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0年7月13日

转贴一篇网上的旧文

我们这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腐烂、学术界的黑暗、高级知识分子阶层的腐败,是外人绝对无法想像的,比其他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可怕的是,它还将吞噬无数的中国青年,让他们的头脑被扭曲,让他们的青春一片荒凉。

==============================

我眼中的中国科研
----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转贴)

作者:未知


1.

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我希望那些日益淡忘的记忆,能被长久保存下来。

2.

2006年1月,我正式向中科院某所递交退学申请。经历了种种煎熬,半年后,我终于搬出了青年公寓。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2006年整整一年,我的压力很大,但我过得很快乐。经历了阵痛之后,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3.

痛定思痛,我常常想待在中科院的三年,到底给了我什么?

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科学院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4.

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A. 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

B. 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C. 课题立项全是伪"高精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申请课题时,表面上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实际上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不招摇撞骗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D.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严格来说,探索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地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E. 科学家也会傍大款。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请",这样就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F. 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5.

怪现状之二:重立项,轻验收,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6.

怪现状之三: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的(少数地方目前有改革)。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分析就得五六年。而且,探索未知领域,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所以,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

7.

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在国外做得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回来以后,就难以拿出国际水平的成果?

害了研究生们。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8.

我们的科研帮了谁?

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得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投入是看得见的,产出却没踪影。就拿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地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

(完)

留言(72条)

红管专的悲哀。

等10年,20年,30年,中国的教育的后果会逐步成为共识,那时后悔还来得及吗?

或者都在匆匆赶路,走一步算一步,我们早就不去想未来。

谁都知道,没有希望,只不过在反抗绝望而已

不知道其他专业的怎么样,我身边认识一位重点高校的在读博士生,挣扎了很久还没有拿到学位,不知道是导师的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感觉在中国读书已经不再能够改变命运了,关系还是王道。

无言胜语

引用过客的发言:

感觉在中国读书已经不再能够改变命运了,关系还是王道。

读到博士生,科学本来就不应该是来改变命运的。

Ph.D退学生飘过~

实情。可是怎么改变?楼上有勇气退学,大部分人混。

中国早就没有人搞真正的科研了

拿外国做过的东西,自己模仿着做一次就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填补国内空白!这还算是比较务实的人干的事

更多的人是请客吃饭,应酬交际,酒足饭饱之际盖上一堆章,就变成了高新科技成果,大批的经费就这样进了私人的荷包

青葱岁月换做paper一张张~

这两年积极参与经费申请的人飘过~

确实如此。可悲的是很多人在这个圈子里的人身不由己。根本的方法是解决制度问题。

我家里有人在上海某重点高校的重点学科念过博士。第一年,上课,接下来的几年都是给老板所属的公司打工。开很低的工资,全职的工作,有加班,通宵熬夜,还要出差做项目,因为还是学生,不需要交社保和其他补贴。最后没时间写论文,只能辞职,论文,老板(即博导)根本不管,只能自己在宿舍里关门导自己,还得按照要求发SCI的文章,必须得属老板的名字。老板还要求你多发,他缺这个。


该博士,最后念到心力交瘁,几乎崩溃。30岁的人了,什么都没有,很多人念博士念着念着,离婚了的,女朋友跑了的,跳楼了的,很正常。

他同学,念了五年了,老板不闻不问,最后熬到一头白发,鸭梨太大,退学了。

把大学当技校,把研究生当科研人员的大有人在。连自己的定位都搞不清楚,又妄谈什么改变环境?一颗浮躁的心不能安静下来,又何谈什么积淀什么实现理想?

是谁把我们教育得善良无害,又让我们在现实中哭着学坏?

是谁把我们的学历变成一纸空文,然后告诉我们这是优胜劣汰

退学是正确的选择。我认识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当初在中科院读研究生,因为不满导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自己下海创业,开了一家公司,申请了专利,现在他们公司的产品在国内是没有第二家能生产的,而且在国外的销售也很好。

hehe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从自己做起,才能改变现状!

又一枚退学的生物前博士生飘过

其实都是混口饭吃,为什么这么愤青呢?到了国外,你会发现这里和中国没有什么区别。

看了这篇文章,我自己也是学生物的, 也是从博士生退学的(转为硕士)。说说我的感受:

第一,文内说的基本上是事实。

第二,感觉不像是一个作者写的,倒像是归纳总结很多观点写出来的。

第三,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提到的第8点,我们的生物投入便宜了谁。

是这样的,我们用的仪器是进口的,药品是进口的,实验方法是国外的,最后的文章也是发表在外文期刊上的。我国投入巨资培养的生物博士们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去美国给他们做廉价工(2-3万美元每年,相当于美国超市收银员的收入)多数人最终还会选择加入美国国藉。这么多年来,我们鲜有明显的创新性成果,中国人的研究没有提出任何新的理论,没有开辟任何新领域,所有成果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对已有理论体系的完善或验证。

第四,研究生待遇过低,我在的学校给博士生的生活费用是800元每月,今年刚提升到1000元每月。一般博士需要读五到六年,很多博士生年近三十,一千元的收入女朋友不跑才怪呢。

身为一个大学生我还没有深刻的体会~~但是,老板这个称谓就很说明问题了:一切向钱看齐!还是体制的问题啊!

我发现阮一峰先生很喜欢将别人的文章提取出来个大纲,然后发布。

引用hutushen222的发言:
我发现阮一峰先生很喜欢将别人的文章提取出来个大纲,然后发布。

也许的确如你所说,但是那又如何呢?对我来说,我看到了想看的东西,这就足够了。而且,人家一开始就说了是转载的。回到这篇文章,也曾经有直博的机会没去上,也算半个博士退学吧。中国的高校科研,基本就是这个样子:不搞基础研究,会拉关系的比埋头苦干的强。但这些会搞关系的人一点都不可恨,可恨的只是我们这些自以为埋头苦干的家伙,为什么搞关系搞不过人家!

说了大实话

引用金色野麻花的发言:
其实都是混口饭吃,为什么这么愤青呢?到了国外,你会发现这里和中国没有什么区别。

国外也是有混的,也是有关系的,也是有老板压榨学生的,都和国内没区别,就一个问题,都一样为什么人家能发明创新东西出来?都一样为什么什么仪器设备都要向国外买?就这一点人家就值得咱们学习!

我是学生物的,但是我只读到了本科,大学里面的老师很多都这样,我在扬州,我们本科老师待遇一般,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一般老师刚入行的,也就三十多岁,刚入门,没关系,没后台的,拿不到的项目,没资金,只能在学校里面混个博士读一读。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学术行政化严重,学校里面很多做学问的,拉不到项目,骗不到国家钱的,就走行政管理这条路,荒废了学业,耽误了下面的研究生,一个学校,副校长搞的那么多,有几个学生知道的啊,整天忙着自己的事,压根就不配搞教育,没有人会像根叔那样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心中想着学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着想。
当然了,说这么多,也是白说,中国就这样。

幸好我连研究生都没考上..

他说全都是事实,但全都是事实并不代表就是正确的。因为事实是可以有选择的说的,把一部分事实隐藏起来就不是正确的了,单就从我们心理学来说,真的就是这个现状,但就科研基金来源说,作者疏漏了一点,我们心理系还有一部分来自国外的,北师一部分有留学经验的老师,他们是不屑于在中国心理协会勾心斗角的,他们都是申请外国的科研经费。

就生物领域来说,美国危机前国家投入的资金相当庞大,不要以为我们买几个进口仪器就是烧钱了。美国烧的没结果的钱比我们多得多,只是人家很强大不显。很多实验室危机以后国家也在削减经费。拿不到钱直接关张解散,各自有各自的问题。总的来讲,家底殷实,理想高远的人读博士没什么不好的,读书自古以来就是自己的事。只是大多数在读书背后附加了太多的压力,要升学、就业、成家、立足。。。这些基本上不一定与读书产生的附加值直接挂钩。。。我姐在美国读到博后了,就搞基础研究的,家底不殷实,也一步步走出来了。。。

总的来讲,各个领域走出来的人比例都是1/10左右(忘了在哪里看到的),只是读书这个路更漫长,更不容易坚持,更容易困惑和纠结。。。国内这种问题更加明显。。。所以还是觉得想好好读书,走为上策。。。

我是法国里昂二大的退学博士研究生,博士生涯给我唯一的好处是拿着那个学生证到处骗吃骗喝。 我正准备申请国内的博士研究生,为了继续骗吃骗喝。。。

另外:面对国内悲观的研究氛围,大家不要以为国外要比我们好,其实都是一样的,等你奋斗到国外了自然也就知道了

要是国外也如楼上骗吃骗喝的兄弟所言,那人类文明就不会进步了。我还是相信国外的状况好些,文明程度高些。

今天在这里才发现,有这么多跟我一样的退学博生生,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悲哀。
我跟文中退学博士感受一样,“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也许我会像很多官吏一样,十年二十年以后,如果有了地位,金钱,权力,也去混个博士学位,但现在,我怕在我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之前就被这样的大环境逼疯了。
感觉最遗憾的还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有党的领导啊啊啊

说到了作为一个学生的痛处

作为一个在高校老师开的公司工作的人来说,我觉得,真的,科研这东西,国内已经没有了,老师想的是政绩,是要升官!!!

真的是这样啊
这样的社会还有希望吗
真希望五零 六零后们早点退休
早点让八零九零后们当道
我们需要全新的社会

原来,我被潜规则了,只是自己还不知道为何痛苦。当学术也充满虚华,真的不知道何方才是净土

本科未毕业的我,该怎样选择?读研?出国?就业?

确实如此,我妹妹在国内前几名的医学院读研,他们管教授都叫老板,呵呵。
而我自己,本科休学生,飘过~~

本文有诸多矛盾之处。

腐败,永远消失不了,中国个这一劣根性尤甚

引用atlas的发言:

国外也是有混的,也是有关系的,也是有老板压榨学生的,都和国内没区别,就一个问题,都一样为什么人家能发明创新东西出来?都一样为什么什么仪器设备都要向国外买?就这一点人家就值得咱们学习!

笑死我了 是中国和国外一样还是国外和中国一样?

非常认同这个退学同学的观点,深刻

引用atlas的发言:

国外也是有混的,也是有关系的,也是有老板压榨学生的,都和国内没区别,就一个问题,都一样为什么人家能发明创新东西出来?都一样为什么什么仪器设备都要向国外买?就这一点人家就值得咱们学习!

你所谓的国外,范围太宽泛,北朝鲜、伊朗也是国外。以欧美作为前提,你所谓的混可不是单以利益为首的搞官僚、拉帮结派、讲大话、剽窃、欺诈等,一旦象在中国一样的行为被揭穿,那可就不是失去点投资和敛财这么简单了。在国外做研究可不是象在中国一样靠嘴巴吹出来一炒作也行,作为研究人员起码的素质是热爱研究,这在中国是虚伪的代名词,只此一点就可分上下。所以想混淆误导,来错了地方。还问为什么人家能发明创新,掩耳盗铃。有些东西是本性使然,必须先有自尊,才能改善,是学习不来的。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根据我个人体会和经历,文中说的很多现象,诸如研究资金拉帮结派路线图什么的,在发达国家的科研体系都存在。关键的,还是文中提到的几点:国内太功利,赶着出实用成果;验收太水;缺少对研究的热爱。这些其实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文中仍然有些浅尝辄止。


应树立一种心态,大环境从来没好过,而且文中涉及的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关键在于博士生是否有钻研精神和幸福感,国家能否钻研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就业和科研在人才的招揽上是两难,或者思考恶劣环境下如何破茧成蝶的问题。

引用atlas的发言:

国外也是有混的,也是有关系的,也是有老板压榨学生的,都和国内没区别,就一个问题,都一样为什么人家能发明创新东西出来?都一样为什么什么仪器设备都要向国外买?就这一点人家就值得咱们学习!

这句话说得太绝。相信资金拉帮结派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中国科研的主要问题不在这些,它的问题在于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投入不足,尖端和领军人才匮乏。

看起来文中的问题在中国尤其突出,常被认作为参照物的美国做的确实比中国好,举个例子,美国大学分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资源获得以及分配上确实有不小的差别。在公共资源获得上,公立大学有很大一部分办学基金是来自于国家或州的税收,但是私立大学更多的是来自各界的捐助。更多的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则采用的是系主席(department chair)

这些担任department chair的教授们,他们或许在制定院系发展方向上有更大的power,他们或许在统筹分配院系公共资源上有些许权限,比如说在招收新教授,跟新教授讨价还价,决定拨给新教授启动资源方面确实有更大的powder,但他们并没有将公共资源任意分配的权利。每个教授有自己的经费,那么他自然可以自由招收学生,可以自由决定研究方向,他们的经费按需要向学校上交一定的overhead以后,基本上完全由自己支配作为科研经费使用
,这样有些错过招研究生的教授,或者临时没有足够经费的教授可以使用teaching assistant。这样保证教授们机会均等,剩下的成功与否就是靠个人努力了。

(接着上文)

体制的改革不会是你想做就做成的,中国没有这么多的钱可以投入,但相对很多国家,有着不小的优势。07年中国的博士超过5万名,首次超过美国,不能不说,中国的科研环境拥有别的国家没有的优势,科研环境其实还不错。

在这么多内因外患的环境下,中国有自己的科研特色,那就是举国体制,这个体制就类似于沿用美国做阿波罗计划,以及日本产经联的钢铁攻关。中国聚集了大量各领域的人才和大部分的金钱,集中起来做一项科研,集中全国优势资源进行攻坚,集中优势资源攻克重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不会多,只会精,像文中普遍的拉帮结派,轻验收的风气,绝对不会带到这种国家推动的项目当中。

作为个人,应树立一种心态,大环境从来没好过,而且文中涉及的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关键在于博士生是否有钻研精神和幸福感,国家能否钻研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就业和科研在人才的招揽上是两难,或者思考恶劣环境下如何破茧成蝶的问题。是的,不是每个做博士的人都会幸福,有认同感,每一个博士都能发挥作用,教育体制保护不了这些,但教育体制可以做得更好,更好地保护到每一个人,当然也不是那么美好,因为那也是牺牲某部分人,或是大力投入才能换得的不是双赢的事情。个人心情浮躁的,就不应该选择博士以及后来的教授作为职业,帮助国家赚钱,帮助自己赚钱才是正解,要不然和性情不符了,也会像此文怨声载道地,却对问题的解决少有建树,如果提醒不算问题的缓解的话。

中国就是缺少"自省"的领导和敢于和歪风做斗争的官员..现在世风日下啊!!!!作为一个国人,我是多么的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真正的富强.

大凡作此言者,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不太可能混好的。

社会是人组成的,人是有自私特性的,无论什么样的法律、制度,都扼杀不了这样的特征。能对抗这样特性的,只能是出色的人际关系处理……人情练达皆学问。

期望什么公正、民主制度的家伙,大多都是社会中的弱者,再就是像博主这样打着为弱者说话,而谋取某种政治资本的智者乐。(说话太直,一峰勿怪)

这样的科研环境造就了一批不称职的导师,什么都敢做,把任务往学生头上一压,坐等学生下蛋,这些导师根本指导不了学生,学生自己指导自己,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可想而知。所谓的导师,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个老板,给你提供经费,指导别想指望了。

现在把导师叫老板太形象了,再合适不过了。老板是利用人才而非培养人才

适者生存

本人在职博士,也正考虑退学...反复的换题,承诺的经费反悔,没有心情再搞了...

目前退学的毕竟是少数,既然读书坚持不下去了,退了学,那么这部分人发表看法也只能代表少数人了,想想现在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大多数当年吃尽苦头,只是他们当时可能没有考虑太多的个人问题,30岁以后成家的人很多。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读博士的,退学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没有必要高调的飘过,清华前任校长有这么一段话: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健康比成绩更重要,生活比学习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学习和科研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路,就好好干吧。

确实是这个样子,对这个很失望,准备退学中,不想再在这里浪费时间

主要是zf投入的资金少是主要原因

很想退学,但狠不下心。

引用主流90后的发言:

目前退学的毕竟是少数,既然读书坚持不下去了,退了学,那么这部分人发表看法也只能代表少数人了。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和气魄,就不会有人上当了,很多事也就不是这样了

我是转博的,也想退学,不过退学后只有本科学位

我也在考虑退学 ,两次违反老板的规矩 把他惹怒了

不想读博,硕士第一,再一年多走人

咳,同病相怜的好多呢。

读博其实和读博差不多的,当你重复不出你实验室的前期工作的时候,其中的心酸谁人知道?造假还是发垃圾???

日复一日每晚在床上不断地自我欺骗:明天,明天再改下实验条件,应该就能重复出来了。。。。。

这样的日子终于可以结束了。。。。。

博主是个有思想,有胆量的人。如果再加上合适的机遇,他日必成大器。有能耐有机遇的的人不用读博也能过的好,没能耐又没机遇的读了博士,也过不好

讲得好啊,没有水平占有大量资源和名誉的教授在我们盐湖所也有,课题组长权力太大给助研穿小鞋,可以决定其命运。悲哉!

推荐阅读以下链接指向的文章:我眼中的世界现在是这样的

https://my.oschina.net/u/1162922/blog/1602490

虽然是10年前的文章, 但感觉8来中国的学术还是如此. 不知博主现在生活可好. 本是硕士毕业工作一年后, 本着对科研的热爱, 选择了读博士. 入学半年来, 感觉学校的博士培养正如文中所描述一样. 博士生成了导师的廉价劳动力, 称呼老板一点不为过. 导师急功尽利, 不搞科研, 搞一些虚无缥缈, 百无一用的研究内容. 研究生整天忙于给导师申请项目写基金. 前些天对于博士生自杀的新闻, 为其悲痛惋惜! 学业无望, 其可选择退学或换导师啊.
我空有一腔科学研究的热情, 我并不在意什么博士学位, 给我环境和时间我便已知足. 但与博士生导师(老板)的意见不一致, 我也在考虑退学, 或换导师了.

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我为什么放弃北美全奖博士学位 http://jiliuwang.net/archives/55682

十几年过去了,学术圈还是那个学术圈

十几年过去了,还是那样,再过十几年又能怎么样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