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改造社会

作者: 阮一峰

日期:2008年11月22日

前一段时间,我把《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又找出来,重读了最后一章。

最后一章中,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问了一个问题:

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更安全,还是更危险?

仔细思考一下,你会发现,这个问题远比听上去复杂。如果问题改一下,变成“互联网是否有用”,那么回答毫无疑问是肯定的。但是“它是否让世界变得更安全”,却不是那么确定。

互联网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速度,使得策划和动员的成本变得极小化。边陲小镇的爆炸案,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传遍全球,引发全国对恐怖活动的担忧。只要一二个人在网上组织,就可以发动成百上千人的群体性事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更有甚者,911事件本身就是借助互联网策划的。

难怪弗里德曼说:

过去,如果你想做一番事业,就一定必须掌握国家机器,否则你无法动员大量资源。但是现在,个人借助互联网,就可以将自己的影响力发挥到以前难以想像的程度。今天,没有国家机器的小人物照样可以干大事,可以对世界秩序造成严重的威胁。

从本质上看,互联网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破坏社会。一切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

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如果要确保互联网对社会有益,关键在于使用者有着怎样的想象力。

如果人们有着正面的想象力,他们就会用互联网做建设性的事情。他们会制造有价值的产品,推动文明,消除疏远,提倡宽容、开放和希望。

如果人们有着负面的想象力,他们就会用互联网做破坏性的事情。他们会富有攻击性,提倡封闭、排外和自给自足,要求增加限制,散布怀疑、不满和怨恨。

那么,怎样才能让人们有正面的想象力?

弗里德曼说关键在于,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感受到希望,而不是感受到恐惧。换句话说,有两种统治方法,一种是给人们希望,另一种是让人们恐惧,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都会愿意服从现行秩序。但是,在前一种情况下,人们会产生正面的想象力,愿意合作和建设;在后一种情况下,人们会产生负面的想象力,心中更多的是诅咒和破坏的愿望。

那么,如何在人们心中,用希望代替恐惧呢?

做到这一点非常简单,就是给年轻人一个社会环境,只要凭自己的努力,想法能够变成现实,他心中就会有希望。比方说,即使你的老爸来自肯尼亚,即使你从小家里就没有钱,即使你属于社会底层的黑人,你依然可以被选为美国总统。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就会有正面的想象力。

反之,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言论自由,人们的想法只能憋在心里,而不能见诸报端,国家机器被政党和利益集团垄断,即使青年人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也无法改进,他只能作为旧世界顺从的奴隶,而不能作为新世界的创造者存在。猜猜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基本上,法国大革命就是因为这种事情而发生的。

当你拥有成长的机会时,你会把精力放在对梦想的追求中。当你无路可走时,你会把精力放在愤怒上。

按照社会契约论,政府的权力来自全社会的契约。当大多数人感到不满的时候,政府就必须发生改变,否则人民将收回契约。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能够一直通达权力的最上层。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感觉到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会花时间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不是考虑下一个该指责的对象是谁。

必须让年轻人感到希望,而不是感到愤怒。否则他们将释放他们的愤怒,用于破坏社会,而不是将潜力用于建设社会。如果你看到在巴勒斯坦,十几岁的孩子充当人体炸弹,不惜用自杀来抗议,你就知道这种愤怒的破坏力有多大。

互联网是一种改造社会的工具,它可以放大和加速一切社会运动,不管是正面或是负面的。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似乎永远是好的。如果一个社会给人希望,互联网会让它变得越来越好;如果一个社会让人绝望,互联网会放大对抗和对立,激化矛盾,加速它的灭亡。

最后生成于 2018-7-9 07: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