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最简主义者"贝克特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4月29日

今年4月13日是荒诞派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最近《贝克特肖像》一书在国内引进出版了。

bg060429_1.jpg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75张贝克特的珍贵照片。它们摄于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贝克特在伦敦皇家剧院导演自己的作品。这些照片之所以是"珍贵"的,原因是贝克特本人不喜欢拍照,关于他的影像资料非常少。这些照片几乎是唯一存世的他的特写照片。现在,一般的关于贝克特的出版物中,登载的肖像照几乎都出自其中。

贝克特不喜欢拍照,这同他的个性有关。他生性淡泊,不愿成为公众人物。他在巴黎郊外的一所与世隔绝的小房子里写作,谢绝一切采访,避免在任何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上露面。1969年,他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了奖金,但是并没有去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仪式,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公开发表演说了。

贝克特的这种孤僻的个性,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他只关注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某件东西在他看来是不重要的,那么他就会当其不存在。他认为,人生的核心问题是,人对自身的存在无能为力。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具体来说,一个人是完全被动的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根本没有征求过本人意见。人生到底是什么,人生真正的意义又是什么?当一个人说"我"的时候,指的是什么?这些就是贝克特认为的人生的基本问题,人生中其他的事件,诸如争夺权力、地位、金钱、性行为等等,可以被忽略掉。

他最著名的戏剧《等待戈多》就是这种思想最好的写照。这部戏里有两个人物,但是除了他们的名字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介绍。舞台一片空旷,上面只有一棵树木。两个主人公在等一个叫做戈多的人,但是他们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么人,他们又为什么要等他。不过,他们想既然已经在等待了,就说明这件事情一定是有意义的,所以必须一直等下去,哪怕不确定戈多最终会不会来。在这里,空旷的舞台象征着世界,盲目的等待象征着人生,戈多象征着所谓的人生的意义(自我欺骗?)。贝克特将与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切背景和剧情,都省略了。

所以,他被人们称为"最简主义者"(minimalist)。

《贝克特肖像》一书中的肖像照片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封面上选用的那张黑白照片省去了一切华而不实的背景,底色全黑,只见贝克特孤零零一颗沉思的头颅。

贝克特的这种特点,到了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在晚年,他越来越关注人生的本质,而不愿再在无关主旨的细节上花时间了。这导致了他后来的作品越写越短。1976年,他的戏剧《来去》(Come and Go)一共只有121个词,另一个剧本则只包含了60句话。他一生中最后作品之一的《Rockaby》15分钟就可以演完。

我们未免要猜想,如果贝克特继续活下去的话,他很可能就不会再写戏剧了。因为人生中如果充满了无意义的琐事,那么对于一个"最简主义者"来说,最终就意味没有什么是值得说出来的。事实上,贝克特真的写过一出系列剧,名字就叫《无声戏》(Acts Without Words),里面一句台词也没有。

(完)

注:本文为出版商的约稿,写于2006年4月6日,已发表在4月17日的《光明日报》上。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