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与可读性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5年3月 8日

最近似乎有一种趋势,就是把论文写得异常枯燥乏味,让读者不易读懂。每读一次,就受一次折磨。

其实,学术著作完全可以写得栩栩如生,像小说一样吸引人。让我来举个例子证明这一点。

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美国通史(第四卷)》中,引用了美国历史学家对20世纪早期两位美国总统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中一窥美国历史学家的文采。

第一位总统是1920年当选的哈定。此公大腹便便,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不称职的总统。1923年6月,由于下属丑闻败露,哈定不得不离开华盛顿避风头,结果8月2日死在了旧金山。一时间,全国议论纷纷,媒体穷追不舍。关于死因有各种说法。一位历史学家对此作出了绝妙的总结:

"新闻界认为原因是食物中毒,医生们则认为是突发心脏病,谣言散布者们则说成是梅毒,浪漫主义者们理解为破碎的心。"

哈定死了以后,副总统柯立芝接任。表面上,他与哈定完全不同,思想保守、不苟言笑、品行端正、廉洁守法。但实际上呢?让我们看看另一个历史学家是怎么说的:

"柯立芝的平民风度乃是出于习惯,并非来自思想信仰;他的节俭并不表明厌弃财富;他的沉默寡言并非哲学修养所造成的宁谧恬静;他的朴素单纯并无内在的深度。"

看到了这样机智而深刻的评论,谁还会说学术著作的可读性比小说差呢?

当然,不能要求所有学术著作都写得这样有文采。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学术著作的作者应该多为读者考虑,尽量多写一些平实而且容易理解的句子,即不要空洞的长篇大论,也不要玩弄一些自己都不明含义的术语。

(完)

留言(3条)

有时候我觉得,那些论文作者的故作高深似乎是在故弄玄虚。将读者无形的区分开来,以揭示某些读者对某领域的无知,那并不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作者的表现。而这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that is absolutely true. This is deliberate defamiliarization since scholars want the knowledge their own capital, which make their existence worthy.

I myself fall into the pit too.

但是从我的理解,一篇学术著作不太可能写的那么的通俗易懂,因为毕竟是学术著作,注定有很多专业术语,专业术语就是与大众的隔阂。而如果对专业名词一一解释,这样的书又成了科普读物。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