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乐观主义者吗?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8年9月22日

星期,我写了《Are we falling or flying?》jt网友在留言中引用了鲁迅小说集《呐喊》的自序: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想,他的用意是勉励我。谢谢他。

这段广为引用的话本身当然很正确,我也早就读过。不过这一次,它勾起了我心中一个以前就想过的问题:鲁迅是乐观主义者吗?他真的相信有"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吗?

在我印象中,鲁迅似乎从没有说过一句对中国前途表示乐观的话,哪怕是鼓励年轻人去战斗,也寥寥无几。就算《<呐喊>自序》中的这几句,如果你仔细看,其实也不是鲁迅说的,而是钱玄同说的。在鲁迅的作品中,只有悲观、黑暗和孤独,才是随处可见的。

在引用具体的文章前,我必须声明,这个话题纯粹只是对鲁迅本人的探讨,而不涉及任何对现实的影射。

1918年5月,周树人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那时起,鲁迅似乎就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了。1920年,鲁迅在回忆10年前出版《域外小说集》的往事时,这样写道:

我们在日本留学时候,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绍外国新文学这一件事。但做这事业,一要学问,二要同志,三要工夫,四要资本,五要读者。第五样逆料不得,上四样在我们却几乎全无:于是又自然而然的只能小本经营,姑且尝试,这结果便是译印《域外小说集》。

......至于上海,至今还没有详细知道。听说也不过卖出了二十册上下,以后再没有人买了。于是第三册只好停板,已成的书,便都堆在上海寄售处堆货的屋子里。过了四五年,这寄售处不幸被了火,我们的书和纸板,都连同化成灰烬;我们这过去的梦幻似的无用的劳力,在中国也就完全消灭了。

大约在那时,鲁迅就已经看清楚了,幻想用文艺"改造中国",不过只是"梦幻似的无用的劳力",在中国终究会"完全消灭了"。

1923年,鲁迅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可能由于对五四运动的成果感到振奋,鲁迅使用了"呐喊"这个积极的词作为小说集的题目。他是这样解释的: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可见,即便是那时,鲁迅也不相信光明即将来临。

1926年,鲁迅出版第二本小说集,题目已经变成了《彷徨》。小说《在酒楼上》是这样结尾的: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无法逃脱,这才是鲁迅真正的看法。

1927年后,革命陷入低潮,鲁迅更悲观了。同年,他在编辑完《唐宋传奇集》后,加了一句题记,颇能反映当时的心境。

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

满天的黑暗,明亮的月亮遥不可及,只能听任被蚊子咬,还有比这更强烈的无奈感和无力感吗?

进入三十年代后,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屠杀革命青年,局势愈发黑暗。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这样写道:

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这与其说是对未来的信心,还不如说是自我安慰。面对残酷的现实,能做的也只有"忘却"和"不说"了。那时的鲁迅如果说还有什么希望的话,不如说他已经绝望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鲁迅从来没有对中国的前途感到乐观过,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虽然感到悲观,但是他不消极,是一个积极的行动主义者。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录》中所说:

我要同等地既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赞美人类的人,也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谴责人类的人,还要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自寻其乐的人;我只能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着的人。

在绝望中追求,这就是鲁迅。

(完)

留言(36条)

没有怎么读过鲁迅 事实上

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同

看的太深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悲观的
看过王晓明的鲁迅传,基本也是这个观点

你看世界总是这么简单 不是你认为的好人就是坏人
一个人怎么会是一个纯粹的乐观主义者

说得对,绝望黑暗孤独,是鲁迅背后那深厚的影子
即使悲观也想着打破现状
即使无力也要前行
勇士,这才是真的勇士

鲁迅曾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想这是他用来自勉的话,他对未来是不抱希望的,但他也不想因此避世、不思作为。绝望来源于他的追求,但他又知道这种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最难得的是他知道自己是悲观的且不想把这种情绪也传染给他人,他或许还希望其他人要是不像他那样悲观,或许还有希望。

鲁迅在我看来是思考者,对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如果是纯粹的悲观主义者,他为什么还要“呐喊”,能喊给谁听呢? 如果他不存有希望,那么他的笔下铁屋子里的各人的反应为什么会不同。如果鲁迅不抱有希望,他就应该认命,他为什么还要那么义愤填膺,那么斗志昂扬

那么激情澎湃的人怎可能没有乐观的精神

一峰兄,事局已经如此,何必遮遮掩掩?
大大方方承认是映射现实又如何呢?
在这样的境况中,还看不清大趋势的人,没有讨论问题的资格,他们的非议也不必理会。
中国的前途是否乐观,我是不知道的,但中国不可能自外于世界潮流,却是毋庸置疑的。
我希望大家警惕:乡原,德之贼也。
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还存在的话,必须抛弃自身的虚伪和懦弱,勇于坚持真理,不惧流俗。不能把鲁迅的思想当作发泄对现状不满的小世界,而应该以此为锋利的武器。
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已经幸运的多了,我们得到了网络的庇护,我们基本上不必忍饥受冻。还有理由独自惆怅吗?

你好阮兄,我看到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可否点评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f1b090100b7y7.html
谢谢~~

去年在上海时,有2次想去看看鲁迅故居,最后都没有看到。当时,很是遗憾,后来想想:自己也是无趣,就算到了那里,也找不到鲁迅了,不如回去看书。

说起鲁迅,想到那场未竞的启蒙和“五四青年”,想到不久前去世的五四之子——王元化先生...

“他的视野早已超越了一朝时政,也不相信制度可以改变一切。在他看来,即使是民主制度,假如制度背后缺乏人文精神和公共伦理,民主制度也会变质。”

----《我是十九世纪之子》 许纪霖(《读书》2008.8)

再看当下的牛奶事件,想到之前由藏独和王千源、地震和范跑跑引发的争论,鲁迅先生如在世,一定也会痛苦而绝望吧。

什么是民主?
什么是言论自由?
这个国家将走向何方?

未竞的启蒙,痛苦而彷徨...

悲观主义者并不等同他们对未来没有希望。同样的,一个乐观主义者也可能尽情于享乐,对希望没有行动。

哀莫大于心死,一个真正彻底绝望的人是沉默的。

那你对于中国现状的悲哀,愤慨和无奈,等同于对中国的未来失去希望了吗?还是觉得希望虽然渺茫,仍然要尽全力去争取呢?

鲁迅的乐观精神,一部分是来源于他的童年,那个百草园,堂屋,看社戏的地方。和那么你的乐观精神又来源于哪里呢?

看来要读读鲁迅的书了。
多读书终究是好的。

引用gggyyyddd的发言:

你好阮兄,我看到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可否点评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f1b090100b7y7.html
谢谢~~

用鲁迅自己的话说:战士终究是战士,而苍蝇终究是苍蝇....
鲁迅在《死后》里面隐喻过这一幕

让我佩服的是有些人压根没看过鲁迅的文章,居然就能长篇大论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鲁迅”

方舟子说“骂鲁必是真小人”
这句话只道出一个方面,那就是被鲁迅刺痛的那部分人
,本来人家欺世盗名混得不错,二丑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为能瞒了全天下的人,不料自己那点伎俩在70多年前就被鲁迅全写在书上了

还有一部分人完全是因为语文教育的原因,上学的时候被逼着背诵几篇鲁迅的课文,深恶痛绝,再也不想读鲁迅的书了,长大后变成了愤青,以一种反传统的姿态跳出来乱喷
当然这也表明语文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伟光正们何尝真的推崇过鲁迅?只是鲁迅这杆旗太大,他们毁不了,只好厚颜无耻地拉将过来标榜自己...
反正鲁迅已经死了,又不能跳出来反对

引用gggyyyddd的发言:
你好阮兄,我看到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可否点评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f1b090100b7y7.html谢谢~~

------------
我到很想看看这个将鲁迅形容的如此虚伪卑劣的人有多真实高尚?
如今很多反鲁迅之人并未读过鲁迅,他们要的只不过是借踩倒鲁迅发泄心中恨怨,能够自由发泄心中恨怨不得不说民主自由有所进步,只是不知恨怨的本质不懂自主思考不辩真伪,中国人的愚昧仍然深重。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呵呵

我记得鲁迅说过,不希望青年看《野草》。他大概是想把那样的感受留给自己,给世界一个希望。

我赞同作者的一句话,至少鲁迅一直在战斗。

他的作品,我很喜欢。尤其是《野草》和《朝花夕拾》,单看前者,可能会绝望,看看后者,就会发现苦难之中同样也孕育伟大和幸福。

不知诸君看过赵鼎新的《民主的生命力、局限与中国的出路》一文否?
我认为这篇文章对民主的评价十分客观。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想起了朱光潜曾说过的“以出世之精神,行入世之事业”
为什么要“出世”?因为我们的理想不在人间,不可实现;反过来说,正因为它美好的不可实现,才有资格作为我们的理想,以与那些营营者相区别。而“入世”则是因为身在人间,别无选择,除了努力于自己的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又能做什么呢?
至于说鲁迅是悲观主义者我赞同,但我理解的悲观主义者不是唉声叹气、无所作为,不是消沉隐匿或者无能,而是永远质疑自己,时刻审视自已的行动和目的;他们看清了这个世界的荒谬,并且看清了这荒谬将取消自己努力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却并不会取消自己的努力,因为他们是“傻子”,是执着于人世的出世者,也实在是“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着的人”。
我常常想,所谓“平凡中的伟大”实在就是这样时刻:当每一个在生活里迷失、沉默、挣扎而尘土满面的人,于喘息的片刻,想起自己曾经的理想,并且泪流满面

是的,据说哈佛做过测试显示:the sadder, the wiser

只有用爱德蒙伯克的话勉励自己:请不要绝望,如果真的绝望了,也请在绝望中工作。

I really admire your life attitude. I show my respect to you. Your blog is one of my favorites.

读完之后,觉得写得不错。

鲁迅的悲观主义
是那个时代造就的

就像我们现在的无奈,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

看来这儿都是文人,很羡慕哦

引用浮生的发言:

------------我到很想看看这个将鲁迅形容的如此虚伪卑劣的人有多真实高尚?如今很多反鲁迅之人并未读过鲁迅,他们要的只不过是借踩倒鲁迅发泄心中恨怨,能够自由发泄心中恨怨不得不说民主自由有所进步,只是不知恨怨的本质不懂自主思考不辩真伪,中国人的愚昧仍然深重。


为什么发泄心中的怨恨要靠踩到鲁迅呢?我偶尔看到的这篇写鲁迅的文章,是从鲁迅人生的历程角度看。其中有两种可能,一个是那些事件发生过,另一个是没那事。如果是真事,确实文不如其人是个事实。如果是捏造的,我们看完了也不知道是谁在捏造。而今,有谁肯花这么大个心思去捏造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个文人的生平呢?我们有多少人去研究过鲁迅的历史?不单是看他写的文章吧。如果狂人日记是抄袭的,这应该很容易考证。还有那个被日本人枪杀的女校长……

我认为铁屋子的比喻是鲁迅全部思想的核心。鲁迅还问过“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有类似的内涵。

不知阮兄有没有看过夏济安写的<鲁迅作品里的黑暗面>,没有的话可以看看。

心底慈悲,绝地反击。
像《野草》中的雪。

悲观,但不沉沦,这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鲁迅是乐观的,鲁迅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是在血战中前行"的话,这就已经很乐观了,因为很多人以为人类的历史,是无休止的无望的循环。能肯定前行,可谓是一种终极乐观,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依托的文化,是否能继续生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大约深味悲观者方有清醒的抉择和彻底的执着 其他的 不免浅薄

很喜欢鲁迅的《伤逝》 总觉得这种文章才是他的心里话 其他的 发泄而已

当初我说鲁迅害怕了,老师却批评我,让我耿耿于怀,一直认为我没有错。鲁迅是真的勇士,彷徨哭泣但不停止追求前进,现在很想对当代的老师呵呵呵。

@watersword:

说得好

引用小扁豆的发言:

鲁迅在我看来是思考者,对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如果是纯粹的悲观主义者,他为什么还要“呐喊”,能喊给谁听呢? 如果他不存有希望,那么他的笔下铁屋子里的各人的反应为什么会不同。如果鲁迅不抱有希望,他就应该认命,他为什么还要那么义愤填膺,那么斗志昂扬

我赞成你的观点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