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本Blog已经搬迁。新的网址是:http://www.ruanyifeng.com/blog/ 。请访问新址,查看本文的最新版本。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进攻法国的路线比较

Wednesday, March 30, 2005 | 分类:目录 -> 历史 -> 西方

今天下午,我整理硬盘上的文件时,意外发现了这篇写于2003年8月13日的文章。当时这篇文章只写了一小部分,我就把它放弃了,后来也就忘了。今天重读了一遍,觉得我依然对这个题目感兴趣,于是就一口气将其续完。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进攻法国的路线比较

阮一峰

不久前,我在兰登书屋20世纪100本最佳英语非虚构类读物的名单中,意外的发现排在第18名的是巴巴拉.塔奇曼女士(Barbara Tuchman, 1912-1988)的《八月炮火》(The Guns of August)。

我立刻对这本书发生了兴趣。因为两年前,我读过了塔奇曼的另一本书《史迪威和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45)。读完以后,我就成了她的忠实读者,渴望读到她所写的每一本书。更让我意外的是,《八月炮火》居然早就被译成了中文, 1981年7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译者是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翻译组。后来,这本书好象从没有再版过。

我从图书馆里把它借了出来。翻读了几页才知道,这本书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所谓《八月炮火》就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八月。内容涉及到战前的欧洲形势分析、各国对战争的准备、战争爆发和最初的交战情况、以及在这期间各国的参谋和决策过程。

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每天晚上都在读这本510页的战争故事。塔其曼果然没有让我失望,错综复杂的欧洲政治格局和战争进程,被她写得井井有条、一目了然,堪称“良史”,一路读来真是令人兴趣盎然。

大家知道,在最近150年里,法国和德国之间爆发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三次战争有一个共同点,每一次都是德国首先攻击法国,战争的主要地点都发生在法国镜内。

《八月炮火》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进攻法国的路线,进行了详细讨论。读了这部分以后,我不仅想比较一下三次战争中,德军不同的进攻路线,也许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图1 当代欧洲政区图
map.jpg

从图1中可以看到,法国和德国有一段相邻的边界。在这一段边界以北是卢森堡和比利时,以南是瑞士。所以,如果德国要进攻法国无非有三种选择:

1. 从两国接壤的边境发起进攻;
2. 借道比利时和卢森堡;
3. 借道瑞士。

由于瑞士是个高山国家,阿尔卑斯山脉贯穿全境,不便于开展军事行动。所以第三种选择首先被排除,于是,进攻路线的选择就剩下了两个。

普法战争中,德国就是直接从接壤的边境发动进攻的。1870年7月19日,战争爆发,1871年1月28日,德军攻占巴黎。战争大约持续了半年。

这场战争以后,法国吸取了教训。从此,在法德边境部署了重兵,德国人再想从这里打进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德国的总参谋长史里芬(Alfred Schlieffen,1896-1905)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战争构想。

他知道法国的大部分军队都部署在法德边境,其他地方防守空虚。他提出,首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德军从比利时沿西南方向进入法国。一小部分军队佯攻巴黎,吸引法军回防;主力部队则绕过巴黎,在法军回防途中截住它,并一举歼灭。他预计在6个星期中可以战胜法国。这就是著名的“史里芬计划”。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开始时,德军基本上是按照“史里芬计划”作战,8月4日入侵比利时,8月中旬开始进入法国。但是从此以后,“史里芬计划” 就被抛到一边去了。德军没有继续从西南方向深入法国腹地,反而沿东南方向,早早与法军主力在马恩河遭遇了。

图2 “史里芬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实际进攻路线
map2.jpg

在图2中,白色的箭头是“史里芬计划”,深绿色前头是实际的进攻路线。德国当时可能对法国太轻视了,想早日歼灭法国的主力部队,然后耀武扬威的进入巴黎,把40多年前的辉煌再重演一次。但是,结果德国在马恩河遭到了迎头痛击,速战速决成为泡影,两国不得不转入艰苦的阵地战、消耗战。

“史里芬计划”预计6个星期战胜法国,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4年。最终,德国战败。

这就为历史留下了一个疑问:如果忠实的执行“史里芬计划”,德国会赢得战争吗?

这个问题不仅历史学家感兴趣,希特勒也非常感兴趣。等他上台以后,决定就采用“史里芬计划”进攻法国。换句话说,希特勒还是想从比利时攻击法国。但是,此时法国人也吸取了教训,修建了坚固的“马其诺防线”。这个防线分为两段,一段在德法边界,另一部分在法国和比利时的边界,中间是空白地带。

德国将军曼施坦因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建议改从卢森堡和比利时东部的阿登森林地区进入法国。大家知道,比利时靠海,东部是地势低洼的平原,便于机械化部队推进;比利时西部和卢森堡的地势以山地和森林为主,坦克行进很不方便。但是,曼施坦因认为这样才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一旦突破以后,法军在这一地区的防守非常薄弱,可以迅速的插入后方,切断前线法军的退路。

希特勒很欣赏这个非常有创意的战略,立刻批准同意。

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比利时和荷兰。5月14日,主力从阿登森林地区向法国发起进攻。果然不出所料,法国的防线在这里是个缺口,德军于是长驱直入。驻守在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英法联军,一下子被断了后路,被德军包围了。他们一路向后撤,直到大海边。5月26日一天,英国动员了所有的船只,从法国接回了33.8万人,这就是著名的“敦克尔刻大撤退”。

法国几乎所有的防御工事都没有起到作用,德国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避免阵地战,争取速胜。1940年6月14日,巴黎被攻陷。整个法国战役只持续了一个月左右。

历史真是有趣,拿破仑时代是法国进攻德国,从普法战争开始是德国进攻法国,而现在“法德核心”是欧洲联盟的主导,两国在将来也许还会合并。对进攻路线的研究再也不会有现实意义和军事价值了,历史留给后人品味的,只有政治家的权谋和无数普通人的遭遇。

写于2003年8月13日(未完成),
2005年3月30日续完

Posted by Ruan YiFeng at March 30, 2005 07:18 PM | 返回首页
相关内容
Ad


评论

站长信箱:[email protected]

ruanyifeng.com © 版权所有  2003-2004

沪ICP备050027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