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福利和幸福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7年3月 7日

从有了经济学,人们就一直在问一个问题: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在福利经济学出现以前,人们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追求产出,产出得越多越好。国内生产总值GDP就是一个产出指标。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经济发展并不等于消除贫困,悲惨和痛苦的生活依然存在。因此,产出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

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了社会福利的概念:

1)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越大;
2)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越大。

但是,福利是一个主观指标,个人之间无法进行比较,就整个社会而言,也不可能进行总计。因此,任何福利最大化的命题,都是无从谈起的。

1939年,新福利经济学出现。他们从基数效用论转到序数效用论,从而排除了效用在个人之间的比较。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paretian optimum)标准:

如果一种社会变革使一个人的福利有所增进,同时其他任何人的福利都不至于减少,那么这种变革就是可取的。

但是,"帕累托最优"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原因之一就是它只考虑了绝对的分配,没有考虑相对的分配。请思考下面这个例子:

假定有10个人,每人都有10元钱,即每个人的财富都是一样的。现在社会产出增加10元,有两种分配方法:

方法1:每人都分到1元,因此在分配后,所有人的财富还保持相等。

方法2:将10元全部分配给1个人,即分配后,1个人有20元钱,其他9个人都只有10元钱。

请注意,方法1和方法2都是符合"帕累托最优"的,但是哪种方法更好一点呢?帕累托标准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根据福利经济学的观点,也许是方法2更好一点。

近年来,有人在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发展的目的是增加社会成员总体的幸福。但是因为"幸福"是主观感受,比"福利"更难衡量,所以目前还处在很初级的讨论阶段。

(完)

留言(1条)

按照我的理解,社会变革是否应该得到执行应该考虑几个因素:
从长期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
从短期来看,绝对与相对福利增加,社会稳定性,人(社会主体之一的人)
对这种变革的接受程度已经实际反应

没有系统考虑这个问题,经济学知识忘光了.说的不好.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