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找作者的读者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8年7月29日

一篇5年前的旧文。当时的打算是找一个好地方发表,但是没人要,最后就扔一边去了。

前几天翻出来,重读了一遍。

好消息是,5年前的文章,现在依然不觉得过时;坏消息是,5年过去了,我的文笔一点进步都没有......

==================

一个寻找作者的读者

阮一峰/2003.3.18

1.

今年2月,纽约的一个电影节上放映了一部独特的记录片。它是由一个读者自费拍摄的,内容关于一本他所喜爱的书和这本书的不知去向的作者。记录片长达2小时25分钟,很多观众抱着怀疑的心情走进电影院,看完后却给予它高度评价。有人在网上留言说:"如果你喜欢阅读,就千万不要错过这部记录片。"评委会授予它本年度记录片的最高奖。

它的名字叫做《石头的读者》(Stone Reader)。目前,正在美国的各个城市轮回上映。

2.

这是一个充满感情并发人深思的故事,要讲述它就要先回到30年前的1972年。

那一年,马克.莫斯科维茨(Mark Moskowitz)刚满18岁,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新生。当时的宾大是70年代反战学生运动的中心之一,各种思潮在青年学生中风起云涌,叛逆是最热门的口号。

马克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读到了《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这篇文章称新出版的小说《夏日的石头》(The Stones of Summer)是一本了不起的杰作,反映了这一代叛逆的年轻人的心声,完全可以与《第22条军规》和《麦田守望者》相提并论,小说的作者道.默斯曼(Dow Mossman)是一个"真正的天才"。这篇书评打动了马克,他去买来了这本长达552页的小说。但是遗憾的是,他的阅读感受与书评作者显然完全不同,他只读了前20页,就再也读不去了。他将这本书丢在一旁。

就这样,25年过去了,转眼已经是世纪末的1998年了。马克从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变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并且成为了一位成功的政治广告的制作人。当然有一点不会改变,他依然和以前一样热爱阅读。

一天,他在家中打扫时,发现了那本过去25年中从未再拿起过的《夏日的石头》,纸张早已发黄,书脊也已脱落,整本书必须用橡皮筋捆着,才能保持在一起。他习惯性地翻阅了前几页,这一次和上一次不一样,他再也放不下这本书。一连好几天,他手不释卷地阅读,等到读完,才惊讶地感到这是他一生中读过的最好的小说之一。他震惊于这个发现,自己居然很可能会与这样一本好书擦肩而过。但是,25年来,始终没有人谈论这本书,提醒他这个事实,这难道不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

3.

马克想把这本书分送给自己的朋友,让他们也来读,另外也想购买小说作者默斯曼的其他作品。于是,他去当地的书店要求订购,但是默斯曼只出过这样一本书,而且这本书除了首版的4000册以外,再也没有印过第二次,就连出版它的那家小出版社也早已关门歇业了。默斯曼本人也不知去向。图书馆里找不到他的作品,互联网上的搜索毫无成果。事实上,所有被问到的人都对默斯曼和他的作品一无所知,就像他根本不曾存在过一样。

这让马克非常困惑。为什么默斯曼在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以后,就好象彻底消失了一般?他为什么不再写作了?他是不是还活着?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难于平静。几天以后,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去寻找默斯曼,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且,他想请一个朋友跟随拍摄他的寻找过程,把它拍成一部记录片,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件事。

马克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有一种担忧。一本优秀的严肃的小说写出后无人问津,它的作者从此掷笔,也无人关心这件事,这是不是表明书籍在我们文化中的位置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过去30年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不是预言了小说总有一天会在数字时代中凋亡?也许将来人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书籍将从阅读对象变为收藏对象?马克觉得必须严肃地对待这些问题,默斯曼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所以,他要去寻找默斯曼,并用胶卷记录下来。他们两人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他读过他的书。

4.

马克断断续续找了两年,这部记录片也就拍了两年。关于默斯曼的线索是如此之少,所以马克差不多为了这件事,在业余时间跑遍了大半个美国。

他先找出了当年刊有那篇书评的《纽约时报》,访问了那位具有洞察力的书评家,但是没有获得有用的线索。他又去找了《夏日的石头》的封面和装潢设计者,得知默斯曼曾参加过爱荷华大学的一个写作培训班,《夏日的石头》就是在那个培训班里完成的。于是,他又赶到了爱荷华大学。

在那里,马克遇到了70年代初写作培训班的负责人弗兰克. 康罗伊(Frank Conroy)。他们谈到了作家的创作过程,康罗伊说:"人们以为写作是容易的,其实这是一项极端困难的工作,它要求非常严格的、有时甚至是无情的自律,还要求思维的高度集中。"他提醒马克,很多作家写了一部作品以后,就放弃了创作,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看不见的人》的作者拉尔夫·艾里森、《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哈泼·李、《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等等。

马克还遇到当年培训班里默斯曼的导师科特.默里(Cotter Morray)。后者回忆起默斯曼写书时的情形:"我记得他非常投入,很多次他不得不停下来,以便让自己保持清醒。当他作品的指导老师真是我遇到过的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在马克的寻访过程中,他找到的访谈对象总共近10位,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热爱读书,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都很不如人意,有的看了甚至令人心酸。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过去30年来,美国严肃作家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大学作为栖身之所。一个评论家看了记录片以后,这样写道:"听着这些书籍爱好者谈论写作,谈论他们如何在这个对任何严肃作品都不适合的经济气候里试图生存下去,你会对如此有创造力的生命在如此之少物质回报的情况下,仍然这样乐观地忍受着,感到非常悲哀。"

但是所有这些人都不知道默斯曼的最终下落。他到底在哪里呢?

5.

道.默斯曼从小在爱荷华州的乡间长大,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喜欢读书和写作。18岁的时候,他萌生了写一部自传体小说的念头,甚至还为主人公起好了名字。但是在随后整个动荡的青年时代,他一直找不到机会写作,只是小说的眉目逐渐在胸中酝酿成熟。从1965年他22岁的生日起,他就开始动笔写了一些片段。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作品最终会是什么样,甚至会不会成稿。

1971年,他有机会参加了爱荷华大学的写作培训班。他感到是将《夏日的石头》完整写出来的时机了。他一连写了11个月,日以继夜地工作,从不间断,直到成书。那段时间,他除了少量的休息,就是不停的打字。书写完以后,他幸运地找到了一家当地的小出版社愿意接受书稿,出版社支付给他 4500美元的预付款,这也就是他8年来一直积累、并为之辛苦写作11个月的作品能得到的所有物质报酬了。

小说印了不到4000册,虽然有一些正面的书评,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版对他的生活毫无影响,并且迅速地归于沉寂。此后的一段日子,默斯曼不再写作了,他拿着得到的4500美元,漫无目的的在北美大陆上漫游。他走到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时候,这笔钱花完了,于是他到朋友开的一家小酒馆里,当了酒保。

这样昏昏沉沉的日子又过了六年,默斯曼已经35岁了,他决定不再流浪了。于是他回到家乡爱荷华,在一家金属制品厂,干起了电焊工。此后20年,他唯一的创造就是将金属焊接成为农具。

1996年,默斯曼的母亲病重,他就搬回自己出生的乡间小屋,与母亲一起住。那时,他刚刚与结婚18年的妻子离婚。妻子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离开了爱荷华州,从此,他便与他们几乎再无联系。

默斯曼就如同隐姓埋名一般,在邻居们看来他只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农夫,没有人知道他曾经写出过伟大的作品,直到马克.莫斯科维茨重新找到他。

6.

马克走遍美国,但是无从得知默斯曼的下落。马克决定再重读一遍小说,他希望在这样一本包含作者真实情感的作品里,能推测出作者可能会选择的去向。他果然没有猜错,在作者的出生地,他找到了默斯曼。

当他看见默斯曼的小屋里杂乱地推满了书籍,有一股旧书店里纸张变黄的气味。他就知道没有找错人。读书依然是《夏日的石头》的作者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当然最想知道为什么默斯曼放弃了写作。后者的回答很平静:"在生活中,我像一个作家一样思考,这和我是否继续写作又有什么区别呢。"谈到他现在的工作,默斯曼没有一丝后悔:"我喜欢焊接,它将铁器的不同部分连起来,这和写作很相象,两者都要求达到'无缝'的效果。我有时会觉得我焊接的水平,还比不上我写作的水平。"

在金属加工车间度过的无数个小时,使默斯曼对他取得过的文学成绩很满足。"我的书出版了,而且还得到了评论家的关注,这真的已经足够了。我有过念头再写一本,那时我可能是因为太年轻,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现在默斯曼偶尔还会再写一些散文和诗歌,他已经积累将近90页的材料,但他仍然觉得它们不够理想。默斯曼说:"如今,我起床后就会随手记一些自己的感想。如果那天的感觉不错,我就会一直写下去。"

7.

默斯曼找到了,马克想了解的问题都得到了答案,他的拍摄也应该到此结束了。马克在导演手记中写道:"我最难过的是结束拍摄的那天。我本应该高兴才对,因为我找到答案了。可是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无数的乐趣,它们如今就要终止了,所以我难过。那些寻找的日子真是美好。"

记录片上映以后引起的轰动,本文的开头部分已经提到过了。很多观众看完记录片后,对小说《夏日的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到处买不到这本书。在拍卖网站Ebay上,它的一本原版居然以1775美元的高价成交。马克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透露已经有出版商对再版这本书表示了兴趣,他说:"我想有些事将要发生。"

有一个影评家在他的评论里写道:"我经常会说电影永远不会死,这部记录片则给了我们同样的希望,小说也永远不会死,书籍也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石头的读者》决不仅仅是电影,在某种意义它是一种爱,是给予这个星球上那些高尚生命的一件礼物。"

另一位评论家则饱含深情地写道:"对我们中的某些人来说,书籍的重要性决不低于地球上的其他任何事。这些小小的、扁扁的、装订在一起的纸张会打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它们向你歌唱、或者抚慰你,或者燃烧你,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书籍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行为。它们告诉我们什么是集体,什么是朋友;它们告诉我们如何生,如何死。它们里面全是你在现实世界里无从得到的所有东西,诗一样浪漫的语言,高质量的关怀.......一个好的作者可以使你有所认识,有所关注,这是很伟大的天赋。"

《石头的读者》最重大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明一本好书,哪怕它再默默无闻,也不会象森林中倒下一棵大树那样,只有二三人听见;它会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创造出一种终身的难以割舍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或者信息媒体都无法做到的。

(完)

留言(28条)

写得真好。

多谢传播这样的美好情感,美妙的人与事物。

加油!

太好的一篇文章了
我觉得,文章本身也想 the stones of summer 一样

Keep the naivety in heart, no matter what position you are in life and how well. Referring to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in your article, but such genuineness is not only bound to book affairs, I think.

一个好的作者可以使你有所认识,有所关注,这是很伟大的天赋

我觉得,你就是这个好的伟大的作者,真的。

最早发现一峰的博客,是从"追求生活的道路-读卡尔维诺"那篇读后感, 我认为那是你写的最好的书评,起点高,逻辑严谨.

这篇也很棒,似乎可以找到当年那篇的影子. 期待看到你更多的书评.

I guess I caught your points. However, your english is awful!

引用Yoga Bear的发言:
Keep the naivety in heart, no matter what position you are in life and how well. Referring to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in your article, but such genuineness is not only bound to book affairs, I think.

恕直言,这篇文章没能发表是因为你仅仅叙述了这个纪录片的内容而没有加上你自己的感受。属于一种被动写作(虽然我知道你一定也花了不少心思写这篇文章)。
这个纪录片内容的优秀增加了你文章的可看性,但这并不能代表你的文章因此就可以发表。
由于我生活在爱荷华州,相信这里的环境会产生像默斯曼这样优秀的作家。我没有看过这个纪录片,也不知道那本书的内容,但是这里的确是一个让人思考的地方。宁静、单纯、轻松。
UNIVERSITY OF IOWA 的这个写作班出过不少人才:白先勇、毕飞宇等都在这里受过培训。
你的博客信息量很大,欣赏。

上述评论,我最喜欢上面Zenda的评论。让我加上我自己的评论吧:赛斯书里明确提到了:精神性的东西:电影,以及里面的角色,以及书籍 他们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永远存在下去,不会因为物理介质的消失而消失。所谓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只是一个泛泛的比喻,而是如同物质一样的实际。确实,要解释起来不容易,只能通过一个例子,让大家发动自己的想象力:

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人生前写了一本书,然后他死了,他死了之后,他在他界继续创造,比如说他可以写另外一本书。然后一个灵媒,比如替赛斯说话的珍,可以在物质界,通过将意识对准那个“死人”的新书,而将之翻译过来,并且出版。那么实际上,珍就出版了这样两本书。具体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这个故事的大概。

读者寻找作者。《风之影》的剧情。

唯一觉得遗憾的是这本书到底讲的什么?
我想这部书出名之后,英文信息应该比较多了吧?尤其是事隔这么多年后?
偶英文十分菜,博主要是能增加一些书的内容简介就更好了。

I totally agree with you. That's why I keep practicing to express myself in eng boldly. I believe, any improvement takes practice and practice again!

引用Penetrate的发言:

I guess I caught your points. However, your english is awful!

看完之后深受打动。
这也许解开了我这段时间创作的瓶颈。谢谢你的推荐,谢谢所有的原创作者。

当时的打算是找一个好地方发表,但是没人要
--不要的人瞎眼了,但是,咱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好消息,你已经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创造出一种联系;坏消息,那是从前的你。

这篇写得真好,淋漓尽致很透彻,节奏也舒服。我也有过类似的感叹,而且看你提到,连美国的爱书和崇尚创造的学者如果都为了基本生计所迫,而盘踞在象牙塔之中,那就更无法让我们自己国家的学者做到不顾一切条件的坚持了。

打算去netflix借来看看这个片子,我也看到有再版这本书了,可以考虑也去瞧瞧。恩,好文章,有收获~~

5年前没有读到,5年后读到了,我不得不说我十分幸运!结识这么好的引路人,结识这么流畅有思想的文字,结识stone reader,结识the stones of summer!一定要去找找这部片子或者这部书^_^

支持你
最直白最直接
你很棒
优秀
可惜我文化底蕴太薄有些地方还没有参悟明白呵呵

不好意思,我似乎是逢人就推荐阮一峰博客的。
看好大哥。
加油!

其实故事最简单不过,某个人,在某个时间,突然发现一本以前不喜欢的书,就像你15岁读《平凡的世界》和25岁读《平凡的世界》感触绝对不一样。这在平常不过,恰巧的是,你有能力把他变成电影。而变成电影的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资金去拍电影或者做旅行。而资金的来源确和爱读书没有一点关系。这就像其他简单的事情一样,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环,如果第二圈的起点比第一圈的起点高,哪么开始这个环的事情,就大概会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如果相反,或者是一个闭合环,就没有发展。

既有一丝沧桑也有一丝柔情。

很难得,很想结识您

博主好!
这篇文章我看得很受触动,看完第一反应就是Ebay搜书,找到了一堆再版后,想碰碰运气看有没有原版,又登陆学校图书馆(我在澳洲上大学),果然发现了1972年版的available,二话不说今天把书借了来,现在手里摩挲着成色还很好的初版书,准备开看了。。。谢谢你的推荐!

这里的文章还有大家的评论
让我的思维扩展了很多 

引用Davimaru的发言:
博主好!这篇文章我看得很受触动,看完第一反应就是Ebay搜书,找到了一堆再版后,想碰碰运气看有没有原版,又登陆学校图书馆(我在澳洲上大学),果然发现了1972年版的available,二话不说今天把书借了来,现在手里摩挲着成色还很好的初版书,准备开看了。。。谢谢你的推荐!
你们学校真牛,4000册你们就有一册

很遗憾没有找到这部电影的下载…

今天看了菜头的微博推荐,读到了你这篇好文章,谢谢。

为什么我搜索不到《石头的读者》呢?请赐教!

看到您文章中那段写作培训班的负责人在讲述关于写作的艰难时的描述,“人们以为写作是容易的,其实这是一项极端困难的工作,它要求非常严格的、有时甚至是无情的自律,还要求思维的高度集中。”,我就想到了之前路遥老师写过的一本书《早晨从中午开始》,里面讲述的就是他如何花费6年的时间撰写《平凡的世界》的艰难历程。路遥老师也在创作完成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写作真的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感谢那些伟大的作家,也感谢您阮老师,让我能够从您这里了解到更多的优秀作品。

找遍了全网就找到了1篇跟这个有关系的文章,这是不容易啊,我也是执着的在寻找《石头的读者》到底讲的什么?然后我又很想知道《夏日的石块》又讲的是什么?投机者第一下想到的就是在全美电影开播的时候,在电影播放的时候不能紧急印刷在电影院里促销吗?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