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希特勒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4年2月11日

去年,我写过一篇关于希特勒的文章。

最近,新闻说一部希特勒的传记影片要在东京上映。放映商为了配合放映,宣布要举办一个希特勒画展。此事引起极大争议,最后放映商不得不宣布放弃。

这不禁让我又想起自己的文章。

图一 希特勒年轻时的油画作品

======================================

作者希特勒

阮一峰 / 2003.6.22

一、希特勒的新书

今年6月17日的《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独家报道,内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希特勒的一本绝版已久的著作,又要重新出版英语版了,书名就叫《希特勒的第二本书》(Hitler's Second Book)。出版商说它实际上是《我的奋斗》(Mein Kampf)的续集。

图一 《希特勒的第二本书》的封面

虽然,媒体对希特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兴趣已经不如以前那样强烈,但是这篇报道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全世界的多家通讯社和报纸都予以了转发,中新社也为此专门发了消息。

据出版商介绍,这本书的出版本身也有一个曲折的故事。一般人只知道,希特勒一生中只写过唯一一本书,那就是《我的奋斗》。但是实际上,在1928年6、7月间的夏初,希特勒还写过第二本书----也就是现在要出版的这本----那时距离《我的奋斗》第二卷完稿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

这本新书完全写完后,书稿就交到了纳粹出版社负责人的手里,但不知为何,此书直到希特勒死也没有出版。历史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一年前出版的《我的奋斗》第二卷的销售情况不太理想,出版社也许担心此时推出新书,销售情况会更差,所以说服希特勒暂时不要出版此书。后来,等到希特勒掌权,书中宣扬的一些政策主张和理论有些已经不合时宜,所以也就没必要再出版了。

这本书稿于是就一直放在出版社的保险柜里,天长日久,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少。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希特勒自杀身亡,美国人把所有缴获的第三帝国的资料和档案都当作战利品运回了美国,这本书稿也包括在内。

50年代中期,美国历史学会决定斥巨资将所有这些文字资料都拍成微缩胶卷,于是就雇了一批懂德语的历史学家专门从事整理工作。当时,这些资料就存放在弗吉尼亚州一家已经废弃的鱼雷工厂里,可谓堆积如山。

1958年的一天,一位肯塔基大学30岁的历史系助教在整理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本打字稿,上面写着"《我的奋斗》的草稿",可是他看了内容,发现这并不是《我的奋斗》。在这之前,他已经知道希特勒曾经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可是从来没有人读到过。于是,这本"消失"了近三十年的书就这样被重新发现了。

该书的德文原版于1961年出版,正当发现者准备引进英文版的时候,另一家出版社抢先出版了此书。可是,后者的翻译错误百出,在市场上风光了一阵以后,就没有人要读了,天长日久竟成了绝版书。由于被盗版抢走了市场,正版也只好取消了出版计划,以至这样一本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著作,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间市场上竟一直难觅英语版的踪影。

进入21世纪以后,一家专门出版研究欧洲历史的书籍的小出版社,决定重新翻译出版此书。他们找到了当年那位发现它的历史系助教----现在他已经是荣誉退休教授了----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和注解。该书现在预定在今年秋天问世,共300页,售价32美元。

出版社的介绍语是这样写的:

"该书为希特勒在掌权前口述而成,但从未打算出版。其中包含了驱使他去追逐权力,但又不愿为人所知的那些令人震惊的念头和内情。现在我们推出它的第一个完整的、有注解的英语版。"

但是,事实上这本书并非如出版社说的那样吸引人,它的内容完全是解释希特勒自己掌权后所要推行的政策。除了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理论以外,他还详细规划了德国将来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争取生存空间。对于美国,他赞扬了美国国会1924年通过的移民法案,那个法案规定只有体检合格才能获得移民资格,他认为这样美国就得到了欧洲人种中的精华部分,但是他说从长远来看,美国是对德国的一个威胁,两国间将有可能爆发战争。对于英国,他则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认为两国间有结成联盟的可能。

至于也许有人会质疑此书的真实性问题,出版商保证这本书的作者为希特勒本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有多种不同资料都证明了此书的存在。最主要的证据是1942年2月17日,希特勒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自己除了《我的奋斗》以外,还写过一本未出版的著作。

希特勒的写作风格众所周知,是非常冗长和乏味的。这本新书也不能例外,《纽约时报》的报道在介绍阅读体验时,用了一个形容词"催眠的"(soporific),并且估计一般读者是不会有阅读兴趣的。所以,这本书更大的价值是在研究方面,或者说,是在完整地保留和介绍希特勒的思想方面。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比《我的奋斗》的研究价值更大,因为后者经过删改和编辑,而前者则完全以写作时的本来面貌示人,更能揭示希特勒的真实想法。

二、希特勒的写作生涯

希特勒一生中喜欢过美术和音乐,却从来没有喜欢过文学。但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写出了20世纪破坏力最大的一本书,这也算是历史的一个玩笑吧。

希特勒的"作家"生涯,只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后期持续了短短的三、四年,那时是他政治生命刚起步时的挫折期。他想通过出书扩大自己的影响,为自己在政策上的失误开脱,所以写出来的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厚本的政论。后来,他开始掌权,没有必要再采用出书这种形式来宣传自己的政策了,所以就再也没有动笔写过书。

希特勒最初写书是在1924年的夏天,那一年他35岁,还只是纳粹党内的一个活动家,因为发动慕尼黑啤酒馆政变失败而被捕,法庭以妄图夺取巴伐利亚州政权的罪名,判处他5年徒刑。但实际上他只在牢里待了半年,就被保释出狱。就是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口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希特勒后来说:"我如果不坐监牢,《我的奋斗》就不会写出来。坐监牢的这段时间,使我原来只有一种本能感觉的许多思想有机会得到深刻的发展。"

书写成以后,希特勒想把它叫做《四年半来对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出版社经理认为这个名字太拗口,就把它改为《我的奋斗》,从这上面也可以看出希特勒没有文学细胞。据说,出版社方面很犹豫要不要出版这本书,因为他们原以为这本书是讲述希特勒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人"而摇身一变为世界知名人物的,以及会透露啤酒馆政变失败的内幕,但实际上这本书里自传成分极少,对于政变更是只字未提,而且在写作风格上也非常无趣。但不管怎么样,《我的奋斗》的第一卷还是在1925年的秋天出版了。

图三 《我的奋斗》的封面

不出所料,这本新书卖得非常糟糕,从1925年到1929年没有一年的销量超过1万本。不过希特勒本人对此倒也不感到挫折,毕竟作为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海关小职员的儿子能够出版这么厚的书籍,也是一件自豪的事,当然希特勒本人的野心绝不会到此为止。

出狱以后,希特勒着手开始重组纳粹党,这时他感到有必要进一步宣扬他在《我的奋斗》里提出的主张。于是从1925年的冬天开始,他就进入了《我的奋斗》第二卷的口授工作。第二卷直到1926年底才完成,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这一卷在1927年出版以后,销售量比第一卷更糟糕。

真正对希特勒形成打击的是德国1928年5月20日的国会选举,全部3100万张选票里,纳粹党只得到了81万张,在国会491个席位中占了12个,这和希特勒本人期望的数字相差太远,不由令他灰心丧气。在随后的6月份,他决定离开慕尼黑,外出旅行一段时间。就是在旅行途中,他又开始写新的一本书,因为他感到选民误解他的政策,他一定要做出解释。

这本新书就是在本文一开头介绍的那一本,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它写完后从来没有出版过,直到50年代末才重新被发现。

希特勒的转机出现在1929年,那一年全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走向泥潭,无数中产阶级面临破产,于是纳粹党激进、排外的政治主张终于找到了它的市场。在1930年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选票从上一次的81万张猛增到641万,一举成为国会中第二大党。希特勒本人也于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

《我的奋斗》也因此时来运转,1930年卖出了54000本,1931年卖出了51000本,1932年几乎翻了一倍,卖出了90000本,到希特勒当总理的1933年卖出了100万本。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1940年,这本厚达682页的"巨著"已经在德国累计销售了600万本。

1929年以后,希特勒没有写过任何书,而是一心一意的把他的政治理论付诸实践,将全世界引向战争,也将他本人引向毁灭。

三、《我的奋斗》在二战后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我的奋斗》并没有随着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一起消失,而是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流传。

这本书在美国是可以合法出版的,所以一直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在亚马逊网上书店,这是常备书目,你可以立即订购,24小时内发货;在网上有无数网址提供全书的下载。但是,能够看到这本书,并不等于它所宣扬的思想也得到认同,更不等于人们已经忘记了那场浩劫。围绕这本书生出过许多纠纷,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件。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财政厅拥有该书版权,但是禁止该书出版。2000年的时候,德国政府曾要求亚马逊书店不要向德国用户出售这本书。全球闻名的法兰克福书展禁止此书上架。

葡萄牙、瑞典、挪威、拉脱维亚、瑞士和匈牙利等国也禁止出版该书。作为学术研究,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曾出版了一个供研究用的版本,但立即引起广泛的批评。在捷克,《我的奋斗》出版商被判处3年徒刑,并处罚款5.7万欧元。

在英国,此书虽然可以出版,但是版税问题也引起争论。出版商兰登书屋每本定价18英镑的《我的奋斗》,每年可以销售3000册。多年以来,出版商都是将此书的版税捐给慈善机构,可是具体的名单并不对外宣布。后来,有媒体透露接受版税的机构,是建在英国伦敦的德国战争慈善会,该会接受的版税用于帮助犹太战争受害者,已经接受的总额为50万英镑。这件事被披露以后,这个慈善机构发表声明,决定以后将终止接受这一版税,并表示以前并不知道这笔资金的来源。

在加拿大,曾经发生过该国最大的书店决定自行禁止此书上柜的事件。

在美国,对这本书的销售限制最少,有报道说在二战期间,美国通过销售此书获得版税2万余美元,二战后美国司法部仍悄悄销售此书达34年之久,收取版税达13.9万多美元。美国出版商霍顿--米夫林公司1979年从政府手中购回此书的版权后继续销售,据估计,此后20年来至少出售30万册,获利30万--70万美元。

虽然全世界各国对待这本书的立场有差异,但是即使是允许销售的国家,也声明出售这本书的目的只是为了研究和了解那一段历史。至于《我的奋斗》所宣扬的"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的理论已经随着它的创造者一起被埋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四、"希特勒日记"的风波

上个世纪80年代发生的"希特勒日记"造假事件是二战以后社会影响最大的造假事件之一,曾经轰动全球,其曲折离奇的程度一点不亚于小说。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1983年4月22日,联邦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之一《明星周刊》(Der Stern)刊出了一篇惊人的封面报道,题目就是《希特勒的日记被发现》。据报道,被发现的日记一共有32本,是厚厚的一整套,内容涵盖了最关键的1932年至1945年的所有时间。消息一公布,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美国和英国的主流媒体纷纷派记者专程前往德国报道这件事情。《明星周刊》也为此一时洛阳纸贵,以至三天以后不得不将这一期再加印了200万份,以满足需要。

图四 伪造的希特勒日记

当时,美国的《新闻周刊》 (Newsweek)请了一个历史学家随记者一起去德国鉴定日记的真伪,那位历史学家被带进银行的密室,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日记。两个小时以后,他发表意见说,虽然他还不能完全肯定,但他倾向于认为日记是真的。很多看过日记原件的历史学家都持和他相同的看法,理由是如果要伪造的话,伪造一本就够了,犯不着要费劲伪造32本。《明星周刊》更是百分之一百认定日记的真实性。但也有很多历史学家坚持认为日记是假的,理由也很简单,希特勒不爱记笔记是出了名的,很难想像他会有耐心写完32本日记。一时间,双方争执不出,日记在短时间内又无法整理出全文,于是这件事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兴趣。

根据《明星周刊》的说法,日记的来源是这样的,希特勒在自杀前,曾经安排飞机将个人的重要物品都运往德国镜内的一个秘密地点保存。但是飞机在到达目的地前就失事了,日记作为残骸的一部分被人捡走,多年以来一直由民主德国的一个将军偷偷保存。现在,这位将军将日记藏在一架钢琴里,秘密运出民主德国,交由他在联邦德国的亲戚处理。这位亲戚就与《明星周刊》的一位记者联系。这样一联系就是两年,最后《明星周刊》付出了990万马克才获得了日记的独家报道权。

在这个过程中,这位掌握日记的神秘人物始终不肯露面,只与那位记者单线联系,连酬金都是由记者送达的。事后,人们才知道这位神秘人物的真名叫库哈(Konrad Kujau),是模仿希特勒笔迹的专家,这些日记就全是由他伪造的。

此人对希特勒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到了乱真的地步,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首先,后来庭审的时候,有笔迹专家出庭作证,认为《希特勒日记》上的字确实是希特勒的亲笔,可是他不知道他用来做对照的样本,也是由库哈伪造的。然后,库哈不仅模仿希特勒的字,还模仿他的画,他伪造的希特勒的油画被一家出版社收入希特勒油画集,这家出版社据此认为希特勒有被忽视的绘画天才。

最有意思的是,最早也是最强烈公开质疑日记真实性的是一位叫欧文(David Irving)的历史学家,他曾多次发表声明,认为这些日记不可能是真的。但是在真相即将揭露前的最后一刻,他的立场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承认自己错了,这些日记确实是真的。

后来,真正揭穿这个骗局的办法是采用了高科技手段进行了实验,发现日记的纸张和墨水里都含有二战以后才有的添加剂,由此才最终证明日记是伪造的。

事情败露以后,库哈和那位记者都锒铛入狱,被判处四年徒刑。那位记者被判刑,倒不是因为他也参与了伪造,而是因为他在给库哈送钱的过程中,自己从那笔购买费中贪污了170万马克。

20年前的这场骗局真是闹得轰轰烈烈、全球瞩目;而20年以后,希特勒真的著作要出版了,反倒有些冷清,书是由小出版社出的,普通读者恐怕既不会购买,也不会有阅读的兴趣。两相一对比,真不由得让人感叹,如今的世界真是假的比真的还要精彩。

(完)

留言(2条)

这篇文章有些年头了

引用woody的发言:

这篇文章有些年头了

确实,好多年了.一眨眼14年又过去了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