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结构缀成的思考断片——读卡尔维诺《帕洛马先生》(作者:庄铭啸) | 首页 | 大师创作的一生——读卡尔维诺《巴黎隐士》(作者:庄铭啸) »


笑着流泪的卓别林——读卡尔维诺《马可瓦多》(作者:庄铭啸)


笑着流泪的卓别林——读 卡尔维诺《马可瓦多》

minHsiao,1995.8.26.

(minHsiao 按:在台大书版精华区, 版主在我所写过的 [阅读] 中,专挑出有关卡尔维诺的作品, 收录为一帙.有书友来 E-mail 给我, 希望我建议一本较易阅读的卡老作品。我读过的卡老作品不多, 但觉得 <<马哥瓦多>> 可能较平易近人罢。 :)注意到, 似乎不曾在一些书版贴过这篇旧日介绍,便将这篇翻出来再贴一回, 与书友们分享。 :) )

《马可瓦多》不算是卡尔维诺的典型作品。既没有新颖眩目的创作手法( e.g.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也没有引人深思咀嚼良久的寓言比喻( e.g. 《看不见的城市》),甚至也没有早期传奇故事浓厚的气氛( e.g. 《阿根廷蚂蚁》、《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只是用近乎写实的笔法写一个平凡工人家庭的故事,寻不出应有的「卡」味。可是,这并不是说卡尔维诺写这部作品不用心或是小说本身不足一提。在其中作者仍有他的企图,仍有他想传达的意念。

最初刚读这小说的前几节,的确看得很乐。相信大家也都和我一样吧。主角马可瓦多是个蛮逗趣的甘草人物,甚至他的家庭成员也不太「正常」,对日常生活该是一般常识能判断的事偏有一套异常的逻辑;更有甚者,这套逻辑有时居然也能令人仿效接受。这真是太夸张了。自然而然的,爱看非主流电影的我,浮上脑海的是白脸、希特勒小胡子、大皮鞋与「斯迪克」拐杖的卓别林。事实上,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多》也的确十分地「卓别林」。

《马可瓦多》的英译名—— "Marcovaldo: Or, the Seasons in the City",其实较「忠于原著」,也较能表现出小说节次的独特设计。卡尔维诺用五年二十季,配合不同季节来设计马可瓦多一家人的事件,节与节间状似不相干,却又藕断丝连、有前因后果的连贯性。

马可瓦多这一家,是个贫而不穷的工人家庭——马可瓦多这个搬运小工,挣来的薪水仅够养活一家妻小,却不足以享受中上的生活。所以在贫人的想望与满足下,才产生了一个接一个的事件。马可瓦多其实是很努力地活着的,是个爱孩子的爸爸、称职的丈夫和尽责的员工。但贫人毕竟只有贫人的认知,才会使得小说中事件那么不可思议却又理所当然。

所以,卡尔维诺用了逆笔来写贫穷;贫穷原本是悲惨而不忍卒睹的,卡尔维诺却用诙谐逗趣的笔法给了它另一个面目。看起来愉悦,却也往往使读者忘了背后贫穷的真正面貌。中文作家以相同笔法闻名的作品,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五个女子与一条绳子》,但还不像卡尔维诺那么「几乎忘了它的存在」。有兴趣的「卡」迷们,可以在洪范、西西编的大陆小说选里(好象收在「红高梁」那本)找来比较看看。

由于贫穷,即使仅是极小的收获也可以有极大的满足;相对地,微不足道的占便宜也会让他们藏私、争夺和沮丧。因此,我们看到马可瓦多仅是发现了人行道的蘑菇就足以当成天大的秘密;看到盆栽有了成长,能欣喜地到处载着它去追逐雨云;在弃船的河沙中偷偷做沙浴却不幸飘入河中,只为了多挨一些沙浴的好处不惜随船四处漂流……。我们看时,会笑马可瓦多这个傻子「怎么这么笨!」而笑得乐不可支;可是,如果你曾经穷过,回想到那段曾经汤中小小的蛤仔也要依人数配给「一人五个」的日子,或许你就笑不出来了。如果你是「衔金汤匙出生的」,自小家庭富足不知穷苦,那么笑也是应该的,只是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纵情笑声听在别人耳中的残酷。

卡尔维诺固然写了贫人,也相对描出贫人眼中富人的形象。富人不见得、也只有极少数会乐善好施,却有大多数人是不通情理、贪小便宜且吝啬苛刻的(不然怎么「富」得起来?),即使只是寄生于富人家的佣奴也自然而然会仗势欺人。于是我们看到富人女佣对香肠便当视为低贱;老侯爵女人明明强占了鳟鱼,面对马可瓦多的索讨只是一味顾左右而言他地说猫群如何如何(所以可以强占鳟鱼做补偿?)……。没钱没势的人除了摸摸鼻子自认倒霉吃亏了事,根本无计可施;长久以来逆来顺受,甚至连生气都不会了。

反过来说,富人的孩子也相对地不能了解贫童眼中的快乐,因为根本没机会尝试。一旦有机缘相遇,可能发现那份快乐不是锦衣玉食可以带来的。成人眼中低贱的香肠便当,富人孩子却惊觉是无法想象的美味;富童没趣地数着数百件精美昂贵的耶诞礼物,远不及贫童相赠可以用来破坏的锤子来得高兴爽快。卡尔维诺似乎藉此告诉我们:太贫穷有时未必一无乐趣;而太富有也很有可能是一场苦难。

说到此处,大致把我个人对此书的小小心得报告完了。要赘言一句的是:不知大家对时报安排雷氏父子(雷骧、雷光涵)为《马可瓦多》做的内页附照有何观念。我个人是不太能「适应」、「接受」这样的安排。雷氏父子的照片的确十分精彩,设计、拍摄手法与取景均佳,可是照片本身有照片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的气氛与书中情节完全不搭,搭配起来反而给《马可瓦多》一种诡异奇怪的感觉,有点「喧宾夺主」。看小说时,由于先看到节前的照片才看到内容,常会被照片不自主地牵引,紊乱了小说在脑海影像的营造,就像写书法时有个小孩擎肘一样,十分不耐。让小说与读者素面相见,有时不仅无碍于小说版面设计上的优劣,反而有利读者快速进入作者的作品,不但尊重了作者也体贴了读者。不知各位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