做简单的事3、在简单任务的结果上添加新的活动层级4、不要改变简单事物5、让新层级和简单层级一样准确无误地工作6、重复以上步骤,无限类推(Via:Kavin Kelly《失控》)

我觉得这篇文章不会误导很多人

刘瑜:《月亮与六便士》(1)

你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 你很难想象,环顾我四周所有具有上述特征的朋友,我也不能。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了自己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

但,这并不是一个追梦人如何历经艰险实现辉煌的励志故事。如果是这样一个故事,这个男主角应该20出头,英俊潇洒,在书中碰上一个有钱人的漂亮女儿,当然肯定也会碰上一个嫉妒他才华的小人,该小人势必要跟他争夺那位小姐,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男主角成为大亨,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月亮和六便士》却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当然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报纸说”里被说出来的那个蓝图,不是蓝领白领之上的那个金领,不是猎人给麻雀设的圈套里的那点米粒。

查尔斯疾步如飞,如愿以偿地追上了他的噩运。5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刘瑜:《月亮与六便士》(2)
“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电影《Big Night》有这样一句台词,查尔斯让我想起这句台词。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

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人的一生是自己活这呢,还是为了所谓的天才。。。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不管怎样,这个实验最终还是会说明一些问题的。祝福Dan

引用Wenyang的发言:

人的一生是自己活这呢,还是为了所谓的天才。。。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为了自己活着。

  这种书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

引用kei的发言:

我记得这类天才训练书籍中,除了时间10000小时,还有两点必不可少:始终处于学习区的刻意练习,不断的反馈。

不断的反馈 这一点想当的重要,不然只是停滞不前

高尔夫打多了熟练就能提高成绩
数学家,物理学家?你提升到一定阶段,没有天赋根本是不行的。

看了dan网站的照片,发现America真的好漂亮

引用史诗在线的发言:

  这种书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

只要你努力?那是连续一万小时的努力啊好不好!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这是发生在比较民主公正没神马潜规则的国家。
持之以恒的努力专注,需要你对此事物极大的兴趣。

Dan知道这篇文章了~~

http://www.facebook.com/TheDanPlanGolf

我在很多博客,如同人于野、左岸读书都看到过此类文章,没成想有人真去试了。其实说真的,这不是10000小时的缘故,这源于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说白了,自觉是一切的前提。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翻譯成《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較好,中文版已經被中信出版社出版

我觉得如果这样逼着自己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那么生活也失去了乐趣~~

这让我想起东西方思维的不同之处。尝试的过程在这类人眼中成为最重要的东西。而东方思维却不重视尝试的过程。东方思维只重视结果。

引用ufo的发言:

"天才"本意就是没有经过训练就表现出过人能力的意思

未经训练的只有狼孩吧。凡是有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谁敢说未经训练呢。你可以再细化一下,说是特定相关的训练,但是谁能怎么基础训练和特定的技能间就没有关系哩。

引用伦布大陆的发言:

我觉得如果这样逼着自己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那么生活也失去了乐趣~~

这样自发性的努力,如果还是努力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上,那基本上只能说是神经病了。

何谓专业?在我看来无外乎两点:正确的方法和充分时间的练习。

我觉得Dan McLaughlin可以做高尔夫球杆,或者俱乐部的广告。
呵呵,另一个视角。

我其实很想知道,莫扎特五岁作曲之前,他练习了多久……

分开来说,两个方面:
1.必须刻苦努力的训练。
2.这个努力应该是自主的。
说的通俗一点,“天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付诸行动,努力完成。
所以结论就是:
1.天才无法批量训练出来,因为上面的第二条根源在自身。
2.天才必须努力训练。
这并不矛盾。

要想成为世界顶尖高尔夫球手,同样需要卓越的天赋。基本上,如果要成为世界级的专业人士=正确的训练方法+专注投入+天赋。这个应该是共识了。

引用AnLuoRidge的发言:

说真的,这不是10000小时的缘故,这源于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说白了,自觉是一切的前提。

百分百同意这位朋友的观点。10000小时只是个新颖的概念。没有人能轻易成功,背后都需要彻底的自律和毅力。这句话也是哈佛图书馆墙上的励志语录。

如果爱因斯坦不是天生的,那么我们能够训练出更多的爱因斯坦吗?
——————爱因斯坦这类天才不是被别人训练出来的,他是自己训练自己的!10000小时,不光是时钟的计算,还有个效率问题!

真的是太有勇气,这样的人生不后悔啊!
追求自己内心的所爱!

引用kk的发言:

这样自发性的努力,如果还是努力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上,那基本上只能说是神经病了。

没有兴趣也不会坚持下去.

行动才是王道

是时候实施自己的DAN计划了!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我们难道不是都知道伤仲永的故事?

大哥,要是我研究看人10000个小时,就能看透人了?!

天才嘛,大概就是天天在做一件事。

我还不够努力,远远不够...

我最近刚好读完一本相近的书"Talent is overrated"

http://c2.teckoo.com/blog/programmer/talent-is-overrated.html

我觉得这类书过于强调的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10000小时的训练仅仅能让Dan成为普通人中的高手, 但离一流高手还很远很远. 想想吧已经有无数孩子在30岁之前完成了10000小时的训练, 并且他们还在坚持不懈地训练. 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并且已经能从刻苦训练中享受乐趣. Dan是竞争不过这些人的. 如果他真能击败这些人, 正说明他有这方面的天才.

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去做,用一万个小时可以训练出来吗?专业人士所需技能有充裕时间当然可以训练出来,我还认为10000太长了。

如果他成功了,就能证明10000小时这个定律有效吗?

想一想,10000小時如果每天投入8小時,那麽需要3年半。而Dan每天才花6小時訓練。是不是還不夠?
天才鑽硏的時候在於投入,對時間忘乎所以,而不是每天照本宣科,定時出工完成任務~

不管实验的结果如何,真的很喜欢文章最后一句话:即使一个普通的灵魂,只要勇于追求和拼搏,也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引用必填的发言:

成功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但快乐可能不需要。
10000个小时的投入或许可以保证成功,但不能保证快乐。

说的很对

做自己喜欢的事怎么做都行
否则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自己是个白痴,后悔都来不及

顾虑的太多,总是不甘愿付出

走得很远很远又怎样界定?

思想与行动的配合很重要,不能成功的人,要么没有想法,要么是麻木行动,没考虑清方向,要么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但思想还是先于行动,并且要让思想足够强大,强大都带动行动……
做人难啊!

一分辛苦一分才啊,任何一门技能,要想从掌握到精通,不付出是不行的。只是看你付出的意图是什么,如果本为兴趣所在,也许不会感觉走得很辛苦,反倒是快乐了

越来越觉得天赋重要,天赋体现了效率,效率正反馈于乐趣,而乐趣又往往正反馈于训练时间,有天赋的人往往不自觉的会投入更多训练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往往有天赋的人看上去更刻苦,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享受到普通人享受不到的乐趣。
而且即使不论两者从相同的训练中能否体会到相同的乐趣,都训练10000个小时,有天赋的人取得的效果可能相当于普通人训练10*10000个小时。
当然不排除,在某些领域,花10000小时训练之后能提高的实在太有限以至于区分不出10000小时和10*10000小时的效果。在这些领域,或许可以说,普通人花上一定时间后,也能达到天才所能达到的高度。

别讲什么快乐之类,别人明明就是厌倦了工作想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既然觉得有意思,那总比之前快乐。

有些人的快乐是奋斗,有些人的快乐是享乐,这是不同的,不要用享乐的心态去揣摩奋斗者是否快乐。你嘲讽奋斗者失掉享乐快乐的同时,你自己也失掉了奋斗的快乐,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看你想要哪种。如果你想要享乐,而生活迫使你去奋斗,那是悲惨的。如果你想要奋斗,却因为没有勇气去做,那也是悲惨的。

Dan做这件事,不是为了那些享乐者寻找享乐的生活,而是为了那些想奋斗却没有勇气的人去寻找勇气。如果他成功了,就能给那些人带来勇气和自信。

那些从小就表现天赋然后成功的人,其实不多,我们现在各行各业里面出现的成功者,大多是训练出天赋的。比如计算机方面,以前都没有计算机哪来的天赋,很多人都是成年后才开始接触然后才成为专家的。有些人会说他们至少有数学天赋,如果真是那样,他们早在这之前就成为数学家了,但是他们接触电脑之前也不是都表现出了数学天赋的。

引用clane的发言:

越来越觉得天赋重要,天赋体现了效率,效率正反馈于乐趣,而乐趣又往往正反馈于训练时间,有天赋的人往往不自觉的会投入更多训练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往往有天赋的人看上去更刻苦,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享受到普通人享受不到的乐趣。
而且即使不论两者从相同的训练中能否体会到相同的乐趣,都训练10000个小时,有天赋的人取得的效果可能相当于普通人训练10*10000个小时。
当然不排除,在某些领域,花10000小时训练之后能提高的实在太有限以至于区分不出10000小时和10*10000小时的效果。在这些领域,或许可以说,普通人花上一定时间后,也能达到天才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篇文章真好。冷静的、有依据的、有科学道理的励志文章。这对于现在的思维混乱的我来说,真是一篇及时的文章。

如果,我愿,是否真的可以实现.

Dan做了许多人没做的事情,我们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思索徘徊状态,甚至连仅有的尝试也都没有。Dan也不过寻找自己生活,不同于中国式奋斗,他做更多的是一个关于验证性的尝试,而那本书也开启了他的第一步。

对于敢于,或者说仅仅是想改变自己生活的人,这个社会只说:不,电池。

天才的天赋再加上他们后天的勤奋努力,成功对他们来说是唾手可得。DAN说的没错,"如果我能变成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会多出许多选择。这个试验的结果,并不在于我个人的成败。而是让人们看到,人生有更多的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试验无论结果如何,其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它至少能让我们知道了普通人的一种活法。有关成功人士的10000小时以上的付出,在我看来这些可以作为我们普通人努力前进的动力,努力了才能成功,无论当前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我仍然希望普通人能抱着这样的信念不变。

引用tristan的发言: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不管怎样,这个实验最终还是会说明一些问题的。祝福Dan

“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人能做那些“简直不是人”做的事情?

很多没有成功的人,缺乏的正是那一点点坚持

“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打过高尔夫球,甚至对这项运动都没有太大兴趣”
为什么没有人提到“兴趣”?如果他对自己做的事情没兴趣,20000小时又如何。上面举的那些所谓成功的例子都是兴趣驱使的,不是别的。泰格伍兹是挺牛,那是人家真的喜欢干这个。人有兴趣才会更专注,效率才会更高,“金钱会像野狗一样紧紧跟随的”。这样的宣传其实和做安利的很像,不就是冲着钱吗?说那么多干嘛呢。。

我转了,标注个人转载;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因为这句话。

60岁开始练,别说10000个小时,50000个小时也练不成职业高尔夫球手啊。。人生还是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挺好的,至少证明,一定要努力啊努力~=、=

如果DAN计划成功了,那是否我们每个人都去重新寻找自己的10000小时。

引用iamelaine的发言:

如果DAN计划成功了,那是否我们每个人都去重新寻找自己的10000小时。


DAN计划成功了,那你的10000小时,那时你很老了!

请 沧岚朵 也来看看此文。年轻的你们启发更大些。

薛涌的新书也是这样说明的 他说这是 深练。。。

不说这篇文章多好
只是,它只是目前大部分人需要的
成功,如何成功,我也可以成功
有了诸如此类权威专家的论证
人 就有了成功的信心
至于死在成功路上的人,湮灭在10000小时里的人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But
at least,find something to live for.

人的这一生总要做点什么.

引用必填的发言:
成功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但快乐可能不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或许可以保证成功,但不能保证快乐。

能够静心投入,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10000个小时=每天8小时*250天*5年
如果肯专心的坚持做一件事,5年之后即便不是成功人士,成不了天才,相必也会成为某一方面的资深专家。
坚持,永远是最难的。

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给我们更深入去理解成功的机会,我们会将成功的要素列出十几二十条,不管他人有怎样的发现,我们总会有看似更为完整的补充···但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忘记了成功最根本的是什么,还有在此处进行哲人式思考的自己是不是个成功者?还是仅仅只是个嚼舌头与意淫的庸人

引用bush的发言:

天才鑽硏的時候在於投入,對時間忘乎所以,而不是每天照本宣科,定時出工完成任務~

嗯,同意。。。10000小时和10000小时是不一样的

阮先生的文章总是富有启发性。我非常同意文章的观点,也有了实现自己理想的计划。我会按照计划去练习,去提高自己。我相信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这项实验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对于那些只看到天才光鲜一面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不是吗?而且人生贵在有追求,能坚持一万小时的人大多最后会很少去计较结果吧,当然不排除例外。

还是要承认个人天赋差异的巨大存在的,即使这不一定是你迈向成功的无法逾越的鸿沟。但个人的自制与不懈的努力总是好的,总比蹉跎岁月要来得好

天才在成功之前也如此努力!而我不是天才,却依然不努力,唉,情何以堪~>__

人生总共30000天,每天练20分钟的话,一辈子才能攒够10000小时啊。

数以万记的朋友看了这篇文章吧?
数以千记的朋友看完之后心潮澎湃吧?
数以百计的朋友心念一动:有朝一日我也做自己的the dan plan吧?
数以十记的朋友开始盘算实行the dan plan的可能性了吧?
数位朋友准备开始实施10000小时计划吧?
我,现年36周岁的银行职员
可能是最疯狂的一个
我的10000小时计划从今天开始了
4年时间,每年360天,每天7小时,总共10000小时
这些时间用来学习和练习互联网相关知识、软件开发技能、产品设计能力
最终目标是从普通银行职员变成职业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
准备经历坎坷、心酸、波折、血泪
准备了坚忍卓绝的决心,咬紧牙关的忍耐
新浪微博@时光似金 希望能听到您的宝贵建议

或者下一个问题才最根本:是什么驱使一个人花10000小时做同一件事情?

把这10000小时当成成功的一部分,成功才有机会,成功也才有意义。

10000个小时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
每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学们都学习了>10000小时,那为什么还是有区别呢?
天分、兴趣、环境。。。。
只能说从时间这个维度10000是必要条件

dan有点懒啊。时间是不是有点不对?? 1402/6=200 一年52周 52*6*6=2750

高尔夫冬天不能打?

"10000小时规则",这只是必要条件吧?超过10000小时没有成功的也大有人在,所以我认为DAN成功的可能性太小,路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

其实很多人在某件事上花了超过10000小时,但是他们并没有什么成就。
所以我觉得做10000小时的同时,还要每天不断的想到底有些什么进步,做这个事能带来什么,我有什么目标,而不是为了10000小时而10000小时

引用六翼的发言:

我其实很想知道,莫扎特五岁作曲之前,他练习了多久……

莫扎特五岁作出的曲子并不是一流作曲家水准。
能作曲和作出名曲,完全是两码事。就如同高尔夫爱好者和成为职业球手之间的区别。所以莫扎特从那么小就开始作曲,正说明了他成名前经过了长期的练习。

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10000小时,那么这件事情上肯定会成功的。

这个人必定失败,不知道看没看过原著,那上面说的是十年——一万个小时,每天3个小时,understand?

这个练习的极限是每天4个小时,超过4个小时,边际收益下降。

希望不要练出一个傻逼出来。晕倒。。。

我有一个不聪明的儿子,但是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变了自己,我要把他当做天才来培养,相信10000小时的魔力,塑造孩子的前程!

wwww.baidu.com上面搜到这篇文章过来的。阮先生写得好。

引用六翼的发言:

我其实很想知道,莫扎特五岁作曲之前,他练习了多久……

有意思的是,Outliers中专门提到了莫扎特的例子。据Malcolm Gladwell称,他早年写的曲子很多都有抄袭的成份,而且是他父亲代作或合作的。当他十多岁独立写出名曲的时候,他已经积累大量的练习时间了。

恩,写得很好,一直在犹豫和徘徊
殊不知真正的关键在于对自己热爱的事务的坚持不懈的练习
Practice makes perfect~

ps,感谢阮先生的分享

我一直都想测试一下自己的坚持力到底有多少。然后,一直都没开始过,我想这也是个说明

读后,获益良多。寒冷的冬季更有早起的动力了。

这不是成功学!不存在成功与失败,这是自主人生的行为艺术。做就好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尝试。也许dan的性格色彩是红+黄,他希望人生有更多的体验,同时也勇于实践。支持dan,已经坚持3674个小时了!!!

thedanplan.com看起来好像也被GFW封杀了。。。

不知不觉过去4年多了,感慨啊

4018

2011年还用rss订阅的时候看的这个blog,很受鼓舞,于是设了个日历每年提醒自己看看Dan Plan的进展,还跟朋友分享讨论。

最近看《刻意练习》书里提到他,又回头看了看dan plan,发现结果并不是喜剧。
https://thesandtrap.com/b/thrash_talk/post_mortem_on_the_dan_plan

查了下Dan计划Dan McLaughlin的现状,wiki上这样说的“His aim was to reach a golf handicap of 2 or less, but the best he reached was 2.6 in January 2014, and in the end, in January 2015, was back up to 5.5.[2] Dan has quit the plan and now sells soda.” 真是忧桑,官网上的更新最终只到了15年四月,倒计时还有4000多小时,如果按照这个进度,他大概在2018-2019年才能完成,Dan真的放弃了?

现在是2017年,距离Dan开始练习已经9年了,在体育新闻里,没有听到这个名字(如果他获奖,体育新闻一定会爆炒的)。
他的博客也停更在2015年。

看来,第一个实践一万小时定律的人,失败了。

事实是:成功的人都要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但是,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未必会成功。
练习和刻意练习是不一样的,系统的训练,突破旧习惯的训练,才能提升技能水平。

我们看到成功的人都经历了10000小时的练习以上,以为我们只要练习了10000小时以上我们也能成为那个成功者,属于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世界只存在过成功的身影,失败早已化作尘埃…………

由于腰背部的伤病,他没有坚持到10000小时,但不能说Dan计划失败了,他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段话“Back in 2014 I was healthy and happy and had gotten down to a low single digit handicap, placing me in the top few percent of all golfers on the planet.”如果是真的,那么他在14年就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几名的水平。

这是这段话的博客网址:“http://thedanplan.com/bouncing-back-a-return-to-australia/”

在那篇博客的结尾,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In four years’ time, I don’t think there’ll be a difference between me and a pro golfer.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