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读到一篇《詹宏志谈读书》。
开始的时候没在意,但是越读越震惊,发现里面充满了与众不同、令人深思的新思想。于是索性找来文章的全本,仔细研读。
以前,我只知道詹宏志是台湾著名的文化企业家,干过作家、编辑、唱片公司经理、出版商、网站董事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现在才知道,这不是偶然的,他的思想和读书技能决定了为什么他能横跨这么多行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就是我摘录的詹宏志的一些观点,真的非常有启发。
=====================================
詹宏志谈教育、阅读和创业
【作者简介】
詹宏志,1956年生,台湾省南投县人,著名作家、出版人、文化企业家。
他出身贫寒,从小就非常勤奋。从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先后进入《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工作。
1983年,离开新闻界,担任滚石唱片企划部经理。
1984年,担任远流出版集团总编辑,稍后就任总经理。
1988年,担任台湾《商业周刊》发行人,该周刊目前是台湾发行量第一的财经类刊物。
1996年,创建成立城邦出版集团,它是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
2002年,TOM集团收购城邦,他出任出版事业首席执行官。
2005年,从TOM集团辞职,出任PChome Online的董事长,该网站目前是台湾的三大门户网站之一。
【正文】
一、谈教育
1.
我们从小就被送入一个专事改造的机构----学校,里面充满了过时的机制,大部分人在学校里学到的,就是对学习感到厌倦。
2.
现在的教育系统,帮你把答案都找好了,而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气和能力。
这个系统太重视知识数量的累积,而不重视得到知识、处理知识的方法。
3.
历史上,亚洲社会一向都是高度聚居的,教育有很强的倾向令学生"与别人一样"。但创意是一种追求"与别人不同"的反省。因此,亚洲人的创意比其他地区的人低。
4.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自己思考找出力量来,还是要被死去的灵魂影响?
知识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肯定中产生否定思想。
勇于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是最有用的能力。
5.
不要担心误导,如果能接触足够的信息,任何单一的偏见都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如果小心翼翼地将学生与所有可能误导他的书隔离,他就得不到和社会相处的能力,任何一个偏见对他而言,他都没有足够的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
不要担心他暴露在某一个偏见当中,而是要担心他暴露在不够多的偏见中。
6.
教育,本来就有一种企图与控制性,希望把想法灌输给受教者。可是,人们学会认识字、学会思考,就产生了思想,有了思想后就无法控制了。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做强制性控制的集权主义社会,最后都会面临挑战。
对于集权主义统治者而言,基本上都是严格控制教育思想的,但最后却还是遭遇到抗争或反对声浪。因为不管是任何阶级,都需要给予基本教育才能达到国家发展的目标,基于这缘故,要给人民基本教育,让他们能有生产力;也因为给了基本教育,就无法控制他的思想,就产生很多对政府不满意之处。
二、谈阅读
7.
我由于不善于跟人接触,才喜欢读书,想从书中找答案。
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书,而是对于一个更大世界的向往,我希望有机会和真实世界面对面,书是个替代也是个媒介。
读书是因为向往这个世界,但是透过一个比较安全的方式去进行。
8.
书其实是个召唤,要你去见现实世界本身。也许真正面对面的经验是书不能替代的,但是因为它,我才会有那么大的勇气说哪天要去某个地方。
9.
读书很难因功利的目的而为,因为它太不准确,想学东却学到了西,想发财却悟了道,与功利本意全然不符。
但是,读书本身却是高回报的投入,想得到一却得到了三,追求一个作用却附赠两个副作用,如果人生要过得丰富划算,读书恐怕是当中关键之所在。
10.
读书需要技能。会游泳的人,把他丢到水里去,玩水戏波逐浪,非常快乐,他会跟你说:人生至乐莫过于游泳;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丢到海里去,绝对不会是他的人生至乐。所以这个至乐,显然是握有技能的人才能拥有的事。所有活动皆是如此,得先过掌握技能的一关,然后乐随之至。
11.
如果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千字说出来,那就表示读懂了。
12.
让世界反复地得到启发,慢慢地使所有人阅读它,产生一定的力量,这就是经典。
13.
所有伟大的书都经过伟大的读者读过。
14.
文人自有自己的力量。他们有盛会,你有墓碑,看谁耐得更久。
如果每一次轰轰烈烈的事件没有形成观点,是没有影响力的,只是每一年提供了网络上、电视上的转播而已,提供一些热闹而已;但是你老老实实为一个事件、一部电影写一万字的解读,这就是很可怕的力量。
三、谈创业
15.
大学时候,我们几个文艺青年,写诗集卖不好,就会批评这社会没有水准。
后来,我读了经济学,发现它在解释人的行为,有很多分析跟平常用未受训练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很不一样。比如经济学认为,所有人自私的行为竟然可以带来理想国式的效果,这对一个怀抱理想的年轻人来说当然是很震撼的,他原本以为理想是要靠牺牲来完成。当你明白市场可以做这么多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比较谦虚,不会再那么莽撞。
我现在的看法是,一本书的畅销与它的价值,根本就没关系。这是两个不一样的尺码,没办法在一个架构内处理。
16.
如果这书是针对市场的,就要用到市场的架构;如果这书有其他价值,就应该寻求一个非市场性的架构来处理它。
同样地,如果一件事市场做得到,我们就应该在市场中完成,如果它不能,我们就别寻他途,不要把书本推到市场上,又抱怨市场不识文化。
17.
我现在很少抱怨社会没有文化 (我们选择出版这个工作不就是想改变这件事?),我也很少抱怨一本书卖不好是社会大众的错。相反的,我会相信那是我的错,我不是错估了社会,就是没有利用市场做对所有的事。
如果想被市场接受,就要尽可能掌握社会的真相及其可能的行为。我不抱怨读者不接受我的书,我尽可能去了解读者真正的需求;我不抱怨银行不借钱给出版社,我努力去了解银行借钱的逻辑;我也不抱怨投资人眼中没有文化事业,我试着去找出投资人可以了解的文化事业价值。
18.
每个出版社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一本书没有人出。
创业的动机就是有一个要证明的事情出现。
如果我要作我自己相信的事,很难避免跟这社会意见不合。
19.
任何事情都放胆去做。现在这个时代,应该已经饿死不了人了吧!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多半也不是养不饱自己,而是自己的抱负没有获得实现、理念没办法被采用等等的原因。因此,有机会就去尝试。
没有什么创业风险是会真的死人的,所以,有什么好怕的呢?你所害怕的那段冒险,将有可能在每个转弯的地方,带给你前所未有、想象不到的惊险美景。
20.
现在的问题是,书从太少变成太多,从很珍贵变成有点多余。
小时候,家里每一本书,我可能都会看上五遍十遍。可是现在,我都不能想像,家里有这么多书,我的小孩在书架间走来走去,却没有意识到书的存在,没有任何强烈的动机去看书。
21.
面对庞大信息,我们必须有方法快速地寻找数据,有效地组织成有意义的内容,以提升生产力。
22.
信息革命的出现,颠覆了工业革命"大量、集中、无差异生产"的概念。
企业既能提供大量、便宜的产品,也能提供差异和个别化的产品。以亚马逊为例,亚马逊分析每个人阅读、购买书籍的习惯,为你设置个性化网页,这在过去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现在成为可能,为什么?因为力量来自于运算能力与沟通成本的低廉(每增加一个新单位的成本为零)。
当商品和服务因为科技的运用而转向个人化,这时社会、企业与个人怎么管理弹性、管理变化和管理不同需求,就成了所有现在转型压力的由来。
23.
产业的"转型"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定位上的"转型",从全球产业价值链里比较下面的位置往上面走,例如由制造跳到设计这一端。
第二个是地理上的"转型",从"工资较贵"的地方流到"工资较低"的地方;由"较小的市场"走到"较大的市场"。
第三个是概念上的"转型",从"重视成本效率"的概念,转成为"重视附加值"的概念。
(完)
ben 说:
1984年,担任远流出版集团总经理,稍后就任总经理。
第一个“总经理”应为“总编辑”
2011年4月27日 14:59 | # | 引用
yazxf 说:
很有思想!很受启发!
2011年4月27日 16:14 | # | 引用
阿福 说:
真厉害啊!挖了那么多经典句子,你是不是每天什么都不干专找好书看了?:-)
我转了你的文章,如果不可以,请通知我删除:[email protected]
2011年4月27日 20:00 | # | 引用
zhangbo9716 说:
总是记得上来看你的博客,真的是非常有启发。带我阅读吧!
2011年4月27日 21:25 | # | 引用
laoguo 说:
书,并不是被你读;而是你通过书来认识你自己。
这一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共振,能量上的共振而实现的。
不过人有时会“假共振”,也就是说,他根据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和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觉得他“应该”与某本书或某句话共振,俗称假感动。
不过,好在那些假箴言不会刻在自己的脑袋里,只是当时觉得好,当时觉得妙罢了,就如同被设计好的字字相扣的“对联”一样,很快就会被忘记,因为并没有共振嘛。
只有那些真正与自己的能量共振的话语,才能令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你是怎么都不会将之忘记的。
每个人的能量特征,能量pattern都不一样,所以能引发共振的书/话语也都不一样。不过各种不同人的能量pattern都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pattern----所谓“起初pattern”,起初pattern是什么?是爱。
此爱非彼爱。
所以,与其曲线救国去与那些并不那么具备“起初能量pattern”的信息共鸣,或者说让自己被别人的共振带着走,还不如直接自己去看描述“起初能量pattern”的书,因为其具备让你得到最大共振的作用。
2011年4月28日 14:13 | # | 引用
neotrue 说:
在这里总能发现一些惊喜!
2011年4月28日 18:06 | # | 引用
塞壬 说:
个人非常喜欢詹宏志谈侦探的书籍,他的那本小书《绿光往事》也写得平实、耐读,台湾人已经走过了自我发见的历程,大陆这边许多人还没有启程。
2011年4月28日 23:59 | # | 引用
小小 说:
一峰出品,必属精品!
2011年4月29日 17:06 | # | 引用
猪头四 说:
最近我也看台湾作者的书,叫《杀鬼》。
2011年4月30日 01:05 | # | 引用
品味 说:
台湾的教育水准绝对在大陆之上,凡是台湾的学者说话儒雅,谦虚,观点清晰有内涵,大陆少得可怜的思想者,常常是被逼到角落里互相安慰,哎~~~~
2011年5月 3日 10:17 | # | 引用
shrine 说:
修改了css么?正文部分的字体不是太清晰。
我试了ie6/firefox/360浏览器,都差不多。
2011年5月 4日 13:37 | # | 引用
Ruan YiFeng 说:
对,修改过CSS了。试着用雅黑作为默认字体,但是好像效果不好,于是刚才又改回来了。
2011年5月 4日 16:01 | # | 引用
laoguo 说:
2011年5月 7日 10:10 | # | 引用
李运钊 说:
很好,很受启发。转载了阮先生此篇博客。如不许,请告之。
2011年5月12日 12:21 | # | 引用
西边雨 说:
很受益,我转去了校内。
2011年5月27日 09:39 | # | 引用
魏蕤 说:
博主,我转载你的文章了到QQ空间,我会标注出处和作者。如果不合适,请告知,[email protected],我会及时删除。
2011年5月27日 17:54 | # | 引用
XI XI 说:
你愿意写篇博文介绍一下你如何选择阅读的书籍文章,以及你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做书摘的吗?谢谢!
2011年6月 9日 14:22 | # | 引用
yuhai 说:
似乎是数据库信息系统模型
2011年12月 6日 13:41 | # | 引用
乎阮醉 说:
感谢一峰的推荐,很有触动的文字.
2011年12月22日 14:07 | # | 引用
景 说:
2012年12月詹宏志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场演讲:
纯真博物馆——“熟悉的事物与陌生的眼睛,一个关于创意形成的内在反省”
http://zhangruipingjing.blog.163.com/blog/static/63251754201312461941471/
2013年2月27日 12:18 | # | 引用
王子非 说:
中国一直是洗脑式教育,怎么出有思想的人呢?偶尔出来几个,那绝对不是学校教育出来,跟不是党组织教育出来。党组织教育的目的就是乖乖听话就ok,不需要你思考为什么。
2013年3月28日 16:38 | # | 引用
Tony 说:
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教你积累知识,而且有时候连知识都没讲到位,更别提引导你去探索未知的,不确定的东西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大学教育严重的与社会脱节了
2014年7月12日 10:47 | #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