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五,辽宁出版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新股。
根据它的《招股说明书》,我已经摘录三段了,分别是关于春风文艺出版社、图书出版监管制度和图书出版流程。
今天是最后一篇,谈谈我个人对图书出版业的一些感想。
1.
2005年,全国出版的所有图书总定价大约是632.25亿元,销售总额是493.2亿,就是说大概只卖出了三分之二的书。
2.
从2000年到2005年,全国图书销售额年均增长5.5%,大大低于同期GDP的增长率。因此,图书出版业是一个低速增长、甚至是不景气的行业。
3.
有资料称,在所有销售出去的图书中,37.33%是中小学课本,26.63%是教育类读物(比如课后辅导材料),7.96%是大中专教材。三者相加,超过70%。这就是说,中国图书市场大部分都是靠课本在维持。
4.
如果除去课本和教育类读物,493.2亿的图书销售总额将只剩下138.5亿。这就是说,全国人均购书额一年不足10元。
考虑到现在的书价,这等于说中国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一年都不买一本书(课本和教育类读物除外)。
不能不说,中国人不爱读书。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却不爱读书,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呢,又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呢?
5.
从印刷数量上看,一本书售出3000本左右可以保本,售出几万本就是畅销书,售出几十万本就是大畅销书,售出一百万本以上就是超级畅销书。
事实上,全国一年中销售过百万册的文艺类畅销书不到10种,别忘了,我们可是一个10多亿人的国家啊!
因此,图书出版业只能赚一些小钱,赚大钱很困难,除非你卖课本。
6.
辽宁出版集团每年的营业收入不到10亿元,净利润在4000万元左右,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出版和销售教材和教辅材料。
出售教材之所以能够获得暴利,是因为这是国家规定垄断销售,其他人无法进入该行业。
这种利润能够维持多久?何况赚穷孩子读书的钱,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7.
此前,四川省新华书店已经在香港上市了,它的利润也都是来自于卖课本,我已经批评过这个问题了。
现在,它的股价是5块多港币一股,辽宁出版集团的课本业务还不如它,恐怕连5块港币都不值。从长远来说,也许会成为垃圾股。
(完)
MosesLiang 说:
只能说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很正常,但是太悲哀。
2007年12月18日 08:11 | # | 引用
我现在只想当个好裁缝 说:
我觉得有一段你写的感情色彩有些重了,你凭什么说我们是个重视教育的民族呢?你是拿我们和谁比呢?其实我觉得你的这篇文章好就好在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正在从一个平均值上往最不爱看书的那一极迈进!
2007年12月18日 09:05 | # | 引用
Alice Chen 说:
我同意他的看法,第四段的结论得出的不够准确.
不买书的原因可能是买了盗版,书内容质量差或找到了免费电子版的等等。
中国图书出版业不景气,有读者的原因,也有出版业本身的问题,不能简单得出中国人不爱读书这个结论,尽管事实也许就是这样.
2007年12月18日 10:38 | # | 引用
LuciferByron 说:
"2005年,全国出版的所有图书总定价大约是632.25亿元,销售总额是493.2亿,就是说大概只卖出了三分之二的书。"
从数字上说,是卖出了78%的定价款,大于67%即‘三分之二’;从图书销售本身来看,新书上市到折价出售的过程又决定了销售额必然小于定价额,(市面上大部分书籍是不值它定价的);‘只卖出三分之二的书’,这是个感性的说法。
"从2000年到2005年,全国图书销售额年均增长5.5%,大大低于同期GDP的增长率。因此,图书出版业是一个低速增长、甚至是不景气的行业。"
我不熟悉判断行业增长的标准。在基础设施投资拉动GDP不健康膨胀的情况下,当各地的制造业或基础设施以30%、40%、甚至90%的速度增长时,未罗列行业自身历年数据进行对比,就不慎重的使用‘不景气’来形容出版行业,要求书本去和大厦工厂、电力化工设施的天文数字投资一较高下,是否有些残忍呢。
2007年12月18日 11:35 | # | 引用
只如初见 说:
2007年12月18日 11:59 | # | 引用
charley 说:
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重视教育和喜欢读书是两回事。我们国家和政府也许不重视教育,但具体到国民,我觉得大多数人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和个人的再教育问题。不过,我们的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功利化的目的,教育最终的结果是试图获得一种能够维持个人生活或者提高生活水平的手段。我想这大概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教材或者教辅类图书好卖,因为有用。而所谓喜欢读书,恐怕没有人会把这个概念用在那些为了考研或者出国整天捧着“红宝书”不放的学生们。所以我想我们还是重视教育的,不过我们的教育本身也许有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我们也喜欢读书,不过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所谓“有用”的书。像《红楼梦》里贾宝玉那样的读法,现在确实不多见了。
其次,我觉得事情也许很悲观,但楼主仅凭数字做的推断也许稍显鲁莽。楼上的Alice Chen 的观点我很赞同。而且我大学四年里大概平均每周读一本书,呵呵,和专业有关。不过一本正版书也没买过。反之,我上班的四年里买了大约1000元左右的书,不过一本都没能读完。没有抬杠的意思,只是想说明楼主这个逻辑推断感情色彩太重了一点。
2007年12月18日 15:28 | # | 引用
youdu 说:
我已经脱离被课本剥削的时期。
以前买的书多,甚至很多现在看不懂。
现在很少买书了,可能是知道现在的书太烂了。
2007年12月18日 17:14 | # | 引用
白毅 说:
就我所知,图书出版行业不但很景气,而且是暴利。垄断是其最大的原因。
2007年12月18日 18:46 | # | 引用
ppip 说:
管制又是垄断的原因?没有开放的市场,就没有进步的动力。
人均不到10元这个数据倒是非常的有用,说明还有增长的空间?
2007年12月18日 19:13 | # | 引用
Ruan YiFeng 说:
出版业投入少,一本畅销书往往只需要一个人操作,所以看上去是暴利。何况买卖书号,更是无本万利的生意。
但是,作为行业本身,中国出版业并不让人看好。
是啊,原因很多,说到底与大环境有关系。
中国人本身是一个重物质少幻想的民族,又不幸碰上了这样一个时代,出版业不发达也就不奇怪了。
2007年12月18日 21:47 | # | 引用
Alice Chen 说:
我觉得如果把重物质理解为注重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话,重物质和重幻想本身并不矛盾啊,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经历工业革命,物质和精神齐头并进。
但中国人自古就是注重实用性的,虽然不一定是物质的。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好好读书,一方面是希望孩子生活得点,一方面也是种精神寄托。
现在好像只有三种书有大市场,教辅类、成功学类、消遣通俗读物类。都是“有用”的书。
2007年12月19日 11:00 | # | 引用
始终 说:
不过,“无用”的书的销售,在任何地方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的。
2007年12月19日 11:43 | # | 引用
ashbury 说:
我不太明白。大家能否说说哪些书大概是“无用”的呢?
2007年12月19日 13:27 | # | 引用
GASPER 说:
我是一个卡尔维诺的粉丝,感谢你的网站。
2007年12月21日 00:03 | # | 引用
liangzhixiu 说:
其实问题的关键我认为我已经看到了,而且阮老师没有明确的提及。
那就是根据图书的统计,教材及其教辅类的图书是不在统计之列的,图书的最大消费群体就是学生,大量的高价的重复的教材教辅占用了我们有限的经历和不多的零花钱。这个是症结。
特别是推荐教辅,简直就是垃圾。
还是很推崇一些很大气的教授,上课没有教材,只有讲义,只有参考书,大家自己去看自己想看的无论是教材还是专著。这个很好。
最后,我觉得有时候买书似乎很难,很对畅销书其实就是噱头,没有太多的价值,我一般在书店看完畅销书,再买回不是那么热的书,o(∩_∩)o...
2008年6月13日 02:13 | # | 引用
方协文 说:
说中国人重视教育,全世界人都笑了!
2008年7月14日 09:48 | # | 引用
三流大学生 说:
2008年10月20日 22:59 | # | 引用
方笑 说:
同意以上所有人的意见和建议,少则精,多则滥,多少是有道理的。
2009年4月14日 13:53 | # | 引用
dandan 说: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出版的人,同意您的说法。
出版业要有长足发展,还是要提高品质,而不是单单靠规模大、数量多。而且随着情况变化,也不可能长期靠这些了。教材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一样的,需要创品牌,提高品质,靠优质和服务赢得市场。
作为一个需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人,我觉得买书、阅读的需求总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供读者需要的、喜欢的书。读者的品位在提高,鉴别能力在提高,对图书的质量的要求在提高。而做出版的是不是在提高呢?
2010年7月15日 14:36 | # | 引用
焚书坑儒 说:
上海火车站里面尽是些卖吃的,没有一家卖书报杂志的
2011年1月 4日 22:48 | #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