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Ex的朱敏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7年5月19日

bg2007051901.JPG

今天才知道还有这样传奇的人物,真是很钦佩啊,对我也是一种激励。

=================

文艺复兴人

本文发表于《环球企业家》2007年4月号

文 本刊记者 张亮

从1969年到1971年的三年时间里,知青朱敏在宁波东乡从事着单调重复的体力劳动。春种秋收时,他要每天从凌晨2点工作到晚8点。虽然已经结婚、生子,但他似乎始终无法适应这种正规、平凡的生活。于是他加入了乡里的手拉车队。

这依然是个辛苦活,但似乎有趣一些。每天,朱要和其他运输工一起,用手拉车把硫酸、硝酸、汽油等危险品从城市运到村子里。道路漫长、颠簸,木制的手拉车经常爆胎,或被货品压坏。而修车又是一件不可期待之事:全乡只有两个人会修车,因为“技术垄断”,他们经常罢工。

趁着又一次罢工到来,23岁的朱敏向车队队长建议,由自己和妻子来承担修车的工作。他甚至告诉队长,这样的好处是:夫妇两人的组合,因为女性的工分会被打六折,相当于给车队节约了成本。

于是,毫无修车经验的朱敏夫妇“承包”了修车工作,不过,接下来他们几乎没有修过任何一辆车——承包之初,朱敏就向所有人宣布,他会把车队用于修车的经费拨出一部分设为奖金,谁的车子一整年不坏,就可分享奖金。结果可想而知:所有人精心保养手拉车,即使偶尔遇到故障,也自行修理。因为几乎没有修车成本,奖金之外的经费,就成为了朱敏夫妇清闲一年的酬劳。

在当时,无论分得奖金的运输工、被夺走工作的修车工,还是朱敏本人,都不知道这可以被称作一次“商业模式创新”,他们更无法想到,这是一次怎样的商业旅程的起点:历经农民、技术厂长、城市建筑工人、浙江大学学生、斯坦福大学工程经济学硕士、保姆、厨师、公寓管理员等诸多身份,朱成为了创业者,被微软击败后,他成功实现了反击,并最终在2007年3月14日,由思科以32亿美元收购了他在美国创办的第二家公司网讯(WebEx)。这是一个比 MySpace、YouTube和Skype出售时的价格(5.8亿美元、16.5亿美元和26亿美元)都要高出许多的数字。外界估计,本次交易可为59 岁的朱敏带来1.2亿美元收益。

显然,没有人能忽视这样的命运波折,但也因其人生太过眩目,多数人忘记了追问另一个问题:生长于商业传统中断时期、毫无特殊背景的朱,为何能够在一系列命运转折点之后,成为了一个标准的硅谷创业家?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朱敏从未止步于某一个人生的“高点”上,而是不停舍弃一个看似相对不错的状态,并能够进入下一级旅程?

某种意义上,朱敏人生的每一个拐点,几乎都是那次“修车故事”的重现:遇到一件身边没有人会作的事情后,朱会先承接下来,然后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学习、摸索,最终证明自己可以做到。虽然他所从事过的多数工作,看上去是命运随意飘荡的产物,但多数时候并非如此。从文革时起,他几乎每隔两年就学习一样新技能:办工厂、造车床、发明水泥搅拌机、考大学、学英语、学计算机,以及最后接受来自市场的商业教育……这让他仿佛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伴随着多彩世界的层层展开,他也逐一学习那些吸引自己的知识。而在这个高度强调专业化的时代,朱敏从不惮于、甚至急切地持续改变自己的性格,让他成为了过去30年间中国商界极其罕见的一个学习者和实践者。

“骄傲的人”

对朱敏的剖析所及,首先是这样两种特质。

其一为洞见。经常在长时间的散步中思索未来的朱,被称为善于在混沌的信息中找到方向。网讯最初的理念,以及其后它与微软、思科、IBM等公司竞争时所依凭的商业模式,主要来自于朱的思考。对此,网讯一名前高层曾不无夸张地表示:“他的想法几乎能把你从凳子上吹下来,直到几周后,人们才明白他的远见。”

其二为激情。一个颇有代表意义的场景,来自于赛伯乐所投资的幸星数码的创始人王利锋的描绘:他与朱敏在网讯硅谷聊天时,朱讲到兴起,控制不住嗓门,以至于隔壁房间的人跑进来说:“敏,我欣赏你的激情,但很抱歉,你的声音影响了我的工作。”

从未被观察者放在朱敏个人历史坐标中详细读解的一点,是其性格与学习能力的奇异组合:如果他只有很好的思考、学习能力,文革以及接下来的社会变迁很可能只能让他成为一个学者;或如果他只有激情,他至多只是一个富有商业天赋的连环创业家。但当这两种品质共同作用,他的人生就曲折多变,而且总能阶段性的埋上新一级台阶。

3月26日,在杭州的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朱说自己“是个骄傲的人”,所以他爱尝试他人所不能之事;他也并不认为自己学的很快,比如网讯的成败前后,有超过10年的辛苦。

但所有言辞,都难以掩饰其性格中的强韧。59岁的朱把刚刚过去的大交易定义为“美国生活的完整句号”,接下来,他仍然没有休假打算,仍然每天6点一过即起床工作,仍然在“折磨自己和手下”,希望在现代服务业的风险投资领域超越沈南鹏。就目前的预期,其投资公司赛伯乐下的连连科技和聚光科技可能在未来两年内上市。

朱敏瘦高、棱角分明、肤色逡黑、脸上皱纹深刻。其面貌,宛如罗中立名画《父亲》,他亦不讳言,自己仍“是个老农民”,甚至自己晚上打车回杭州牡丹园小区时,会被保安拦下,“因为看我不像老板”。说话时,他惯于挥舞长臂大手,这一特点曾被美国媒体比喻为“一直在打车”。其中文依然有江浙乡音,语速极快,但说英文时,竟然没有口音,对于一个36岁时在中国死记硬背了2万个单词就出国读书的人,这多少算是个奇迹。

取、舍

至少事后看来,朱敏的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如果他没有前往美国成为网讯的创始人,他可能成为江浙一代的民营企业家,或者从宁波起家的地产商人——这正是这个故事最富魅力之处:一个人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选择自己人生路径的自由。

在东乡“承包”修车业务后,朱敏在当地获得了“脑子活”的名声。到1974年前后,江浙一代不少地区开始尝试办厂,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宁波东乡的技术厂长人选。

机会相对清晰:给上海做制造外包(即使那时他并不可能知道这个名词),从事机械、塑料、胶墨等小五金生产。但困难却不明确,因为“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厂”。

首当其冲的困难,是缺乏原材料。当时国家物资局统管全国资源调配,采购生产必须的材料必须通过物资局。对于宁波东乡这家草根企业,这太过遥远。

盲打误撞中,朱敏打听到甘肃白银有中国最大的铜矿,他随即决定跑到当地去采购,并直接找到当地的党委书记。朱的沟通方式是,在牵强攀上“老乡”的关系后,先询问对方的需求。对方的答案是:“我们什么都好,就是想吃鱼。”继而,朱敏问:“能不能拿鱼换铜?”。就在对方犹豫时,朱又补充一句:“能否让工人们周末加个班?”

就这样,朱敏用从舟山渔场临时采购来的带鱼,换到了白银铜矿的工人们周日加班生产的铜。用类似的方法,他跑到江西南昌换来钢材。得悉当地孕妇有吃墨鱼干的习俗,且分配到每一家的2斤墨鱼干并不够用,朱敏再次跑到了舟山渔场。

与此同时,还要解决技术工人的来源问题。朱的判断是,当地乃至宁波都可能没有,只能去招聘,但难处也很明晰:那些真正高级的技术工人,是不可能跑到乡下生活、工作的。从权之选,是遍寻上海的因私生活不检点而工厂开除的“坏分子”,虽然当时社会普遍因他们品行不端而加以歧视,但朱敏却相信他们有所价值:“坏分子”们大多是精力充沛、脑子灵活之人,而且经历过劳动改造,在上海找到新工作并不容易,迁居的成本就很低。

还有生产设备问题。朱敏所承接的生意,大多是为出口非洲的缝纫机、卷烟机生产零件,因为这些出口属于“支援非洲兄弟”的国家行为,必须保障质量,为此,朱敏对对方承诺:设备很先进——实则这些设备都是仅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朱研究图纸后,因陋就简设计出来的。如果说这些手工制作的车床、铣床有何特殊之处,那就是设计时,朱敏格外在意一条标准:他不希望只有技术工人能操作它们,而是初中毕业的女孩也可以立即上手。

担任技术厂长的三年间,未满30岁的朱敏几乎完整训练了自己构建业务、组织队伍、流程化生产的能力,同样,他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工厂的收入从零做到了近20万元,在当时,这是颇为可观的收入。

但到了1976年,朱敏还是决定,离开东乡返回宁波市。理由极为简单:儿子朱磊已经6岁,到了上学的年纪,朱敏希望他能接受城市里的教育。返回宁波的代价,不仅是放弃厂长的职务,还有重新回到社会的底层。他成了宁波市的建筑工人,每天负责混水泥,然后用桶搬运到脚手架上。

“我‘火’的要死”,朱敏承认,身份的落差让他极度不快。在回到宁波市之前,他已经仔细思考过放弃当时身份的结果,并非没有恐惧,但他“还是想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不久后,他以“自己能一天打一扇门,也会做窗户”为理由,毛遂自荐成为“技术工人”,甚至为工程队设计并自制了水泥搅拌机。

业余时间,为解决全家的住宿问题,朱找到一套老房子,以450元买下,在原有位置上盖出了两所房间,并转手将另一间以500元卖出。这次成功的交易,甚至让朱思考着把宁波城里的空地陆续买下,自己盖房后售出。

当然,如我们所知,朱敏没有成为包工头或房地产商的,因为他再度放弃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并在1984年获得了前往美国斯坦佛大学读书的机会——他14岁的儿子在当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并在次年考入了斯坦佛大学,父子俩几乎成为了同学。

硅谷“学徒”

朱敏再次开始创业,是1991年,距1976年他告别宁波东乡的外包工厂,已有15年。虽然1984年到美国后,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读完硕士学位,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但他融入美国社会所需的时间要长的多:他说自己用了5、6年时间彻底掌握了口语,用了更长时间习惯了直呼其他人姓名等美国风俗。这一期间,他再次自己动手盖了房子,并从公寓看守变成了普华永道的副科技官。

就像他曾经几次变换自己的身份,这一次,他的“发明”与早年的车床和搅拌机相去遥远:一种被复杂命名为“多点式资料协同处理软件”(mutli- point document collaboration software)的技术,也就是日后用户借助网络互动的早期概念。就这样,在40岁的年纪上,在中国学习拖拉机制造专业的朱敏成了美国网络业最早的试水者。

这是一家名为未来实验室(Futurelabs),却没有赢得未来的公司。因为成为了微软的直接竞争对手,它最终在1994年以1200万美元售予 Quarterdeck公司。类似被微软倾轧的失败故事,在美国市场并不罕见,唯一难得的是,朱敏没有手持出售公司所得的400万美元,宣布游戏结束,他开始了对于这次创业教训的苛刻反思:并将错误指向自己。

最可改善的教训在于选对合作伙伴。事后朱敏承认,创办未来实验室时,他只知道要找一个负责生意面的合伙人,“但我不知道商业还分做市场、做财务、作销售、做投资、作人力资源……我当时以为除了做技术的就是做生意的。”而他找到的出自惠普亚太区的前高管,无论从公司背景,还是个人经历,似乎都与中国背景的自己有所默契。但真实情况是:对方在亚洲的资源在美国几乎无效,而且惠普的销售方法在一家创业公司也并不适用。

这让他在再度创业时谨慎许多:在Quarterdeck的锁定期,他与团队中数名高管深入沟通,试探每个人的合作可能性。其中,印度裔的前苹果中层苏布拉·埃亚(Subrah Iyar)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市场经验让朱敏印象深刻。有三个月的时间,两人每天下午一起散步三个小时,谈出了很多共识,比如未来公司应该把一部分研发工作挪至成本更低的中国——这最终让朱敏放弃了找个白人伙伴的念头。

朱敏自然不会忘记另外一个大教训:避开微软的锋芒。1996年他和苏布拉创办网讯时,将公司定位为“一个知识工人用的可视的呼叫中心”,而其产品,将构架于微软的视频会议平台之上。

这个由基础业务运营商转型为增值业务提供商的战略定位,理论上合理,但在现实中并不见效:微软的视频会议技术Netmeetings自身仍不成熟。就这样,网讯被夹在了两难困境之中:继续依附于微软,前景难料;如果想加速发展,则要成为微软的敌人。

另外一个现实压力是,1996雅虎上市之后,硅谷的网络公司们并入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快行线:仅网讯所在的办公楼的两侧,就有Junglee和 Hotmail以3、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的现实传奇。浮躁环境下,朱敏不可谓不寂寞。他也自问能否快一点做出成绩来?但答案并不乐观:在针对普通用户的网络应用刚刚兴起时,可想而知企业级的网络应用需要更多教育市场的时间;而自己和Subrah的年龄偏大,从视频会议进入即时通讯等领域,技术上可行,对年轻人市场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上不可行。

唯一的选择,是与微软进行价格之外的竞争。但只是找出一套可行的商业模式,就用了两年时间。最终,网讯以游击战的方式,逐个游说大公司的小部门,每每以低于该部门自行运营微软Netmeetings的成本销售更高质量的服务。等到小部门被渗透到一定数量,再游说取得该公司的完整合同。就这样,网讯用农村保卫城市的方法逐一击破波音、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等微软大客户,宣告了反击微软的成功。

“蓝海在哪里?蓝海不是没有竞争的市场,而是在同一个市场找到不同的商业模式”,朱敏说。他的另一个比喻是:如果对手的陆军强大,就用空军打;陆军再强大,因为其招聘、培训、考评都是陆军的体系,就无法转型成空军。

但网讯的生存压力并没有缓解。2000年公司上市后,旋即经历了纳斯达克崩盘,其股价从最高时的51美元变成了不足9美元。而且,当时公司尚未盈利,每季度要烧掉2000万美元,如果接下来的4个季度中无法赢利,公司将破产。

炒掉了CFO后,从未学过金融的朱敏接手财务。他希望通过阅读账目,寻找不合理的花销,但每天带回家的账目都像“天书一样”。

像以往遭遇挑战时一样,朱敏再次发明解决问题的方法:怕裁员影响公司士气,他在全公司1000多名员工中只解雇了一个人:报童。因为公司上下所有人都从有人送报送信变成了被迫自己到前台取信,公司对于成本节约的信息有有效却不生硬的传递了除去。而且,每周朱敏会从一个部门找一个成本失控的小事件大加斥责,进一步传递压力。很快,全公司需要签字的支票数量缩减为以前的1/3。
这让网讯最终度过了网络业的冬天,并逐渐将“我们网讯吧”(Let's do a WebEx)打造成为不少美国公司内的俗语。

未竟

2005年,朱敏离开网讯,加盟NEA,开始转型为投资者。期间他曾与邓峰合作,但最终投资设立了赛伯乐,NEA和邓峰的北极光投资仅以LP身份参与。这个特殊的三方关系并不容易被理解,但朱敏给出了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NEA有很严格的投资风格,但我要在中国做很多试验,不能什么都去解释。”

难以回避的是,朱进入风投业时的年龄,已经到了硅谷大多数风险投资者退休的岁数,这让他难以与那些年龄相差30多岁的年轻创业者形成良性沟通,甚至他所能找到的最成熟的创业者,也可能比自己小上20岁。

对此,朱敏以富有个人风格的方式回答:“想不出来办法就继续想嘛。”而当记者小心翼翼地涉及他的退休计划,谈话最终以一种奇特的方法展开——

“你会一直工作到多少岁?”

“你们知道历史不知道?三国时赵云和黄忠都是70多岁还上战场,要不被人一枪扎死,要不马一尥蹶子掉地上摔死。这样也挺爽快的。”

“你是这么计划自己的结局的?”

“我就是给你们讲讲历史。”

原文:旁观者的奇妙冒险

======================

从插队青年到硅谷英雄的朱敏

华人世界 2005年05月09日

  从朱敏的长相上可以找出他曾经在农村下放了7年的痕迹,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特别深,随着他的笑声而挤到了一块,带着那么一点沧桑。在跟他聊天的时候,可以从他的眼睛看到他的睿智和坚毅。

  硅谷,一个奇迹缔造之地,一个浮华喧嚣之地。

  上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刚刚兴起,朱敏敏锐地察觉到在网络上进行人与人之间即时的互动交流潜力非常巨大,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创办了美国 WebEx公司。WebEx公司致力于研究基于Web的实时交互多媒体通讯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客户范围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著名的跨国公司,被IT 分析家称为“彻底改变了我们的通讯观念”。

  三月初一个中午的11点,在朱敏杭州的办公室里等他开完会采访,没过多久,外面传来了一阵爽朗的大笑声,在这个安静的办公地方有点突兀。旁边的副总笑着说:老板回来了,这是他特有的笑声。

  一回头,朱敏出现在办公室门口。看到我们,伸出手,简单的两个字:“朱敏”。

  7年的知青生涯

  1967年,青春年少的朱敏在老家宁波读高二,他的理想是考上大学,这对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朱敏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他的人生轨迹由他自己安排的很有条理,但是,文革爆发了,和其他数以百万的年轻人一样,中国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将他从城市送到了边远的乡村“接受教育、扎根农村”。

  “我读书的时候是个英雄,在学校读书好就可以做英雄,到了农村,我也想做英雄,但那里的定义是能挑担、能干农活。”或许每个男人的心理都会有英雄情节。个头1米8的朱敏有的是力气,但刚开始时农村的活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好做,用他的话来说是技术活,对如今这个网迅公司技术领袖来说,可能远比现在从事的工作要难得多。

  “耙地是用犁,前面由一头牛牵着,但后面要有人扶着站在犁上,一般是小孩子站在那里,但我偶尔也要摊上。”事隔30多年,朱敏还能清晰地在纸上画出那张犁的图案,半路出家当农民的他经常是牛一拉,就在田里摔得满身是泥。就是这样他也只能每天拿6个工分,相当于一个月可以领到30元钱,而别的农民都可以拿到10个工分。

  在当时那个保守又排外的乡下农村,他曾住草房、被人歧视。夏天双抢的时候更是凌晨3点就得起来,晚上8点才能回来做饭洗衣……

  这样的日子看来遥遥无期,当一辈子农民?!朱敏怕了,站在田边看着远方蔚蓝的天空,心里想:有一天我就算做个幼师也好啊!

  终于,1976年,朱敏回城了,在宁波一家建筑工地当工人,期间还借了400元钱自己动手盖了间房子,变成了有产阶级。现在已经拥有豪华别墅的他笑称自己刚开始是做房地产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就考入了浙江大学拖拉机机械制造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冰箱厂,成为一名技术人员;随后又考上了浙江大学研究生。1984年,以浙江大学管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公派留学斯坦福大学的机会。

  不懂电脑的高材生

  朱敏是幸运的,留学期间,他一个月有360美元的补助,这在1984年的中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到了学校才发现一个月的住宿费是355美元!不久,太太跟孩子就会一起过来,没有钱怎么办?他的性格中最大的特征就是乐观和坚韧,善于给自己出点子。他决定搬出去住,边打工边学习,他这举动惹得同学非常不解,认为他不好好学习。朱敏回答:我要是可以两全其美,有何不可。

  几经周折,朱敏在外面找了个替人管理公寓的活,房东有16套房子,作为报酬他免费提供一套给朱敏住,房子虽然简陋,但对于从草房子里出来的朱敏来说已经是天堂了。1985年,他的太太和孩子也来到了硅谷。

  斯坦福的学习生活让朱敏大开眼界,他所有的才华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但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电脑课程,而在这里找工作读书懂电脑是必须的,这对已30多岁、背负沉重家庭负担的他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

  “那年夏天我在学校教室走廊看到一则IBM急聘高级电脑工程师的消息,我很感兴趣,那是我梦想中的工作,但我对电脑一窍不通。”朱敏说话的时候声音很大,面部表情特别丰富,在说这些话时谁也看不出这个衣着普通,脸色黝黑的人是美国大名鼎鼎的网迅创始人之一,身价1亿美金。

  看到机会从自己的手中溜走,朱敏于心不甘,每天从那张告示前走过,他都会停下来多看几眼,3个月过去了,他发现告示还是原封不动,为什么自己不试试呢,可以边学边做啊!

  朱敏就去找负责这个项目的教授,哪知道,门一打开,教授看到他眉开眼笑:“就等你一个人了,这个项目由你来负责。”原来朱敏在留学生里也是小有名气的,这可能就是他认为的英雄,他到斯坦福的第一年就把所有的博士课程全部学完了,平均成绩在A以上,一半是A+,教授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个高材生不懂电脑。就这样,他开始了IBM电脑的课题研究,为了不耽误项目,他开始恶补电脑基础。

  “我不敢问别人,怕露馅,好在我儿子是读电脑专业的,晚上我就回家问他。”说到儿子,朱敏充满了自豪,他儿子在老家宁波被称为神童,14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少儿班,随后进入斯坦福大学,20岁从斯坦福大学硕士毕业。就这样他在儿子的帮助下,终于把IBM的研究课题解决了。

  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应该说朱敏的运气也特别好,因为斯坦福,因为功课好,他得到了IBM的研究课题,因为IBM,别的公司都把他视为专家,如此的良性循环使他进入了许多陌生的领域。这一切为他日后在IT领域的创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虽说很多成功的IT精英都是中途辍学去创业而获成功,但事实证明,那时的朱敏留在学校苦练内功、开拓资源,为他日后在IT领域大展拳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完了博士课程为什么没有去拿博士学位?”我问他。

  “我不喜欢繁琐的流程,另外时间不等人。”豪气的朱敏回答,的确,商场如战场,成功的企业家一旦意识到时机已到,就会即刻付诸行动,时不我待 !

  创业是“最高贵的事情”

  1991年,朱敏和朋友创立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Future Labs,开始进行网络技术研发。当时做出这一决定的另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美国,创业被认为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最高贵的事情”,朱敏要做硅谷的英雄。

  第一次创业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公司Quarterdeck以1200万美元买走了他们的Future Labs。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他分到了硅谷300万美元,成功挖到第一桶金!

  从农村的每个月30元到现在跻身于百万富翁行列。朱敏觉的自己应该有更大的潜力做到更好,1996年,他认识了印度人苏布拉·埃亚 (Subrah Iyar)。苏布拉·埃亚对朱敏提出的从客户端为出发点而设计出具互动功能的视迅软件感到十分好奇,认为想出这个创意的人一定是一位“奇人”,他们一见如故,经过多次沟通,决定合作,于是就将原来Future Labs的技术重新买回,做为新公司WebEx的基础,朱敏出任WebEx的掌门人。

  在工作上,朱敏素有“拼命三郎“之称。到了美国那么多年,朱敏从来就没有休过假,偶尔有美国朋友叫他去打高尔夫球,他直率地说:我从来没有打过。面对他们的疑问,朱敏是这么解释的:我在国内整整休过长达7年的假(农村下乡7年),一辈子的假都休完了,现在该是我发力的时候了!自此,秉持着“将复杂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变为简单的网络互动”的理念,一颗网络通讯业的新星横空出世,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也将由复杂到简单发生巨大的变化。以至于WebEx 的技术被IT分析家称为"彻底改变了我们的通讯观念"的技术。

  2000年,WebEx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超过10亿美元,朱敏拥有其10%的股权。目前,WebEx的职员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为现在的1500多员工,有800个在中国。

  2002年列入世界软件100强,并与上海浦东软件园区成立策略联盟,有志成为上海第一大软件外包企业;同时,也与多所高等学府进行合作,结成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

  2003年初Forbes在公布的全球发展最快的25家高科技公司中把WebEx列为其一。

  2004年度,WebEx公司通过中国、印度、美国等多国科技精英多年来的艰苦研发出技术一流的网络通讯平台产品,在以67%的占有率在市场上遥遥领先,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成为行业带头人,自此实现了WebEx奠定了其在全球Web-conference 市场无可争辩无可匹敌的霸主地位,截止2004 年以67%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并正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继续大大领先竞争对手。而朱敏,这位WebEx的当家人,其个人发展也达到空前成功——

  美国华源科技协会主席;

  美国加州大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委员会”委员(由20名美国教育界及工业界杰出人士组成,包括三名诺贝尔奖得主,高通公司CEO,苹果公司CTO,太阳公司CTO等);

  美国加州政府科技顾问及硅谷首府圣何塞(San Jose)市政府科技顾问。

  一道道光环,无不显示着这位高新科技领域带头人的风采。

  为祖国做点事

  随着中美两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朱敏不得不成为“空中飞人”,频繁穿行于中国、美国之间。朱敏将全新的网络人际交流理念传播到中国,创办了网迅(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并在杭州、合肥、苏州、上海等地成立了分公司。虽然目前来讲,中国还没有成为网迅公司的主要市场之一,但是对网迅的许多美国客户以及其它入驻中国的跨国公司来讲,网迅的网络产品依然是他们日常商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面对飞速发展的虚拟网上世界,朱敏认为:在未来,网络一定是多媒体交流的天下。朱敏的理想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搭建起一个人际互动交流的大网,把全世界的人们联系起来,扫除一切交流的障碍。目前这个大网正在筹建中,让我们期待他的这一理想早日实现。届时, WebEx将成为一个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即时的远程人际互动交流的服务网,把精彩的世界拉近到每一个人的身边。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朱敏到现在拿的都是中国护照,不为别的,就是想为祖国争口气。

  “15年前,我跟同事去新加坡谈公事,在机场因为我是中国人而被扣在那里一个小时,而同行的手下美国同事迅速就过了关,我特别感到耻辱!”一直神采飞扬的朱敏脸色黯淡了下来,没有什么比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被歧视更难过的了。回去后,同事劝他换美国护照,朱敏一口拒绝,他深爱着这片抚养他长大的土地。

  全球化的市场蕴含无数商机,去年,朱敏来到新加坡出席“科技风险论坛”,与以新加坡为基地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建立了联系,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同样是中国护照,反应却是大不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不仅仅是自己的成功,更是背后的国家强大了。

  生命不息,拼搏不止。面对经济起飞的中国,面对中国蕴藏的巨大机会,朱敏创业的脚步丝毫不敢停留。他在过去一年中,考察了很多高科技企业,投资了多家在领域中的领头羊企业。他的理想是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与他交流过的企业家,无不被他充满活力的创业激情所感染。

==================

朱敏:梦想创造一个“中国硅谷”

中国宁波网 

■通讯员 张肇琢 记者 胡晓新

名片:

美国WebEx公司总裁兼技术主管(CTO)
圣荷西市科技顾问
加州大学科技顾问

小传:

1948 年出生于宁波,1966年在宁波中学读高二,3年后到宁波郊区插队,1977年考入浙江大学,1984年由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公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在IBM科研中心、PriceWaterhouse国际技术中心等公司任技术与管理工作。1991年创办FutureLabs公司,1996 年创立WebEx公司,2000年该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被投资者誉为“股市明日雅虎”,2003年这家全球最大的网络视讯会议公司被《Forbes》杂志评为全美成长最快的25家企业之一。

没想到,朱敏在美国的名气居然比在家乡宁波还要大。当宁波赴美国的采访组开始物色在美国创业成功的宁波籍人选时,许多留学人员不约而同地向我们推荐了朱敏。

3月11日下午2时,我们来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WebEx公司。WebEx营运副总裁、朱敏的夫人徐郁清女士把我们引到朱敏的办公室。一位皮肤略显黝黑、面部轮廓分明、目光深邃的中年男子迎了出来———这就是被称为“硅谷精英”的朱敏。

【艰辛学业路】

“我是67届高中毕业生,我夫人徐郁清是68届的。”朱敏说:“我们在农村呆了整整8年。说句伤心的话,那个时候,所有能吃的苦我都吃过。‘文革’对我们这些老三届,影响真是太大了。”

1977年,朱敏考入浙江大学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波冰箱厂,随后不久他又考入浙江大学工业管理系读研究生。朱敏人生的真正转折,应该从1984年算起,这一年,他以浙江大学管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派留学斯坦福大学的机会。斯坦福的学习生活让朱敏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但去国万里,当时已不年轻的朱敏必须同时承担沉重的学业和家庭负担,生活充满了艰辛。

“实际上我在斯坦福的第一年就把所有的课全部学完了,为的是第二年能早点出来谋生。”朱敏说道,“正好我的导师跟我年纪差不多,所以对我要求也不是很苛刻。那时候国家一个月给我们360美元的补助,而斯坦福的房租(一个宿舍两个人均摊的话)一个月也要350美元,所以,国家给的这360美元只够勉强维持生存。我在外面找了一个管理公寓的活,房东有16套公寓,作为报偿他提供给我一套免费的公寓居住,而我则负责给他管理另外的15套。1985年,我的夫人和孩子也来到了硅谷。”

目前已经拥有豪华别墅的朱敏,回忆起这段生活仍然显得饶有兴致。

他在大学里学的是机械设计,过去连电脑都没摸过。但是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看到一则IBM公司急聘高级工程师的消息,迫于经济压力,冒险应试居然成功,由此开始了对IBM电脑课题的研究。“当时,我对计算机还很陌生,面对的难题和压力可想而知,经常有不明白的地方,又不敢问人。幸好儿子在大学里读电脑专业,有了这个老师,边干边学,终于完成了这个课题。”朱敏说:“但因为我出身于斯坦福,所以IBM以为我懂计算机就接纳了我;而后来,因为我来自IBM,所以人们又相信我一定懂计算机,这样就使得我有机会进入到这个本来陌生的行业。”这一切为他日后在IT领域的创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我之所以能这么快地转变,跟我的经历可能有着直接的关系。‘文革’时我在农村下乡期间,曾经搞过一年的生产企业,所以有那么一点管理经验,这对我后来的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朱敏说,他在一些大公司干了几年,真是累,躺在地上都起不来,还得了几样病:皮肤长疮,视力近视,腰肌劳损。但我认为创业比读书更重要。自己来美国时已36岁了,时不我待,要抓紧时间为社会多做些贡献,因此于1991年创办了第一家公司。

到美国20年了,朱敏竟然忙得没有休息过一天。“因为在农村插队8年,把该休的假都休了。”朱敏解嘲地说。

【要挑战比尔·盖茨】

“我很喜欢挑战,搞软件业的,就要挑战这个行业的最强者比尔·盖茨”。朱敏说,去年比尔·盖茨曾找过他,谈了有关网络会议系统的投入问题。“他对我基本上还是尊重的。他讲两家合作,不是3000万美金,而是3亿美金”。

朱敏说,人生最大的乐趣是体验做事的过程。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二十几岁就成为亿万富翁,这并不圆满,因为杨太早就爬到山顶了。这个过程每分钟都要享受,而且是要向上走。“人生实际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朱敏说,“一个25岁的人,如果一下子非常成功,再往下走就会很难,因为他的能量就那么多。人生是要慢慢 ‘enjoy’整个过程,这过程不能‘enjoy’得太快,否则后面就再没有什么东西可言。”

与许多互联网公司的策略不同,朱敏一直坚持互联网公司应该要盈利这一指导性原则,“互联网公司要是总没有收入,投资人最终是会失去耐心的,”朱敏说:“现在有些网站已经难以坚持下去了。而我们WebEx公司的服务是收费的,所以,我们是一家有技术含量、实实在在的互联网企业,我们的投资人对我们都非常有信心。”

有一次在台上演讲,朱敏的英语讲得不好,但是条理清晰,不卑不亢,深受听众好评。会后,一家规模很大的日本公司负责人邀请他参加午餐会,说他的成功也是亚洲人的骄傲,并谋求美国、日本、中国公司的联手发展。

朱敏的衣着打扮普通得没有一处能够显露他的真实身价———在纽约的科技板webEx目前的市值是13亿美元,朱敏拥有其10%的股权。公司去年销售 1.89亿美元,净利5980万美元。“为什么不可以创造我们的Sony、Fujitsu和英特尔?我们就是要做全球第一!”朱敏豪气冲天地说。

【乐意为故乡发展出力】

“北美宁波经贸科技发展促进总会已经注册成立了,我作为发起人和骨干之一,8月份准备组团参加宁波的‘宁波帮’大会。这次到宁波来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尽量广泛地联络在北美的宁波籍企业家到宁波参观考察,二是争取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带一二个项目过来。”

6月8日,记者再次通过电话采访远在硅谷的朱敏时获悉:他们将于7月搬到新楼去上班,公司办公新房位于圣他克拉市中心的有硅谷标志建筑之称的12层大厦。在101高速公路GreatAmerican路段,一眼就能看到WebEx标识的大楼,已改名为WEBEXTOWER,现正在装修。他今年3月曾为浦东一家留学生企业引进资金2000万美元。当然他更愿意帮助家乡相关企业引进资金。他说,自从2000年来过宁波后,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但希望有一个切入点,希望建立以上海为中心,运作范围幅射到杭州、苏州、宁波等地的研发基地或项目,将有些项目的研制、开发放到宁波来,尤其是宁波杭州湾大桥建好后,宁波的条件将会更好。

“宁波非常好,宁波的波导手机、模具等做得不错,但高科技企业、IT行业少一些,我很愿意为此贡献一点力量。”朱敏还表示:“宁波的科技园区是我当年插队的地方,我要从那儿来还回那儿去!”

朱敏说,他曾与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的领导接触,讨论将学院办到宁波的问题。朱敏还向我们竭力推荐陆弘亮、庄思浩等在美国事业有成的宁波人为采访对象。他解释说,想以此为契机,带动这些“宁波帮”的杰出人物为家乡做事。人多力量大!

即使过了“知天命”之年,朱敏仍然在寻梦和圆梦,他的另外一个梦想就是要在上海或家乡宁波附近,创造一个中国的“硅谷”。

(完)

留言(22条)

你好:
我是看到你的网站(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7/05/zhu_min.html)后,才联系你的。请问怎么可以找到朱敏,和他的赛伯乐投资咨询公司?电话是多少呢?

很偶然的机会来到你这里,看了你很多篇文章.
关于人物有印象最深的两篇,一篇是关于咸郎平的,一篇就是这里关于朱敏的.
很多时候在想,人怎么就会有这么大的不同,要怎样的努力才能得到收获.觉得自己真的太渺小了,面对一点挫折就轻易的退缩掉.
又比如你,怎么能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经历来研究这么多的东西,从历史到政治,从社会到生活,很不简单啊.

一直很钦佩这位传奇人物--朱敏老师.觉得他的人生太不寻常了,为什么在二十九岁的时候还有那么大的冲劲去学习去寻梦?有时候自己看了些激励人的文章或视频书籍,热血上来几天多的时候有个把月后就失去了那种激情.为什么朱老师会那样的执着去为他的目标所付出,为什么会持之以恒的去学习去工作?一直得不到真正的答案.真希望能有朱老师那样的拼劲,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再做一个弱者.

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血性中国人,为什么在二十九岁的时候还有那么大的冲劲去学习去寻梦?我认为关键是意志和对生活的悟性

这才是精彩的人生!赞

呵呵 偶尔看到你的文章 朱敏 也就是我现在的老板 很不错的一个人 既然到了这里 就给大家一点方便 透露下联系方式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76号数源软件园11号楼3层 赛伯乐投资

不错!传奇人物啊!

读后,感到震撼.

洞见+激情!
了不起!

如果找不到朱敏,我们的公司真的完蛋了
中国要是多有像朱敏一样的天使就好了


公司电话01089505687转8003
但愿朱敏能看到这个消息


谢谢阮一峰,前段时间收藏了你的网页,这次又来看看了

先接住,再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佩服!

牛,我要学习他

他永远在不懈地积累,关键时刻又敢于制造变局。佩服之至!

又读了一个伟人的发展历史。谢谢阮老师的分享!

赤裸裸的牛人,只能佩服他的天赋

回顾本科的毕业典礼,看到朱敏学长的发言,把地址贴上来,为这一页加点影像类内容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NTI0MDQw.html
67:39开始

我见过他本人,也跟他单独聊过.个人认为他是成功了,但是在人品以及做事情方面还是很多问题. 有点无赖.说话不算. 只是人们希望从他现在成功的角度来夸大他个人的形象而已,你们要是想找他,得先思量下是否玩得过他.不然吃亏的永远是你自己.

比您晚了几乎九年,我才知道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

感谢 有这样的先行者为后来者留下 醒人之语

可以。值得学习与尊敬

我是通过第五届实时互联网大会上李超的演讲才知道朱敏的,果然是音视频的鼻祖,很传奇的一个人物!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