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去世8年了!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5年4月12日

昨天(4月11日)是他的忌日。

8年前,我还是在《南方周末》上最早知道这个消息的。推想起来,应该是在1998年4月18日的那一期上。上面依然是他的专栏,但是名字外面却有个黑框,我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这之前,我已经读过他很多作品了。在后之后,我读了他所有的作品。他对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念上。他让我知道,保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考"是多么重要,从此我的人生态度变得更加坚定和清晰了。

他对我们这样生活在当代的中国人有着特殊意义。

他推崇卡尔维诺。我那个小小的"卡尔维诺中文站",后来在网上有一点反响,跟他也是分不开的。

下面转两篇文章。

==================================

维基百科对王小波的介绍。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王小波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 - 1997年4月11日),北京人,作家。年轻时在云南农场作过知青,插过队,作过工人、老师。

1978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4年赴美。1988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王小波在白话文叙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写作小说的同时他也创作过一些杂文与随笔文章。并且很多人都是由于精彩而睿智的杂文作品接触和认识到王小波。

王小波的东西方生活与求学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富有自由人文精神和独立知识分子品格的写作者。在他的作品中,贯穿着其特有的黑色幽默,这些也表明了王小波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王小波的一系列小说都以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作为蓝本,如下放到云南的知识青年,在某个医院或高等专科学校从事技术工种的工程师等等,作品的年代背景也与王小波的生活与成长时期相重叠,在这些作品中,他刻画了这样一种现实:

"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从杂文作品中看,哲学家罗素对他思想影响很深,他推崇和提倡科学与理性,并且认为人的生活应该追求未知,他反对进行思想禁锢,主张人们思维应该保持多样化,使生活变得有意思有趣,去热爱智慧。

他的作品在他身后盛行于世,影响了众多青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其妻为社会学家李银河。其曾编写过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并由此获得了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

=====================================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文/李银河

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而略带神秘感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读者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一种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

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而略带神秘感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读者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一种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我们当然知道,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圣殿骑士,他们也没有什么关于圣杯的秘密盟誓,那么,这些人所感觉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他们引为同道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使我陷入沉思。想来想去,想到了下面一些东西,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问题的正确谜底:

我首先猜测,这些人喜欢王小波的是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肉体最不自由的时代,他也没有放弃对精神自由的追求。王小波钟情于它,倾毕生精力用他美好的文字讴歌自由。因此,那些喜爱特立独行的自由价值的人当然会将他引为同道。

其次,这些人或许是喜欢王小波的平等精神。王小波最反感任何将人分为等级的事情。他的身上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平民气息。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他的写作中,他最厌恶将人分为等级的做法。他甚至不喜欢听像"使命"、"拯救"这类堂皇的词,觉得自己完全不比任何人更高级以致有资格去拯救任何人的灵魂。在现代社会,平等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基本价值。

再次,我猜这些人喜欢王小波对智慧的热爱。他在许多场合抨击愚昧,赞美智慧。他对人类发展至今所积累的各种知识和智慧有一种真正的爱好。凡是能挑战人类智力的事业他都跃跃欲试。虽然他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做,但是他对反智的倾向有一种刻骨的憎恨,这一点也许引起了同样爱智慧的人们的共鸣。

还有,这些人也许喜欢王小波所创造的美。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看家本事是创造美。对于他创造出来的美,有些人看得出来,有些人看不出来。而那些看出来的人就把它当成了一个接头暗号,以此来辨认审美上的同道。

最后,我猜有比前面几项比例要大得多的一批人是喜欢王小波的幽默、反讽和有趣。在一个无趣化倾向四处弥漫、铺天盖地的时代,王小波以他独特的幽默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郁积起来的烦闷得到了一个痛快淋漓的宣泄。因此王小波的名字才成为这批快要被烦死的人寻找其他淘气鬼的接头暗号。

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嘴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完)

留言(12条)

是呀,就象对暗号一样。对自由的渴望,对智慧追求的理想。让我时不时的来这里瞅瞅:)

在他的身上有种注定的悲剧因素
而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闪光
让啊鼠的我瞻视
想起他
啊鼠很勇敢
走起路来 洒脱多了

我很欣赏王的作品!也许是我们的文学造诣没他深的原因,但他说的的确有味道!如果我们能超越他,那他的作品也一般了!我随便说说!不能诋毁他的思想!他毕竟影响我对生活的态度!
可惜永远也不能和他谈话了!

乡间林荫路,独自徘徊与其中.
十于载寒窗苦读,昨日一股寒流化冰霜!
王生不逢世,每能载如......
罗素对他的影响太深!

很喜欢你的网站内容.
我会经常来的.
谢谢网络里有你的存在.

我也很喜欢王的作品,正如他的妻子所说的“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一些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因为王小波而找到了一个思想上的挈和点,他让原本沉默的我们因为共同喜爱他而变得愿意和陌生人讲话。
生命犹存,灵魂永在,他的思想依然影响着许多喜爱他文字的人们。

王小波的作品看得不多,也不知道他写的是些什么,可能是忘了吧。不过他的一些闪光点确实能引起共鸣!
不知道你们说的是不是真心话?
不过我喜欢他的遗孀,她的人很精彩!

感谢你的卡尔维诺网站,是卡尔维诺的网站让我认识了你,是王小波让我关注卡尔维诺,开始关注文字后面的东西,开始了解文学像是一种通感的途径,像是一扇智慧之门。如果在认识陌生人的时候,我们先看到了他的心,大家乐衷交换的是智慧和思想,世界该多么简单和自由啊。

您与小波终究不是一路人。。。

小波同志的书,我很喜欢,看了些,懂得不多。

卡尔维诺中文站非常好,我很喜欢,受此启发,再做一个音乐类资料站。

王小波解决了我的很多疑问,最近正在看《沉默的大多数》呢。

王小波是我的最爱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