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36 期):面对 AI,互联网正在衰落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25年2月 7日

这里记录每周值得分享的科技内容,周五发布。

本杂志开源,欢迎投稿。另有《谁在招人》服务,发布程序员招聘信息。合作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封面图

漳州钟法路的大榕树新春彩灯。(via

面对 AI,互联网正在衰落

这一段日子,新闻焦点全是 DeepSeek,其他重要事件就不显眼了。

我说的重要事件是,1月23日,就在 DeepSeek R1 模型发布三天后,OpenAI 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 AI 工具,叫做 Operator(操作员)。

我认为,这个工具可能预示着,传统互联网的最终衰落

Operator 与其他 AI 产品截然不同。它不是一个内容生成工具,而是一个自动化工具,能够自动操作网页。

OpenAI 公司展示了一个例子,你对 AI 说,去旅游网站 Tripadvisor 预定评分最高的"罗马一日游",AI 就自动帮你预定了,你根本不必离开当前窗口(下图)。

大家想一想,这意味着什么?

以前,你要预订一个旅游产品,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去谷歌搜索 Tripadvisor 网址,然后访问该网站,找到发布"罗马一日游"的所有旅游社,最终预订评分最高的那一家。

现在,AI 把这些中间步骤都取代了,你不再需要访问谷歌、Tripadvisor 和旅行社的产品页了,AI 帮你自动访问了。

用户的体验就是,我不需要其他网站了,只要有 AI 就够了。

AI 越是强大,其他网站的重要性就越低。

如果未来的 AI 强大到无所不能,那么你有可能不需要访问任何网站,只要对着 AI 提出要求,它都可以帮你操作。

你可以让 AI 帮你买东西、叫外卖、投资证券、播放视频,而不再需要去电商网站、外卖网站、券商网站、视频网站了。

这意味着,传统的、以网站形式存在的互联网将走向消亡

我看到,一个老外预测,以后的商业模式可能是,各种服务商不直接面对用户,也不搭建网站展示自己了,而是把服务卖给 AI 公司,或者提供 API 让 AI 付费访问。

互联网将不再面向用户,而是面向 AI,因为消费者最终可能只使用 AI。未来的互联网,可能会有一个结构化数据层,取代现在的网站,专门供 AI 使用。

科技动态

1、2025年的气温

缅因大学的气候变化研究所,有一个网站,展示过去5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图。

可以看到,上图的最上方是一根橘黄色曲线,这就是2024年的全球平均气温。

2024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所以它的曲线在其他年份的上方。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这张图的左下角(上图),会发现有一根咖啡色的短曲线,在橘黄色曲线的上方,那是2025年的实时气温曲线。

也就是说,2025年1月份的全球气温已经超过了2024年1月,这很可能预示,2025年比2024年更热。

2、域名错误

瑞士巴塞尔在发给市民的报税信函中,误将报税网址 esteuern.bs.ch,写成 esteuern.bs(下图)。

工作人员漏掉了瑞士的国别域名 .ch,于是巴塞尔的市级域名 bs.ch,变成了加勒比海国家巴哈马的域名 .bs。

等到发现时,信函都已经发出去了。如果再发更正邮件就太贵了,工作人员索性直接注册了这个巴哈马域名。

于是,巴塞尔市民今年就在一个巴哈马域名报税了。

3、显卡的空调冷却

B 站最近出现了一个热门视频,网友用空调的室外机,给英伟达新上市的5090显卡散热,

不过,他们没有用到空调压缩机,只用到了室外机的风扇和散热管,就相当于外接了一个巨型散热器。

机箱内部的热量,通过管道流向散热空调,冷却后再传回机箱。

根据现场测试,散热效果十分显著。

烤机之前,GPU 显存温度2度,核心温度4度。功耗拉到 1000W,烤机40分钟后,GPU 温度依然低于30度。

4、其他

(1)世界第一架民间制造的超音速客机,试飞时成功打破音障。

(2)谷歌宣称,通过 AI 检测,删除了应用商店236万个违规应用,封禁了15.8万个开发者账户。以后,审核不需要规则了,都交给 AI。

(3)Opera Air 浏览器发布,会在浏览时播放背景音乐,以及指导用户进行身体运动。这是不是一个信号,浏览器本身越来越难有大的技术创新了。

文章

1、DeepSeek R1 的推理实例(英文)

DeepSeek R1 会显示推理过程。作者问它,美国对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对加拿大 GDP 有何影响。

DeepSeek R1 的回答过程,简直就是一篇经济学论文,而且只"思考"了12秒。

2、Canva 如何建立图像搜索(英文)

本文介绍 Canva 公司如何使用向量嵌入,建立相似图片搜索。

下面是另外一篇类似的文章《基于 pgvector 和 Next.js 构建语义电影搜索》,也是使用向量嵌入。

3、OpenMediaVault 与 TrueNAS Scale 的比较(英文)

OpenMediaVault 与 TrueNAS Scale 是两个开源的 NAS(网络文件系统),需要自己搭建,本文对它们进行比较。

4、同一个 GitHub 用户如何用不同身份 SSH 登录(英文)

有时,同一个 GitHub 用户使用不同的 SSH 密钥,去登录不同的仓库。本文教你这时怎么写 SSH 配置文件。

5、浏览器内置书签是最好的书签系统(英文)

作者认为,浏览器内置的书签系统,是最好用的保存网址的方法。

6、为什么 TCP 需要三次握手(英文)

建立 TCP 连接需要双方的三次通信,本文详细解释这个连接过程。

7、我从中国进口迷你电动挖掘机(英文)

作者是美国人,介绍他新近的一门生意,将中国的迷你电动挖掘机进口到美国来卖。这种挖掘机真的很像大玩具。

工具

1、Lightpanda

轻量级的无头浏览器,可以接入 Playwright / Puppeteer,占用资源和执行速度号称是 Chrome 的十分之一。

2、Dual-Link QR Code Generator

生成包含两个 URL 的二维码,不同角度扫描,返回的 URL 不一样,代码开源

3、isd

用户友好的 systemd 操作工具,会提供命令行菜单供选择,参见教程

4、changedetection.io

一个开源的服务,用来检测指定网页的某个部分是否发生变化。比如,网页上面的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它就会通知你。

5、Internet Speed

一个在线测试网速的网站。

6、在线焰火模拟器

网页模拟焰火绽放的效果。(@wincatcher 投稿)

7、MultiPost

一个开源的浏览器插件,一键发布内容到多个平台(知乎、微博、小红书、抖音、推特、脸书等)。(@tymon42 投稿)

8、生财有迹

开源的 Web 应用,用于个人资产分析。(@nicejade 投稿)

9、StayFocused

开源的自然声音和白噪音应用。(@daijinhai 投稿)

10、MacVimSwitch

开源的 Mac 电脑中英文输入法切换工具,可以定制切换键和生效的应用。(@Jackiexiao 投稿)

AI 相关

1、AI as Workspace

开源的全功能 AI 大模型客户端,自带 Web UI。(@NitroRCr 投稿)

2、podscript

一个 Go 语言程序,使用 AI 模型,将语音文件转成文字稿。

3、Voice-Pro

AI 语音工具,具有多种功能(语音识别、翻译、语音克隆、文本转语音),属于 Whisper 模型的 Web UI。

4、Hacker News Wrapped

该网站可以输入一个 Hacker News 论坛的用户名,它会用 DeepSeek 模型总结该用户的特点,描述非常准确而且传神。

5、GenSFX

免费的 AI 音效生成网站。(@andylearnai 投稿)

6、福琪写春联

免费的 AI 春联生成工具。(@itfoxnet 投稿)

资源

1、Arch Linux 初学者配置指南

这是一组系列文章,向初学者介绍如何配置 Arch Linux,要比官网 Wiki 简单易读。

2、Beej 的 Git 指南(Beej's Guide to Git)

著名教程作者 Beej 的最新 Git 教程,基于他向大学学生的课堂讲义。

3、mandobot

一个老外做了这个网站,它可以将中文文章进行分词,并逐一翻译成对应的英语单词,便于学习中文。

图片

1、新春 AI

vivo 手机发布了一个"新春 AI 功能",将普通照片变成新春照片。

上图左侧是原始照片,右侧是 AI 将其变成新春装饰。

2、太阳能烟囱发电

现在的太阳能发电,都是使用光伏板,将光转为电能。

但是历史上,早期的太阳能发电使用的是烟囱。

它的原理是热空气上升,只要我们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空气通过烟囱上升,再在烟囱底部装一个涡轮机,就能让空气带动涡轮机发电。

1982年,西班牙就建造了这样一个太阳能烟囱,高达194米,周围直径244米范围内都是温室,用来收集热空气。

它的发电功率只有 50 kW,最终运行了7年,1989年因暴风雨倒塌。

太阳能烟囱的缺点主要是,发电效率不大,需要巨大的占地面积,以及建造一个高耸的塔。所以,等到光伏板出现,它就被淘汰了。

文摘

1、AI 让我变成文盲程序员

我长期使用 AI,靠它帮助编程,已经不能在没有 AI 帮助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了。

我不再阅读文档。既然 AI 可以立即解释一切,为什么还要费心阅读呢?

我的调试技能日益生疏。我甚至不再阅读报错消息,只是把它们复制并粘贴到 AI,让 AI 解读。

我已经成为了一个人肉剪贴板,仅仅是代码和 AI 之间的中介。

以前,每条报错都会让我学到一些东西。现在呢?AI 提供了解决方案,我却什么也没学到。实时答案带来的多巴胺刺激,取代了真正理解的满足感。

另一个受到影响的地方是深度理解。以前,我花费数小时来理解某个解决方案为何有效,现在,我只是照着 AI 建议实施。如果这些建议不起作用,我会改进提示的上下文,再次询问 AI。这种循环使得我对 AI 的依赖性不断增加。

我的情绪也受到影响。以前,解决新问题是编程乐趣的一部分。现在,如果 AI 不能在五分钟内给出解决方案,我就会感到沮丧。

我该怎么办?我不想采取任何激进的措施,比如完全放弃 AI,这是不现实的。我打算每周实行一天"无 AI 日"。

我的感觉是,AI 不会让我们成为10倍效率的程序员,只会让我们对它的依赖程度增加10倍。

每当我们让 AI 解决我们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就是用短期生产力换取长期理解,我们以牺牲明天的能力为代价来完成今天的效率。

我并不是建议放弃 AI,只是建议大家不要放弃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我们正在创造 AI 一代程序员,他们可以向 AI 提出正确的问题,但不理解 AI 给出的答案。每次 AI 出现故障,他们就会显得无助。到目前为止,AI 还不足以完全取代程序员,但随着 AI 的进步,这种情况只会变得更糟。

言论

1、

DeepSeek 的成本比 Sonnet 低 15 倍。OpenAI 和微软最在乎的事情,莫过于阻止 DeepSeek 以这个价格提供服务。

OpenAI 和 Anthropic 现在的收费如此之高,它们靠这些钱来支持高薪和研发费用。而 DeepSeek 是开源的,免费提供权重,任何公司都可以用它提供服务,唯一的成本只是硬件和支持人员。

-- Hacker News 网友

2、

就算 DeepSeek 明天就消失,但因为它是开源的,它已经进入了全球科技的血液,成为了 AI 行业的一个成本锚。

从此,AI 行业没有垄断的护城河来保证利润,AI 大模型失去了稀缺价值。

-- 《AI 狂热的冷却》

3、

我从未想到会被公司解雇,因为我的表现总是高于公司的期望。

后来我明白了。在裁员期间,你是谁、你做什么似乎并不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裁员的决定是由那些不认识你的人做出的。

对公司来说,我只是 Excel 表格中的一行。

-- 《裁员改变了我》

4、

现在的苹果公司,很善于延长单一产品的寿命,但是很少表现出一些疯狂的想法。乔布斯离去的一大损失,就是苹果公司不再做很多奇怪的事情了。

-- Asianometry,著名 Youtuber

5、

我们越忙碌,就越能敏锐地感受到自己在生活,对生活也就越有想法。

---- 康德,德国哲学家

往年回顾

宽容从何而来(#289)

未来两种人会增加(#239)

下一个内卷的行业(#189)

生物学的可怕进展(#139)

(完)

留言(76条)

关于Operator,我们还是通过网站的内容,完成与现实世界的交流。
形式上不再需要鼠标点击,和选滤其中的价值的内容。
得其意而忘其形,何乐而不为呢。网站内容和其后提供的服务,才是真是需要的。
菜市场和摊位的消失,并不影响厨房的服务。

工具 1.
> 占用资源和执行速度号称是 Chrome 的十分之一。

是不是打錯了? 速度應是 10 倍

“我们越忙碌,就越能敏锐地感受到自己在生活,对生活也就越有想法。”
我觉得是反过来的,即能敏锐地感受生活并且对生活有想法的人,都会很忙碌。
如果社会继续发展,他们不用那么忙碌,他们会更好的敏锐地感受生活,更加的有想法,并且在百无聊赖之后,尝试改变世界。

我们越忙碌,就越能敏锐地感受到自己在生活,对生活也就越有想法。
---------------------------------------------------
赞同,现在工作被 AI 充斥,生活被短视频充斥, 我在想办法摆脱这个泥潭,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越陷越深

operator 夸大其词了吧,给出复杂精细的操作指令还不如自己动手操作

而且举的例子跳过了检索信息做决策的过程

前几天读到一本书 ,发现时您翻译的,????

我总感觉AI带来了很多负面情绪,这可能不是AI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Operator希望改变的是人与互联网的交互方式。但人还是想自己浏览网页。希望获取信息是人的天性。

怎么感觉未来的 AI 时代会让很多人觉得无趣呢。

用短期生产力换取长期理解,这不好

最近,莲花控股(我有买过他家味精)在A股涨停,原因是有消息称他们进了deepseek的食堂,成为了食品供应商。
A股还是太颠了

被解雇的那哥们是因爱生恨,虽然不是所有公司都这样,但结论确实值得打工人反省

引用xu的发言:

工具 1.
> 占用资源和执行速度号称是 Chrome 的十分之一。

是不是打錯了? 速度應是 10 倍

如果是十倍,那不是变慢了,不就变成劣势了,假设chrome是1秒的执行速度,十倍不就需要10秒执行了?

您去一个餐厅吃饭前不需要详细看一下这餐厅都有啥菜吗?

文盲程序员这个不就是在说我吗...

关于Operator,杭州也有一家公司,专门做智能体,叫实在智能

说真的,我看到阮一峰说什么“预计”、“预示”、“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无语,站长要不要去看看两年前你对 ChatGPT 以及 AGI 之类的 “预计”、“也许”。

看到任何新东西就觉得会取代这取代,也太想当然了,希望你没有去做投资。世界当然会改变,但也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之前你说什么 passkey “很快”会取代密码,两步验证这么多年了都还没普及,passkey 能不能推广开都是个问题。做新东西当然可以很快,但人要改变习惯很难很慢。就像你自己一样,这么多年都没改变喜欢随口“预计”的习惯。

那个生成对联的ai老是出错

opear air这个还行,打算替换为主力浏览器

文盲程序员+1。。。现在都不认真读源码和文档了,直接选中一个区域就让 AI 解释。。。

引用Tony桐的发言:

您去一个餐厅吃饭前不需要详细看一下这餐厅都有啥菜吗?

需要看啊,但是不需要找到餐厅页面,然后再点进去,再浏览了。

引用霁夜茶的发言:

如果是十倍,那不是变慢了,不就变成劣势了,假设chrome是1秒的执行速度,十倍不就需要10秒执行了?

速度的10倍不是执行时间的10倍,速度的10倍应该是原来的1s变为0.1s,我认为表达的没有问题。

关于operator那个老哥的预测:我看到,一个老外预测,以后的商业模式可能是,各种服务商不直接面对用户,也不搭建网站展示自己了,而是把服务卖给 AI 公司,或者提供 API 让 AI 付费访问。

我感觉AI后面更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入口,而互联网服务商们可能要付费让AI访问他们的API,而不是反过来。

赞同,现在工作被 AI 充斥,生活被短视频充斥, 我在想办法摆脱这个泥潭


AI的进步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人的深度思考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去加强,因此阅读、写作的习惯还是要保持

我认为在AI时代,最重要的是通过AI拿到你想要的结果后,是否对结果进行一些思考,这样的话应该能够减少“短期生产力换取长期思考”造成的影响

并不认为 No-AI day 有效

引用x的发言:

说真的,我看到阮一峰说什么“预计”、“预示”、“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无语,站长要不要去看看两年前你对 ChatGPT 以及 AGI 之类的 “预计”、“也许”。

看到任何新东西就觉得会取代这取代,也太想当然了,希望你没有去做投资。世界当然会改变,但也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没有人能真正预言未来。对于站长来说他也许只是写下了当时一瞬间的想法,这无可厚非。至于是否采信站长的观点只在于读者自己。

烟囱发电那个, 专门修一个肯定又占资源又容易倒, 但是如果依附于高楼等巨型建筑呢? 把需要向外排出的热空气利用起来不是挺好么? 特别是一些发热量高的厂房和机房. 是不是最关键的地方还是靠热气自动上升催动发电机能效太低了, 而不是建烟囱不经济

快进到让operator下载“steam”,结果下载了“steam管家”。#doge

引用Sanjo Tsubaki的发言:

最近,莲花控股(我有买过他家味精)在A股涨停,原因是有消息称他们进了deepseek的食堂,成为了食品供应商。
A股还是太颠了

自獐子岛之后,我就决定不再涉及A股了。。根本就不是个正常的市场

博主想要表达的意思,我想是:原有的门户菜市场与门户摊位消失了,用户将会被“AI力量”引导至“AI想要我们去的厨房”(即:AI力量成为了新的门户或者说是中间层),而不是基于原先人类根据网页做出“基于自己分析后的判断”,后果是:无论厨房好坏,这个决定不再是自己的决定了(貌似)。失去自主分析后决定,不免让人有所担忧。

引用yaooo的发言:

operator 夸大其词了吧,给出复杂精细的操作指令还不如自己动手操作

而且举的例子跳过了检索信息做决策的过程

operator/deepseek 放到一起给我的感觉是: 世界颠倒了
中国人开始搞底层创新, 美国人做上层整合了. 哈哈哈哈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程序员用AI越多,就像用习惯了计算机一样,不在有心算口算之类的,即使心算出来之后也并不完全相信自己,如果手边有计算器也会再用计算器算一次

我只是 Excel 表格中的一行

全球气候变暖真的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今年回湖南过年,没看到下雪,总感觉这个冬天少了点什么。

AI 让我变成文盲程序员

这里也是2024年最我焦虑的一点

感觉所谓的面向ai提供服务也没什么影响,其实就是换了个浏览器,然后把UI变成AII而已

感觉不久的将来,周刊就会被AI取代

引用霁夜茶的发言:

如果是十倍,那不是变慢了,不就变成劣势了,假设chrome是1秒的执行速度,十倍不就需要10秒执行了?

你说的不叫执行速度,而是响应时间。

像是科幻小说一样,未来的人类永远陷入算法中,永远无法突破信息茧房

引用老路的发言:

AI 让我变成文盲程序员

这里也是2024年最我焦虑的一点

我没有哈哈,AI出现之前我是摆烂状态,AI出现之后才让我重燃了学习的热情

“我看到,一个老外预测,以后的商业模式可能是,各种服务商不直接面对用户,也不搭建网站展示自己了,而是把服务卖给 AI 公司,或者提供 API 让 AI 付费访问。

互联网将不再面向用户,而是面向 AI,因为消费者最终可能只使用 AI。未来的互联网,可能会有一个结构化数据层,取代现在的网站,专门供 AI 使用。”

如果真的到了这样的一天,所有服务商都要向AI公司付费,请求AI将他们的服务作为用户的备选。个人网站将再无成长的可能。

引用霁夜茶的发言:

如果是十倍,那不是变慢了,不就变成劣势了,假设chrome是1秒的执行速度,十倍不就需要10秒执行了?

1秒是执行时间,不是执行速度啊。什么时候秒成了速度单位了?

依旧浓浓的AI味!

AI确实厉害,极大拉低了学习门槛

某个AI作为用户的唯一入口是不可能的。这不是一个交互问题,而是权力问题。比如Apple会容许自己的store消失?

operator一个验证码就挡住了吧?

2025年的气温
=========

根据我国农历纪年法,明年才是气温最高的一年。以下为gpt推论。

https://chatgpt.com/share/67a6d611-2588-800f-8a66-99306648d5ff


未来几年农历纪年与气候预测(参考传统经验)
公历年 农历干支年 可能的气候特点(经验法则)
2025 乙巳(木火) 气温较高,春夏季可能多雨,容易出现热浪或雷暴天气。
2026 丙午(火火) 炎热年份,高温极端天气增多,可能发生干旱。
2027 丁未(火土) 仍偏热,但夏季可能有较多降水,局部易有洪涝。
2028 戊申(土金) 气温波动较大,可能出现冷热交替异常的现象。
2029 己酉(土金) 冬季较冷,寒潮可能增多。
2030 庚戌(金土) 气温可能整体偏低,干冷趋势明显。

Operator可以过人机测试吗

引用认真的发言:

“我们越忙碌,就越能敏锐地感受到自己在生活,对生活也就越有想法。”
我觉得是反过来的,即能敏锐地感受生活并且对生活有想法的人,都会很忙碌。
如果社会继续发展,他们不用那么忙碌,他们会更好的敏锐地感受生活,更加的有想法,并且在百无聊赖之后,尝试改变世界。

你说的对, 闲暇才有思考。人康德那个时代的忙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忙完全不同。 人说的忙碌是指不要那么太闲做一些事,而不是像咱们一样,996、007。

引用Sanjo Tsubaki的发言:

最近,莲花控股(我有买过他家味精)在A股涨停,原因是有消息称他们进了deepseek的食堂,成为了食品供应商。
A股还是太颠了

这有啥,好歹还据传进了人家食堂。看看川大智胜,仅因为名字,就和大洋对面的建国同志一起沉浮。

引用x的发言:

之前你说什么 passkey “很快”会取代密码,两步验证这么多年了都还没普及,passkey 能不能推广开都是个问题。做新东西当然可以很快,但人要改变习惯很难很慢。就像你自己一样,这么多年都没改变喜欢随口“预计”的习惯。

虽然 passkey 还未普及,但不得不说“短信验证码”已经几乎取代密码了,当然我个人并不喜欢短信验证码这种简单粗暴的登录方式。

字节前几周开源了一款对标 Operator 的应用,名字叫 UI-TARS 。

[https://github.com/bytedance/UI-TARS-desktop](https://github.com/bytedance/UI-TARS-desktop)

信息开始加速墒增化。。

康德的链接错了。

界面不会消失,但会以另一种形态重新出现

引用viss的发言:

关于Operator,杭州也有一家公司,专门做智能体,叫实在智能

这家的这个网页识别其实本质上是根据html标签然后给上固定的选项,还有待完善,困难一些的这个浏览器指令还是无法完成,也可能是我用的不是他们那边的最好的模型

引用SY的发言:

我认为在AI时代,最重要的是通过AI拿到你想要的结果后,是否对结果进行一些思考,这样的话应该能够减少“短期生产力换取长期思考”造成的影响

是的,就是碰到答案之后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继续提问,保持思考,保持学习的心态,其实不会影响太多。得到答案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引用yaooo的发言:

operator 夸大其词了吧,给出复杂精细的操作指令还不如自己动手操作

而且举的例子跳过了检索信息做决策的过程

字节跳动的UI-TARS 也是代理

‌​​​‍‍⁠‌‬⁠​​​​‌​‍​‌​‌‍‍⁠‬​​‬‌​‌​​​​‌​⁠​‌‍​‍​​⁠UI-TARS 模型部署教程 - 飞书云文档

UI-TARS-7B-SFT · 模型库

Model Gallery

引用霁夜茶的发言:

如果是十倍,那不是变慢了,不就变成劣势了,假设chrome是1秒的执行速度,十倍不就需要10秒执行了?

人才啊,耗时啥时候成速度了?1/耗时才是速度吧,速度提升十倍,就是耗时降低十倍

用AI Agent来完成任务,其实也就是很久以前提出的 semantic web 的概念。
当时的构思是每个网站利用一个 ontology,用 XML来构造网站的内容,让爬虫能够容易理解其中的构造和内容, agent就能够把多个网站组合在一起来实现任务;

现在LLM突破了需要特别构造结构的部分,因为它能够很容易读懂网站的 text ,就很容易用agent来实现以前的构思了。

看看时间,这是我在20年前写的:
http://benincampus.blogspot.com/2005/01/what-is-ontology.html

“用这种构架来表示互联网,就可以轻易编写程序,在各大出版社或书店的网站里跑来跑去,收集所有书的内容,从里面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找到你心仪的书之后, 程序还会检查一下书店的地址,再在邻近街上找到一个好的咖啡馆,告诉你在买书的时候不妨进去坐坐。程序再来到市政网站,找到公交车路线和时间,帮你把一切 弄得妥妥当当,买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
是啊,只要书店、咖啡馆、市政府的网站都用共同的方式来标注它们的内容,网络就成为一个统一的知识库,可以用程序找到最适合你的东西。”

前面的留言没有发出来吗?关于 Agent/Operator, 在30年前就有 Semantic Web 的远景:各网站用一个 ontology ,用xml 来写网页的内容,agent就很容易取得网站的信息,能够组合起来做很多事情。现在的 LLM 能够直接理解网站,就可以省去以前最困难的“建立ontology, 用xml写内容”的步骤。

这是以前所写的愿景:
用这种构架来表示互联网,就可以轻易编写程序,在各大出版社或书店的网站里跑来跑去,收集所有书的内容,从里面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找到你心仪的书之后, 程序还会检查一下书店的地址,再在邻近街上找到一个好的咖啡馆,告诉你在买书的时候不妨进去坐坐。程序再来到市政网站,找到公交车路线和时间,帮你把一切 弄得妥妥当当,买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

这一期的周刊深得我心。
9号10号这两天天气预报深圳市是低温,结果出了2天大太阳,我还发明了太阳早操(早起在阳台上变晒太阳变做早操),昨天周刊里就看到了2025年气温变高了。
在线火焰模拟器创意挺好的,如果可以开发一个自制烟火的游戏就更好了,团队协作,做一个烟花大工程。
太阳能烟囱发电,勾起了童年的记忆,我记得少儿大百科里讲过这个东西。

那篇文盲程序员很形象生动,不过那是对于大多数不从事编程的普通人来说,也就是说原先不会编程的人通过ai学会了编程,但他们并不深入了解编程,自然就只能达到这个状态。至于未来的人类只有AI,怎么说,很多网站会慢慢消亡而不会完全消失,看看报纸杂志电台电视,这些老前辈都还在呢,只能说对打工人来说去ai是对的。

感觉ai也算互联网发展的一个产物,ai和“互联网”的关系更像一次工业革命与二次工业革命。
1.ai需要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
2.短期内较难私人部署
3.现在的功能很多功能主要是提升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效率

太阳能烟囱发电

以前还看过类似太阳灶的,放一堆凹面镜,聚集到一点烧开水发电

引用atlas的发言:

那篇文盲程序员很形象生动,不过那是对于大多数不从事编程的普通人来说,也就是说原先不会编程的人通过ai学会了编程,但他们并不深入了解编程,自然就只能达到这个状态。至于未来的人类只有AI,怎么说,很多网站会慢慢消亡而不会完全消失,看看报纸杂志电台电视,这些老前辈都还在呢,只能说对打工人来说去ai是对的。

电视 报纸 杂志 苟延残喘罢了

我觉得对于我这种技术普通的程序员来说,基本已经舍弃了以前上浏览器一个一个网址打开去解决问题了,直接发给 deepseek让回答,如果不甚理想就换豆包,kimi,gpt 都试试,如果还是不行还是要看源码,看项目 issue,源码我看不懂还是要让ai 帮我分析并回答,并不会让我养成不学习的习惯,反而是学习的效率更高了

引用x的发言:

说真的,我看到阮一峰说什么“预计”、“预示”、“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无语,站长要不要去看看两年前你对 ChatGPT 以及 AGI 之类的 “预计”、“也许”。

看到任何新东西就觉得会取代这取代,也太想当然了,希望你没有去做投资。世界当然会改变,但也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好几年前吧,我记得就有人反馈留言过,用的很多措辞都是那种容易让人焦虑的,还有就是对于国外的一些技术或者厂商过于吹捧。

面对 AI,互联网正在衰落
-- 了解AI最基本逻辑都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纯属标题党,贩卖焦虑

AI 写代码也只是写点Demo级的东东,稍微有点技术含量和方案的事情都解决不了。如果一个程序员完全依赖AI,那么水平也就基本在CRUD的水平。

AI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辅助工具而已,真正要改变世界,看能效转化率要有所突破。

岔开一个话题,AI会不会取代传统互联网不确定,不过我感觉低代码平台这玩意以后应该是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大快人心.

科技改变世界

TCP三次握手那篇文章 原文是中文的 可以在结尾看到翻译

这期开头一段是我见过有关ai最有远见的说法之一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