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有没有蟋蟀?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10月25日

上睡觉前,我随手拿起一本英诗选,正好翻到济慈(John Keats)的《蟋蟀与蝈蝈》(On the Grasshopper and Cricket),里面有这样的诗句: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严霜
覆盖大地,一片寂静,
炉边传来了蟋蟀的鸣叫

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frost
Has wrought a silence, 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
The Cricket's song

我突然很好奇,我从没有在冬天听到过蟋蟀的鸣叫。古人说"夏虫不可语冰",难道蟋蟀可以活到冬天?

我接着想到,狄更斯的《圣诞故事集》里有《炉边蟋蟀》(Cricket on the hearth),《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在冬天打死了一只蟋蟀。莫非冬天真的能听到蟋蟀叫?

搜索Google,关于蟋蟀的寿命,内容非常少。可以确证的是,如果人工精心饲养,蟋蟀是有可能活到圣诞节的。但是,屋中的野生蟋蟀,这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另一方面,根据wikipedia的资料,蟋蟀鸣叫的频率与气温有关,摄氏13度时,蟋蟀每分钟叫60次。气温越高,蟋蟀叫得越欢;气温越低,鸣叫的间隔越长。这被叫做Dolbear's Law,还有一个计算公式:

T=10+(N-40)/7

其中,T表示摄氏度,N表示蟋蟀每分钟鸣叫的次数。

根据这个公式,不难发现大约摄氏4.3度以下时,蟋蟀应该是不叫的。

总之,我很怀疑济慈或狄更斯是否真的在炉边听到了蟋蟀叫。如果确实听到了,那么他们必然遇到了一只强健耐寒的蟋蟀,而且屋中的温度一定高于4.3度。

留言(14条)

太逗了,大概本来就是诗人"闭门造车""捏造"的产物...只是没想到后人会动用wiki和Google如此细细考究. 这个计算公式太强了,我可不相信这么有规律

我家里养的才10月份就都死了

1、图片上的俗称“三尾”,是雌虫,不会叫
2、公式没有验证过,呵呵,但是我养到了12月,元旦前死的,还是上初中时候,那个时候捉蛐蛐卖,挣零花钱。
3、温度很重要
4、看过的古书上说古人在雪天斗虫,我有心效仿,可惜没有等到下雪就死了。

grasshopper是蚱蜢吧? 不知是何人如此翻译的呢?

查沃尔芙的东西,结果搜到了这儿,

学金融的人会有这么多篇文学的东西,感觉很好。想必是喜欢英国的吧

不得不佩服此研究精神啊

呵呵,版主真是太可爱了!还是理性的可爱!
要看是哪里的冬天吧
伦敦是海洋性气候,冬天平均的气温在4摄氏度以上,而且还是from stove,所以有可能哦
就算没有,就当Keats喜欢“蝉噪林逾静”的境界吧
版主的阅读角度,真是...有趣!

蟋蟀这摸多年来自身机能发生变化也有可能吧 也许他就是变的不耐寒了呢

不可能所有的古人都说慌嘛~

重要的不是蟋蟀本身它能活多久。
而是狄更斯对于生活的希望,已经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我养的能斗,且身体好一点的,一般也就是来年3~4月死亡.老死的那种.先是2个后腿全部自己掉下来,然后大约也就过1~2周左右就自然死亡了.但是死亡的时候还是保持着很威严的那种样子,前腿支撑着身体但是不在动了,这样的情况下,观察胡须,胡须和死的虾一样卷曲了就证明是真的死亡了.否则还活着,但是老了就是不太活动而已.在11月~来年2月期间一般会随着温度的降低,鸣叫的次数也跟着减少.还有好的虫本身就不太爱叫.看到资料说,蟋蟀如果喂养得好可以养2年,但是我个人从来没有养过那么久.估计饲养方法一定有说法.欢迎各位以虫会友[email protected] 我在上海,欢迎大家交流.

冬天有蟋蟀!我老家就有。不信的话,你可以冬天的时候到乡下的农家去,只要他们家有燃烧煤球的灶台,因为灶台很暖和,你在晚上就能找到蟋蟀,而且很多。我说的是真的,只要问问有灶台的农村孩子就知道了,所以那个英国诗人没有说谎。

T=7N-270, N=1,那么T最小是277K,应该是3.85摄氏度吧?

很多年的冬天,我在乡下的见过蟋蟀,不过它没有叫,那片土靠近种蔬菜的大棚,估计是温度要高一些,蟋蟀存活了下来

就像之前读王小波的《北京风情》一样,文章最后描写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我小的时候,北京不但有城墙,还有很多古老的院子——我在教育部院里住过很久,那地方是原来的郑王府,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了王府的旧貌,屋檐下住满了燕子。傍晚时分,燕子在那里表演着令人惊讶的飞行术:它以闪电般的速度俯冲下来,猛地一抬头,收起翅膀,不差毫厘地钻进椽子中间一个小洞里。一二百年前,郑王府里的一位宫女也能看到这种景象,并且对燕子的飞行技巧感到诧异——能见到古人所见,感到古人所感,这种感觉就是历史感。很遗憾的是,现在北京城里盖满了高楼,燕子找不着自己住过的屋檐,所以也很少能看到了。现在的年轻人读到“似曾相识燕归来”,大概也读不懂了。”阮老师在偶然读到一篇关于蟋蟀的文章,进而联想到了之前读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蟋蟀形象,见到了古人所见。这种感觉一定很棒吧!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