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边际?
作者: 阮一峰
日期:2010年10月22日
这几天睡觉前,我都在读《顾准的最后25年》。
这本书的优点是对历史的记录比较准确和客观,缺点是不涉及深层次的问题,分析得比较浅,但是还算值得一读。
书中写了一件事,很有意义,值得分享。
话说1959年,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业的五条紧急指示》。其中的第二条指示是这样的:
”二、……做好麦收的一切准备,保证丰产丰收,颗粒还家。”
于是,各地根据指示的精神,发起了“颗粒还家”运动。也就是说,要求把掉落在地里的麦穗都捡回家。因为中央的要求是“颗粒还家”,所以理论上,必须把每一颗麦粒都捡回家。
此时,顾准正在河南商城县的干校劳动改造。他听到“颗粒还家”这个口号以后,私下对同伴说,中央的这个指示是错的,因为它在经济上不合算。
“如果一个农家老妇上地里捡麦穗,每天能捡回十斤八斤麦子当然很好,但是后来如果每天只能捡回一斤麦子,而她每天的消耗也要一斤麦子时,就到了边界(,就不应该再去捡了)。”
顾准的意思是说,地里的麦穗总是越捡越少,每一天的成果都是递减的。那么总有一天,捡到的麦穗还不够弥补付出的劳动力,这时就不应该再捡了,剩下的“颗粒”不必再“还家”了,否则在经济上就是蠢事了。
我看到这段话,马上意识到,顾准讲到的就是经济学的“边际”概念。他的这个例子如此通俗,是我见过的最简单易懂的对“边际”的解释。
边际(margin)是经济学的基础概念,相当抽象。一般的教科书上总是解释,所谓“边际”就是下一个单位的量,在数学上就是某一个点对应的导数。这样的描述,初学者不容易理解,现在有了顾准这个例子,一切就简单多了。
什么是边际?它就是你在下一天捡到的麦穗数量。
“边际产量递减”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你每天捡到的麦穗必定越来越少。推论就是,边际产量等于边际投入时,利润最大,即当你捡到的麦穗等于你付出的成本的那一天,整个“颗粒还家”行动的净效益达到最大。
顾准能够如此熟练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真是很有水平。可惜中央的政策岂能随便被质疑,一个小人物自以为是地评点权威,不是自寻死路吗?像他这种独立思考、又忍不住要说出来的人,难怪一生会如此坎坷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