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出版发行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7年9月30日

原文转贴,不加评论。

======================

《〈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出版发行

2007年09月30日

新华社

在《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一周年之际,近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一书。该书收录了《江泽民文选》中引用的近千条成语典故,并作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说明。该书展示了江泽民同志运用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高超艺术,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准确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积极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为该书作序。

bg2007093001.jpg

========================

《<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序

许嘉璐

bg2007093002.jpg

《江泽民文选》(以下简称《文选》)汇集了江泽民同志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重要论著。这些论著展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的历史进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理论遵循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美好愿望,所以一经确立并提出,不但极大地武装了全党全国人民,推动了中国的建设发展,而且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前几年在我出访欧洲、非洲,或接待来访的各国议会代表团时,对方所提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理解 "三个代表",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提出这一理论。一位西方国家的总理在听了我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看来我们也应该做"三个代表"。现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正在全力贯彻落实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思想。在中国人民利用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对国际时时变幻的风云,破解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过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越发显示出了它作为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的强大威力。

在我学习《文选》时,或许是由于"职业本能"吧,对其中的语言比较留心。我深切感到江泽民同志有着高超的语言艺术,有着自己的语言风格,为我国各级党政干部树立了运用语言的楷模。例如,无论是书面语性质的还是口语性较强的文章,成语用得多而且灵活、准确就是其特色之一。让我随手举个例子吧。在《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这篇约5000字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就用了近30个成语,而排在这篇讲话之后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4000字的讲话中,成语竟用了30多个。完全中国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正与全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容相得益彰。我曾经想过,如果有人对《文选》中的语言及其应用艺术进行研究,将是很有意义的。两个月前,我收到了张秀强同志撰写的《〈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一书的清样,不禁心中一喜:想到此点的不止我,而且有人已经做出了成绩。

对江泽民同志运用成语的艺术,我只有阅读时的笼统印象,现在翻阅张秀强同志的书稿,才知道《文选》中用的成语竟超过1000个!

成语,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文化传承中从语言中逐步提炼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精神的凝聚与沉淀。成语,在其短短的几个字(即词,以四字为主)中常常浓缩着一段史实或传说、神话(或笼统称之为典故),传神而引人联想,同时还含蓄地表达着人们褒贬的感情。因而使用成语,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一些"不可言传"的言外之意,但同时也就要求使用者具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读之者也就当然需要一定的古代文化基础才能理解文中成语的丰富含义。就使用成语而言,江泽民同志文化底蕴之厚是人们所熟知的,广博的知识来自读书不辍,成语、典故随口而出,并未费斟酌,所以用得丰富、贴切、自然,文章、讲话因此而增加了说服力、感染力;就读者而言,就需要有人帮助人们了解《文选》中成语典故的出处、原意和在此处的含义。张秀强同志之编撰此书,用意即在于此。

成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成语不产生于一时,那么也应该允许、鼓励现代的人们创造出新的成语,经过约定俗成(社会认可),进入成语的宝库。例如,"与时俱进"就是江泽民同志首先使用的。就我的见闻,只有清代龚自珍说过"与日俱进","与时俱进"是根据我们时代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和中国共产党奋斗不止的品格而创造的。它不是对"与日俱进"的套改,却更能表达我们的时代精神。因为它切合实际,所以一出现就为人们所接受。当然,要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成语,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张秀强同志并非语言学工作者,他学的是世界经济,因为对修辞,尤其是对成语的运用有着特殊的爱好,所以在出版了几本有关成语的工具书后,又集中精力编撰了这本《〈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该书搜集之全是自不待言的,释义、出处和例证严谨周详,皆有所据,这是应该称赞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拘泥于成语的传统定义,把一些具有生命力的惯用语、新成语也收进来了。对此,读者们可能各有仁智之见,这不要紧,只要这本书有助于广大读者通过对《文选》中成语的准确理解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作者和读者的目的就达到了。再说,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革开放"等等都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的创造,已经为全国人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作为固定结构经常使用,何以就不能称其为成语呢?当然,成语不能随心所欲地乱造,能不能成为成语,最终要靠社会实践、靠人民群众的"验收",即能不能进入全民语言。

《〈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即将出版,作者要我为之序,于是我愉快地写下了我翻阅书稿后的感受。是为序。

2007年8月13日

【作者简介】

许嘉璐,1937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民进成员,1959年参加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大学文化,教授。 1954年至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9年至1987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1987年至1994年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学会副会长。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第七届政协副主席。1992年12月当选为民进第九届中央副主席、兼议政调研部部长。1994年4月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1997年11月当选为民进第十届中央主席。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9年7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2002年12月当选为民进第十一届中央主席。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1995年3月辞),民进第七、八届中央常委。

========================

《〈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跋

李行健 

bg2007093003.jpg

  中央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江泽民文选》之际,本人有幸读到了张秀强同志编著的《〈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书稿。该书全面地收集并准确地注释了《江泽民文选》中的成语,为读者正确理解《江泽民文选》内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可以预期,《〈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一书的出版必将在《江泽民文选》深入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观《江泽民文选》,令人不禁叹服大量、熟练地运用成语已成为江泽民同志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他语言风格的一个特色。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是运用成语典故的行家里手。在这一点上,江泽民同志是一脉相承的。《江泽民文选》中运用成语的高超艺术,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成语是民族语言中的瑰宝,它是随着民族语言长期应用和发展而形成的。因此,它最富于民族文化的特色,体现民族语言的特点。汉语的成语以它言简意赅的高度概括性,以及它富含典故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形象生动的背景色彩,为中国人民所喜爱。但真正要应用好成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必须要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功底,娴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江泽民文选》应用成语的特色很多,本文谨就学习所得谈一些个人认识。

一、妙用成语

  1.准确、精当运用成语

  准确、精当是《江泽民文选》运用成语的最大特色。只有把成语用准确了,才能体现成语之妙,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所以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成语之妙,在于运用。"

  江泽民同志满怀热情和希望,看到农村改革中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时,他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1-- 215)在分析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时,他说:"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种优势的创新机制,形成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培育一个争相创新的氛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3--121)显然,"异军突起"和"脱颖而出"这两个成语最恰当不过地表达了江泽民同志确切的意思和对新事物的激情。可以设想,我们很难换别的词语比这两个成语表义更准确、精当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我们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封建式的割据局面在中国大地上也一去不复返了。"(3--268)"一去不复返"这个成语用得太妙了。这很自然让人想到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原诗是对黄鹤一去不返的怀念,而这个成语巧用在这里,表达了送走"瘟神"后憎恨和兴奋的心情,而又暗含尖锐的讽刺,使话语十分有力又非常风趣。幽默、讥讽、嘲笑和憎恶交融在一起,很能让人回味。

  2.正反对照使用成语

  对比是帮助说明问题的有效方法,对比使用成语有助于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论述问题,可以更好地发挥成语的表达功能。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老干部保持革命晚节时说:"特别让我感到痛心的是,有的人表现一直是好的,快要离退休了,本来可以功成名就、很好地安度幸福的晚年生活,最后却搞得自己身败名裂。"(1--624)"功成名就"和"身败名裂"对比非常鲜明、准确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能照本宣科,空喊口号。"(3--89)江泽民同志在这里将成语成组对比使用,使分析的问题能多层面和多角度地展现出来。

  《江泽民文选》中有时还多项两两对比使用,更显出成语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或事物中绘声绘色的作用。在《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一文中说:"对于这类事情,既不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也不要草木皆兵,惊惶失措,而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2--113)江泽民同志这里要求领导干部"敏锐地发现问题,正确地加以处理"。从要重视发现问题,然后正确对待再到认真处理,用三组成语深刻、形象地逐层加以说明,把成语运用得丰富多彩。

  3.创造性活用成语

  创造性活用成语有形式和内容不同的方面。这里只说意义上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突破原有的语义范围,在特定上下文中赋予它面目一新的含义。成语的语义是多年流传下来不能随意变动的,要从语义上按自己的创意活用成语而不被人误解是很不容易的,作者必须要有极高的语言修养和使用成语的艺术。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党风建设时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2--45)"取之不尽"本指物质资源等有形财富,江泽民同志却很自然地把它移接到精神财富的源泉上面,让读者感到自然顺畅。

  "新陈代谢,不舍昼夜。年轻的总要代替年老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一般规律。"(2--136)"青出于蓝"原比喻人通过学习增长才干而改变自己,后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不舍昼夜"本为孔子在川上看到河水的流逝而发出的感叹,江泽民同志却把它们的内涵扩展成"新陈代谢"、"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一般规律",境界大大提高了。

  成语"前无古人",我们都知道它的含义原指超越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未出现过的人或事,江泽民同志却轻松自然地把超越的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是开创性的,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历程中也是前无古人的。"(3--516)这个"前无古人"用得太妙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是创举,因为它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在世界上老祖宗那里当然找不到先例,在世界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自然它也是当之无愧"前无古人"的创举了。

二、连用成语

  为了更全面地从各个侧面描绘或说明事物,使读者对某一事物有更深刻全面的印象,往往可以将同义或近义的成语连贯使用,形成成语排比的宏伟气势。

  江泽民同志在《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一文中说:"要宣传和弘扬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列,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闭目塞听,坐井观天,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无视世界发展潮流,必然会落伍。"(3--197)从"闭目塞听"与外界隔绝开始,连用四个成语,从主客观和前因后果关系刻画了脱离时代的落伍者的面貌,既形象又全面。

  江泽民同志在谈《做好经济发展风险的防范工作》时说:"我们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避免临渴掘井。"(1--544)连用四个成语,铿锵有力,全面概括了防范风险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时,强调不同群众有自己的不同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地工作。他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3--90)我们熟悉成语"因地制宜",但为了说明思想工作必须要按照不同的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所以江泽民同志按照表意的客观需要,很自然地连用了后面新的准成语。这样就从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的人和事四方面说明了要用不同方法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连用成语还有集大成者。《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处在艰巨的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所要大加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1-- 301)

  上面用了8组共16个四字格的固定语,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常见常用的成语。这样气势磅礴地连用成语确实不多见,把要发扬的革命精神的各个方面表述得淋漓尽致,酣畅有力,一般人不易做到。

三、创造新成语

  语言是为适应使用语言的社会需要不断发展的,成语自然也不例外。创新成语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因为要反映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的日益深化,当原有语言无法适应这种情况的时候,使用语言的高手、大师们就会创造新的语言成分来满足社会表达的需要,使现有语言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这就说明,新成语的创造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是社会需要所催生的;创造新成语也不是谁都可以的,只有丰富地掌握语言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们的语言大家才能胜任。江泽民同志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成果。

  在《加强反腐败斗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中江泽民同志说:"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主要表现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等。"(1--322--323)"在坚决克服腐败现象、惩处腐败分子的同时,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廉洁奉公、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先进典型,弘扬勤政爱民、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新风尚。"(1--326)"权钱交易""勤政爱民""乐于奉献"都是新创的成语。前者正是当前腐败中权力寻租的一种普遍的腐败现象,但还没有一个有高度概括性的成语来表达。江泽民同志抓住问题实质,概括出了"权"和"钱"的交易,创造了这个准成语。"勤政爱民""乐于奉献"同样也是为建立新风尚经常要表达的意思,用两个四字格的准成语加以概括再恰当不过了。

  上述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人民富裕后怎么办,特别是农村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常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多处提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3--90)的问题。前文谈到留住人才时,江泽民同志创造了"拴心留人"。这些固定语概括得非常好,随着中国人民走向小康社会,它们很可能被反复使用而成为新的成语。

  "文人相轻",是大家熟悉的成语。为了适应新型的文化人之间的关系,有人便把"轻"改为"亲",创出了"文人相亲",但没有得到社会承认,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活用的成语形式,说明还需要创造新的成语来满足表达的需要。江泽民同志在《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中说:"要促进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团结,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提倡文人互勉,反对文人相轻。"(3--404)"文人互勉"是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正好同"文人相轻"相映比照。

  现实中的语言可以创出新成语,历史上的事实也可以用成语的形式加以格式化,使之成为新成语。江泽民同志在总结历史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时,就用"励精图治、纳谏任贤、轻徭薄赋"(3--186)总结形成盛世的原因。

  可以看到,其中不少创新的准成语已经流行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成语。它们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汇,又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功能,满足了某些特殊语境中对成语的需要。

四、复活起用旧成语

  江泽民同志很喜欢成语,对成语的应用也有很高的造诣。这除了他个人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高超的语言修养外,大概还同汉语的特性有关,一般成语都采取表达功能很强的四字格的形式。四字格词语不仅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它的语素语义构成也容易恰到好处,表达意思也就能达到完满充分。为了表达的需要,语言大师们除了创造新成语外,也时常复活起用旧成语。自然,这只有具备深厚的成语知识,熟悉汉语古今丰富的成语,又能体察现实语言需要的大家才能做到。这也正是《江泽民文选》中运用成语的特色之一。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文中,鼓励青少年勤奋学习时,列举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刻苦学习的范例:"古时候,有刺股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燃糠自照等勤奋好学的故事,主要是要教育青少年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2--589)如果不熟悉中国的历史,不大量地掌握成语,绝不可能一连举出四个不同情况下刻苦学习的历史故事成语。青少年接触到这四个故事成语会受到很大的鼓励,说明勤奋、刻苦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有立志向学的决心,就可以克服各种困难,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和手段。而这种表述是非常形象生动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江泽民同志在《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中说:"我国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2--61)"亲仁善邻"是我国传统思想中很好的经验概括,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这个成语并未使用开来,大家感到生疏了。经江泽民同志挖出,当会在我国和平崛起中发挥它的交际功能。类似的情况,还有"寝不安席""食不甘味"(1--54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玉汝于成"(1--620)等等。

  上面仅谈了四个方面,不可能深刻全面。但仅此也可以看到,江泽民同志在成语运用上许多特点和创新,值得我们在运用成语中认真学习,也应该进一步研究总结江泽民同志运用成语的成果。

****

  张秀强同志编著的《〈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一书,在发掘江泽民同志成语运用方面的成绩是很大的,它不仅是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很有用的工具书,更是我们学习研究江泽民同志运用成语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首先,《〈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一书,在精选典范用例时,非常注意例句能够充分体现江泽民同志运用成语之妙。只有典范的用例才能很好体现江泽民同志运用成语的艺术。大量常用的成语在《江泽民文选》中多次运用,就必须将所有用例全部收列进行对比后,选出一种最典范的作为范例。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者选用了江泽民同志表达自己任军委主席以来的态度和心情的用例(3--604),非常典型。又比如"安居乐业",《江泽民文选》中不止一次出现。作者选用江泽民同志在《建立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中的用例:"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应该成为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家园。"(2-- 317)显然,这里的"安居乐业"意义已达到了极致。它不指一家、一地或一国,而是指整个星球。又如"与时俱进",使用率非常高。作者从中挑选第一次使用的做范例。为了保持用例语境的完整性,让读者很好地体会江泽民同志使用该成语的准确含义,作者将整段原文引出。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原著和选例认真严肃的态度,为此作者也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其次,《〈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一书,认真探索了每条被使用的成语在《江泽民文选》的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如果抽象地讨论成语的含义,我们在书店找一本成语词典即可解决问题。但词典中所注释的语义只是该成语可能有的概括义,但该条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活的语义却是千变万化的,特别是在江泽民同志的著作中,更是把成语用得灵活多变,不结合上下文,甚至整段原文的语义,有时不大可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该成语的意义。张秀强同志编写的这本《〈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最难能可贵的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这本书是张秀强同志在学习中反复阅读原文体会出来的成果,所以《〈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不是一般的工具书,它是专门为读《江泽民文选》服务的,是很有特色的工具书。比如注释"死灰复燃"时,首先指出"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后,又特别指出《江泽民文选》中"这里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一般读者领会江泽民同志原文的语义。

  又比如作者对"温故而知新"的注释。该成语是江泽民同志号召大家对经典著作要反复学习时说的话,所以作者首先注释为"这里指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是完全必要的。但这条成语有时还用于别的意义上,作者又接着注释出"也用来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这样就注出了成语的多层语义,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该成语而不致发生片面的理解。

  特别不容易的是,某些成语在具体语境中还含有言外之意。这种意义不易发现,更不易注释。我感到本书作者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天花乱坠",作者注出典故和难字后,指出《江泽民文选》中"这里用'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后,又用括号注出"多指夸张而不合实际"。"推波助澜"注释出"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蔓延和发展,扩大影响"时,特别在"事物"后括注"多指坏的事物"。"求同存异",注出"找出彼此间的共同点,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后,又用括号注出"以便继续合作"。括号内的释义可谓画龙点睛,指出了言外之意。"求同存异"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于今后再合作。这对于我们理解《江泽民文选》的原意和成语的隐含义都非常有好处,而这种意义是注释中的大难点。

  上述事实说明,作者注释是十分认真和细致的。不少成语都是多义性的,既要注释出该成语在具体上下文中的确切含义,又要向读者说明该成语还可能有的别的语义以及它的隐含义。这样既能帮助读者学好原著,又能让读者全面准确地掌握成语的含义。仅就这一点说,我认为就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学习《江泽民文选》时很实用的辅助读物。

  再次,《〈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一书,在注释成语时,用语相当通俗易懂,能做到深入浅出。比如:

  "求真务实"----"追求真理、讲求实际。""趋利避害"----"趋向有利的,避开不利的。""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以贯之"----"指用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于各类事物之中。"对于上面这类成语要注释得简明扼要、明白如话,也是要下功夫的。这非常便于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学习。

  自然,上面一类成语中也有需要疏通的难字,只有理解了这些难字才能明白作者的注释,所以作者先注解难字。比如"一言以蔽之"中的 "蔽",作者先注出"蔽:遮,引申为概括。""一以贯之"中的"贯","贯:贯串。"对于比较复杂、含有需要注释的典故时,作者也适当简明做注,这就较好地满足了一般读者的需要,对《江泽民文选》的外语翻译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参考资料。比如"天花乱坠",作者先说明典故:"传说南朝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然后才指出成语的语义。又如"拔苗助长",作者先指出"《孟子·公孙丑上》说,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慢,就一棵棵往上拔起一点,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然后作者才指出"这里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最后,我们还要指出《〈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的作者为了读者方便和需要,连某些成语的不同形式这个特点也未忽略。成语在流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变体,即同一条成语可能有不同的写法。为了让读者认清这些不同的形式实际上是一条成语,作者在这些成语注释后就用"又作某某"说明,如"前车之鉴"末尾指出"又作'覆车之鉴'","矢志不移"指出"又作'矢志不渝'","人心所向"指出"又作'人心归向'"等等。这就无形中扩展了读者的成语知识。

  作者张秀强同志是一位党政干部,《〈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完全是用业余时间编写出来的。能编写好这本书,全凭着他对《江泽民文选》执著地学习钻研的精神。自然,这同他原来喜爱研究成语,并且先后出版过《实用成语类编》《汉语反义成语词典》和《成语精华应用范例》等专著分不开。这些工作和成果为他注释好《江泽民文选》成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其他类似的书一样,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我想我们就不必求全责备了。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007年8月9日

【作者简介】

李行健先生,70岁,重庆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起历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语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国家语委委员,现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语文报刊学会会长,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主要著作有 等,并发表语言文字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规范标准项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主编完成国家语委重点项目《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及《中学生规范字典》《小学生规范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多种语文工具书。

(完)

留言(26条)

而这个成语巧用在这里,表达了送走“瘟神”后憎恨和兴奋的心情,而又暗含尖锐的讽刺,使话语十分有力又非常风趣。幽默、讥讽、嘲笑和憎恶交融在一起,很能让人回味。

很好,很强大。

这玩意儿得浪费多少纸张啊~

如上的两人实在是没有人品到如斯的地步,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不知我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是否妥帖恰当呢?

很多四字格,想必是广大中学生同志政治课上耳熟能详的,如今“温故”一遍,没能“知新”,只换来一阵无奈。

大量运用成语是语言能力匮乏的表现

有人近期就论证过

一开头还以为是天涯帖......

tAI BEI BI ,Tai wu chi le.

没能力出书,就不要勉强出书了

文选,语录,都是一种很可笑的东西

不知道这种书摊派不摊派,我想看看首批印刷数目,是不是还拿版税

老百姓又要辛苦了

这种鸡零狗碎的东西有什么价值

还不如一个成语词典

如果要创新,被人附会成代表了什么先进思想,真是民族的悲哀

我只是很同情许嘉璐和李行健先生……
只是不知道值不值得同情……

弓虽,这种书都能编得出来……

失败,这种东西怎么好意思出来呢!我吐司!

君不见孔方兄滚滚来
某家身材酷似柴油桶
法轮功,跳梁小丑
吾与尔一决雌雄

明明是个花瓶还使出吃奶的力气媚上, 让人作呕。这也敢叫著名语言学家?

这个也算是在世界马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沫若

《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

  
  在一万公尺的高空,
  在图—104的飞机之上,
  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
  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
  象静穆的丛山峻岭,
  也象浩渺无际的重洋!
  

殊不知就是这些令人作呕的“成语集合”还是五、六十个“幕僚”拼凑出来的

一瞬间感觉回到了500年前

没意义的东西!

搞文化大革命!遗憾啊!中国人民.

又是舔腚之吐

哈哈,原来是一年多以前的新闻了,不过,跟刚刚发生的南方某报的“舔x沟我很激动”事件不是交相辉映么~ (不知才高八斗的江爷爷是否认可我这样用成语)

引用拉登的发言:

没能力出书,就不要勉强出书了

文选,语录,都是一种很可笑的东西

说的对,用个成语还。。。。

首先,我从这篇里才得知“与时俱进”原来不是一个已有成语,是江总改变创造的。
其次,如果这本书叫《跟老江学成语》会不会就更有出路一点?
最后,我觉得学者们拍马屁确实有点让人不忍直视,不过老江运用语言的能力,确实是值得学习的。

现在网络上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玩梗需求和落后的蛤三篇之间的矛盾
十年前的文章,今天看来又可以玩出不少梗啊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