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房间:底楼的12个故事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9年4月22日

国摄影师Lyndon Wade的作品《107房间》(Room 107),是《招待所的那些事儿》的原型。

Lyndon Wade拍摄了一家汽车旅馆(Motel)的107房间,一共有12个场景,也就是12批形形色色的房客。通过他们,反映出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

他这样写道:

107房间:底楼的12个故事。

客人来来往往。浴室地板上的湿毛巾,床头柜上半瓶的啤酒,没有整理过的床褥,马桶垫上的头发,天花板上的污迹,地毯上的碎屑,墙纸上的破洞。每个客人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留在这里,乱糟糟地等待服务员第二天上午来收拾。一个小时之后,或者一天之后,或者一个月之后,他们就会把这些事,忘得一干二净。

现在,你住进了这间房间。

Room 107: Twelves stories on the ground level.

This is where people come and leave: leave wet towels on the bathroom floor, leave half-full beer bottles on the nightstand, leave the bed unmade, hair on the toilet seat, stains on the ceiling, glitter in the carpet, holes in the wall, leave their lives, a mess for the morning maid. And after an hour, a day, a month, they leave all that they have left.

And you check in.

我觉得,如果他是第一个想到这个创意的人,那真是不简单。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摄影了,而是主动去创造画面。摄影师变成了编剧和导演。没有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细致体验,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一个读者,如果常常看这样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他的眼光和审美就会得到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就会升华。他会体会到很多事情的本质,看清楚人生和社会是怎么一回事。

下面就是这组开创性的摄影作品,是我从作者的网站上转载的,一共16张。显示的版本是800像素的清晰版,点击后可以查看1400像素的高清晰版。如果不能一次性显示,多刷新几次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完)

留言(16条)

国外的大图也找到啦~
还是感觉国内那个比较贴近我们熟悉的生活

国内的版本更像2.0,一切被联系在一起了。

我给你发email了,请查收!

老阮,我不得不说,你最近的战斗精神也减弱了,说难听点,是被吓怕了。我刚看了《切 格瓦拉》,哎,人真是该有点精神啊!
欢迎不同政见者拍砖!我不会像某党一样抓你们!呵呵!
还是得说一句,ILUVU。
不容易!

没啥意思!

Timesand,

你能否創作出這樣的作品?
你是否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東西?

你說沒啥意思!
但在其他人看來,卻是你的無知.

好像的确是招待所版内在联系比较紧密呀?汽车旅馆版第9和第12张讲的是一件事吧,为什么拍两张?10、13、15、16的狂欢彼此也有重合的地方。

投递

《招待所的那些事儿》动态版——HBO出品
http://vimeo.com/3354780?pg=embed&sec=

我更喜欢国外的这个
把环境限定在一个房间,更有感觉
看国内的那个没有那种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气氛

我更喜欢国内的版本,针对当下的社会题材创造,很辛辣而犀利,故事类似和,很草根很原生态的感觉.

我也更喜欢国内的,看着熟悉而又悲伤,对外国的不熟悉,所以看起来没有多大感觉。

单从视觉上来说,国外的这一套,在统一的调子下各有各的气氛,而且表现得很到位。
国内的那一套显然会弱很多,看上去虽然讲的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但是看上去每张的气氛都差别不大。

引用Timesand的发言:

老阮,我不得不说,你最近的战斗精神也减弱了,说难听点,是被吓怕了。我刚看了《切格瓦拉》,哎,人真是该有点精神啊!
欢迎不同政见者拍砖!我不会像某党一样抓你们!呵呵!
还是得说一句,ILUVU。
不容易!

你怎么自己不去战斗,你怎么自己不有点精神?人家写些非政治的东西,就被你说成是吓怕了...

阮先生,不知道你看到这条消息,一家德国公司在大连以中国人的尸体做成各种各样的标本,然后偷运到国外去展览。链接如下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528729.html

不知道您对这件事怎么看。

sonson,

你應該去問當地政府對這件事的態度如何,不是嗎?

基本上,只要死者的家屬同意.(給的錢夠多)
這樣的行為,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存在.
人死如燈滅,只剩下守燈人的囈語.

为什么感觉国外的人和事都是那么随意,很花;而作为一个相对传统的接受过中国教育的还能接受改革与新思想的70年代后人,看了照片后并不是很愿意接受呢?
难道以消费为主导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都这么复杂与"浪"么?享乐居多,很任意......呵呵,会不会玩物丧志啊!不过从"人"的角度讲,这是一个领域的社会,是他们的多层的生活,是他们的,这跟东方\跟别人无关!呵呵.....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