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中文版翻译质量低劣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5年8月13日

《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是一本难得的科普佳作。

"本书2003年5月在美国出版后,连续数十周高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最前列,荣登亚马逊网站2003年度十大畅销书之列,在年度科学类图书排行榜中,本书更是勇夺桂冠。2004年初,被美国《科学》杂志评选为2003年度最佳科学著作之一。2004年6月,又一举夺得了由英国皇家学会颁布的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图书大奖----安万特(Aventis)奖。"(引自中文版的"关于本书"。)

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的中文版(严维明、陈邕译,接力出版社,南宁,2005)的翻译质量却是异常低劣,活生生把这本好书给糟蹋了。

在阅读中文版之前,我其实对它是满怀期待的,准备非常认真地阅读。但是,只读了几页引言,就感到很不顺。尤其是读到下面的句子,更是异常费解。

"我用过的教科书全都出自那些怀有一种挺有意思的想法的男人(始终都是男人)的笔下,美国的孩子们会喜欢各个章节的结尾都带有问题部分,供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冥思苦想。"(引言第5页,摘自2005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以下同。)

我怎么都想不明白,什么是美国孩子"他们自己的时代"?于是,不得不去查了一下原版。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译文离原文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原文是

"All mine were written by men (it was always men) who held the interesting notion that everything became clear when expressed as a formula and the amusingly deluded belief that the children of America would appreciate having chapters end with a section of questions they could mull over in their own time."

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我用过的所有教科书都是这样一种人(永远都是男人)写的,他们都抱有一种有趣的想法,认为所有东西只有用公式表示出来,才是清晰易懂的。他们还抱有一种令人好笑的自欺欺人的信念,即美国的孩子们都喜欢每一章的结尾部分带有习题,好使他们在闲暇时间琢磨。"

可以看到,译者不仅有错译,还有漏译。

然后,紧接着这一句的下面一句,翻译也有问题。原文是:

"So I grew up convinced that science was supremely dull, but suspecting that it needn't be, and not really thinking about it at all if I could help it."

中文版的翻译是

"因此,我在成长过程中确信,科学是极其枯燥的,但同时我又认为大可不必如此:科学也可以是非常有趣的,要是我办得到的话。"

后半句的翻译完全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

"因此,我在成长过程中确信,科学是极其枯燥的,但同时我又怀疑大可不必如此,不过我从来没有真正想过是否我能帮助改变这种状况。"

对照完这一段以后,我就像吞了一只苍蝇一样恶心,原先对中文版的好感和信任全部消失了。但是,还是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

谁知越读越恶心,错误层出不穷,甚至还有把"half a million years"(正文第3页)译成"1.5万年"这样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

当读到下面这一段时,我再也没有办法忍受这个中文版了。

"要是你把观望宇宙深处比做是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的100层上往下看(假设100层代表现在,街面代表大爆炸的时刻),那么在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那个现象的时候,已经有人发现的最远的星系是在大约60层,最远的东西--类星体--是在大约20层。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把我们对宇宙可见部分的认识在大厅的地板上推进了约1厘米。"(正文第6页)

请译者告诉我,什么叫"在大厅的地板上推进了约1厘米"?

原文是

"If you think of peering into the depths of the universe as like looking down from the hundredth floor of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with the hundredth floor representing now and street level representing the moment of the Big Bang), at the time of Wilson and Penzias's discovery the most distant galaxies anyone had ever detected were on about the sixtieth floor, and the most distant things--quasars--were on about the twentieth. Penzias and Wilson's finding pushed our acquaintance with the visible universe to within half an inch of the sidewalk."

正确的译法应该是

"把我们对宇宙可见部分的认识推进到离人行道只有半英寸的距离之内了。"

至此,我对中译本彻底失望,放弃对其的阅读。

纵观我已经阅读过的那些部分,充满了错译、漏译,甚至还有窜改原意和自行编造。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单单是引言的第一页和第二页,短短1000多个汉字中,就有9处翻译错误(详见附录)。按照这种比例推算的话,这本450页左右的书中可能会有将近2000处的翻译错误。

为了防止更多的读者,像我一样上当受骗,我在这里郑重提醒,请大家不要购买此书的中文版。

我还想说,根据书中的译者介绍,两位译者都是专业的翻译工作者。而且,此书还有以北大许智宏校长为首的科学顾问,北大哲学系组成的"中译本译文审定专家小组"。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如此质量低劣的译文,不仅令人遗憾,而且令人惊讶。

附录:

《万物简史》中文版引言(第一页和第二页)的9处翻译错误

[注] 页码和引文根据2005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

1. 第一页第4行

中文版:"复杂而又奇特的方式"。

英文版:"an intricate and intriguingly obliging manner"。

[点评] 正确的译法应该是"一种复杂,又很有意思的乐于助人的方式。"

2. 第一页第5行

中文版:"我希望"。
英文版:"we hope"。
[点评] 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我们希望"。

3.第一页第7行

中文版: "让你经历一次极其惬意而又赏心悦目的旅程"。

英文版:"you experience the supremely agreeable but generally underappreciated state"。

[点评] "generally underappreciated"的意思是"通常没有被充分认识",而不是"赏心悦目"。

4.第二页第1行

中文版:"原子很脆弱"。

英文版:"atoms are fickle"。

[点评] 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原子们的心思是变幻无常的"。

5. 第二页第2行

中文版:"寿命很长的人也总共只活大约100万个小时"。

英文版:"Even a long human life adds up to only about 650,000 hours"。

[点评] 不知何故,译者擅自把原文的65万改动成了100万。

6. 第二页第9~10行

中文版:"不说别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生命只有这个世界上才有,真是不可思议"。

英文版:"Whatever else it may be, at the level of chemistry life is curiously mundane"。

[点评] 正确的译文应该是"不说别的,从化学元素的角度看,生命真是出奇的普通。"

7.第二页第17行

中文版:"使宇宙如此动人、如此具体的任何别的东西。"

英文版:"any of the other things that make the universe so usefully material"。

[点评] 正确的译文应该是"使宇宙成为如此有用物质的任何别的东西"。

8. 第二页第18~19行

中文版:"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实际存在的必要性"。

英文版:"we easily overlook that they needn't actually exist at all"。

[点评] 正确的译文应该是"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实际上根本不必存在"。

9. 第二页第26行

中文版:"在地球上幸存下来,这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

英文版:"Survival on Earth is a surprisingly tricky business"。

[点评] 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在地球上幸存下来,困难得让人吃惊"。

(阮一峰,2005-08-12)

注:本文已在"新语丝"上发表(2005年8月12日)。

留言(68条)

不看不知道,原来他们是这样低劣地翻译文章的!

最恨的就是滥竽充数、马马虎虎、对读者不负责任的翻译了!我也翻译过一些科技方面的文章(非盈利的),品尝过翻译的滋味,虽然水平有限,但如果不字斟句酌地为每句话、每个词把关,把每个意思用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清楚,哪里敢拿给别人看啊!可是那些靠翻译谋生的人呢,靠这门功夫吃饭却不好好自重,翻出来的东西不是错误满篇就是中国人看不懂。我偶尔会去书店转转,翻过一些比较时髦的译书,但几乎没有不让我看得头疼的(我怀疑也和自己翻译过文章有关西,眼里揉不得沙子),这些书里面尤其以社会科学方面的为甚!

关于您举的这本书,我在网上粗看了一下(新浪上有连载),可能由于原文写得很通俗,翻译没有太多问题,我差点漏掉了那几句话。所以我想他们自己也许知道有问题,但可能以为一本书这么多字,里面有一点翻不清楚的句子也无所谓。但我想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如果译者自己都不求甚解,造成知识被篡改、谬误被流传,那真的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只可惜现在的中国,眼前利益是最重要的,脸皮和职业操守却放到了屁股下面...

同意你的看法,翻译必须要有一点责任感和专业精神,尤其是公开发表的作品。

不过我觉得一定要看到的是,翻译质量低劣不仅仅译者有责任,编辑、出版商、甚至整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都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对!
我觉得指环王有的各别翻译也很不好!还是译文出版社啊。。。。。
哈里波特前几本我觉得人民儿童出版社翻译得很不错,最起码能吸引人
还有科幻世界的很多国外优秀小说翻译的都差强人意。唉,真希望他们能认真些,千万不要对付翻译跟工作一样,一群人你一段我一段那就完了。。。。

不过咱们国内优秀翻译还是多的,哈哈。

请问,能否推荐一些译作优秀的的出版社?

记得以前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部美国的小说,叫《Once An Eagle》,我觉得那个翻译得蛮好的,可惜不记得译者的名字了。不知道你们有没看过?

网上查到的,《Once an Eagle》的作者是Anton Myrer,台湾有中译本,名字好像是《昔日是鹰》。

至于国内哪些出版社翻译质量比较高,我个人觉得上海译文是不错的。

查到了,我看的是大陆翻译的,昆仑出版社,姬建国译。不知道知道此人否。当然,我现在不确定那本书一定翻译得很好,毕竟没有比较,而且当时也太早了,还在读大三。

楼主有些偏激了
这本书正在看,已经阅读了几十万字了,中英文一起看
诚如楼主说得,有些地方不靠谱
但我看来,大部分通俗易懂,及照顾了原著,也兼顾了中文习惯表达
别太苛求了
当然,如果作为一名职业的、赚取利润的译者而言,
还是应该更谨慎些的
不过,还是感谢这些翻译工作者!

上大学时也看过翻译的美国小说《Once An Eagle》,译名叫《曾有一只鹰》,是昆仑出版社1997年出的书,译者是姬建国。我和几个英语系的同学曾对照过原文,觉得总体上来说翻译得非常好。译者对原著吃得很透。但译著比原著短不少,估计是出版社要求压缩的。有个同学的朋友好像知道那位译者。最近好像出版社又重印了此译著,改名叫《美国之鹰》。

好文章
阮大侠对译文的评价客观,到位,不过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大环境使然。但在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中,如果译者在工期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下做出让步,时间比给其惩罚。
另外,可能是你的笔误,这里的原文是英寸,不是英尺。
Penzias and Wilson’s finding pushed our acquaintance with the visible universe to within half an inch of the sidewalk.”

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把我们对宇宙可见部分的认识推进到离人行道只有半英尺的距离之内了。”

To mainframe:

你看得真仔细。我确实是错了,已经改正了。

一峰,这一段:
6. 第二页第9~10行
中文版:“不说别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生命只有这个世界上才有,真是不可思议”。
英文版:“Whatever else it may be, at the level of chemistry life is curiously mundane”。
[点评]
正确的译文应该是“不说别的,从化学元素的角度看,生命真是出奇的普通。”

“the level of chemistry”是不是应当直译为“化学水平”?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老师讲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是在原子水平的变化,而化学变化是在分子水平。所以,作者可能指的是,在分子水平上看,生命是很普通的。
我没有看上下文,不知道语境,但如果说这样一句话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只能是两种意思(之一):或者是指病毒,因为病毒是一种大分子,但它同时表现出生物的许多特性;或者是说,构成生命的大分子(例如氨基酸)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既不难以形成(70年代已经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地球早期自然环境得到了氨基酸),在自然界中也普遍存在,并不神奇。
供参考。

将“the level of chemistry”译成“分子水平”当然是正确的。

我只是根据上下文:

不说别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生命只有这个世界上才有,真是不可思议:碳、氢、氧、氮、一点儿钙、一点儿硫,再加上一点儿很普通的别的元素--在任何普通药房里都找得着的东西--这些就是你的全部需要。

觉得译成“从化学元素的角度看”可能更通顺一些。

化学变化不改变原子结构,但可以改变分子。:)
比方说,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大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所以应该是“从化学元素角度看”比较合理。

我觉得是你买了盗版书吧,我看的正版的没有发现以上错误啊,在广州购书中心买的,这本书让我意犹未尽,可以与>味道相比

我手头上的同样出版社和翻译者的书和你所说的错误相对照,完全没有那些低级问题.(2005年2月第1版)我买的肯定是正版的,你应该是买了盗版书.想来专业翻译也不会翻译的那么烂嘛~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读英文版的?

考外国文学研究生的那段时间里,我特地找来几十本外国获奖的现代小说的中译本,研究对比了一番。其中,译得好的,还是有几本的。 比如,美国长篇小说《美国之鹰》(Once An Eagle),姬建国翻译的,我觉得总体上来说可称为译笔精湛,值得一阅。译文的风格有别于其他一些作品的翻译,译风格外清新,译出语的词句读起来也颇有节奏感,既通顺、又准确不说,许多地方还带有诗韵。小说中的歌词也译得十分精彩。 是“国家级的”昆仑出版社1997年出的。 看来,好的译文和好的出版社还是存在的。 只是,我们应当提醒各出版社不要急功近利地迫使译者们粗制滥造。 翻译人员呢,也应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荣誉感,不要只搞短期效应。 须知,一部有分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译著,很可能会在读者中传阅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粗制滥造,甚至滥竽充数,不仅倒大家的胃口,还会弄得译者和出版社都长期无颜见江东父老呢......

高中甫主编翻译很不错,值得一看。

我看过的最烂翻译《俾斯麦传》,谁翻得不记得了。

怪了,怎么发表后文字缺了一块。

高中甫主编《茨威格文集》翻译很不错,值得一看。

我看过的最烂翻译《俾斯麦传》,谁翻得不记得了。

利玛窦中国札记
一书中
还有个
早在明朝时候的
拉丁化的汉语
系统
可以说是最早的了
该书有影印

我是一位在读大学生,前几天刚看了这本书,因为通俗易懂,很是花了些时间看,谢谢您指出了几点错误,对我在阅读这本书很有帮助.对于高中甫主编的《茨威格文集》我有看过,在听楼上小糊涂仙 介绍后,很有兴趣读一读英文版的.

看了您的大作,首先我要由衷的称赞您的细心和严谨的精神,不过我怀疑您应该买了盗版,我拿书一一核对过发现有些错误书上并不存在——不过确实,1,6,7,8,9是确实存在的。当然这个存在是在假设您的翻译是正确的前提下才成立的。我的英文水平由于学历尚浅所以并不高超,对习惯用法和特殊的表达知之甚少,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我逐字逐句的用字典来翻译时,您的翻译是无可挑剔的,但翻译畅销书不是翻译圣经,翻译这种书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我并不是指商业上的因素),如双方文化上的差异,作者的调侃语气(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倒是要埋怨译者没有加注释,因为西方人的调侃很多时候是不能为东方人所接受的),俚语等等,典型的如7,8,9,也许其实,作者并不希望读者按字面意思理解,不信您可以再品一品,我觉得原先的翻译更舒畅些,望三思。

引用马曼青的发言:
不过我怀疑您应该买了盗版,我拿书一一核对过发现有些错误书上并不存在——不过确实,1,6,7,8,9是确实存在的。
出版社看见我的文章后,重印时偷偷摸摸改了。
引用马曼青的发言:
当然这个存在是在假设您的翻译是正确的前提下才成立的。作者并不希望读者按字面意思理解,不信您可以再品一品,我觉得原先的翻译更舒畅些,望三思。

如果从我举出的例子中,你还无法看出译者英语水平之低下,我只能说这篇文章不是写过你这种英语水平的读者看的。

像我这种英语水平的人确实没什么发言权,但是对于语言的感觉是共通的,作者是一位旅游文学作家,而不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纂者,剩下的话我就不想说了。——如果你还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么这样好了,我请教请教把英语作为母语的朋友,因为学习太紧,三个月后给你答复,如果我错了,我会发帖致歉。

我觉的这本书翻译的倒真是不错,把英国人的讽刺和美国幽默翻译的很到位,可能书中确实有些地方翻译的不好,但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英文不好的人来说,看这本书,绝对不会失望,而且,我觉的就是我能看懂英文,我也觉得这样的翻译著作是很成功的。

我查了自己的书,2005年2月第一版,的确有楼主说的第一个错误,还有那个“地板推进”的翻译。其他的没有查,应该不是盗版书引起的。

对这本书感觉不错,虽然只读了中文版,但对自己的启发还是很多的,科普给人带来的兴趣和力量,让我对作者和译者都充满感激。

当然,由于译者的能力所限、或者工作不负责,导致翻译出现问题,这还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纠正。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当然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内容,译者的工作基准就是把作者想要表达给读者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上,我非常支持楼主严谨的精神,只有挑刺、发现不足,才能不断完善和前进。

前一段时间有人投简历来我公司应聘,工作经理13年,目前任职IT公司总监,号称专业英语8级以上,还能同声传译,并翻译过百万字的科学文献。但其的英文简历充满了时态和单复数错误,语法僵硬(Chinglish),称“美国”为“America”,称“客户”为“Customer”,让人失望。其实我的英文也不是甚好,但毕竟在外文环境中生活甚长时间,对美国人自称来自“U.S."或“States”,称“客户”为“Client”这些原则还是清楚的,所以对应聘者出现这样的错误感到不可理解。以此体会本文作者的心情,对一般人我们可能不会太要求他的英文水平,出错没关系,只要能沟通就好;但是自称专业或职业翻译,犯这样的低水平错误,的确说不过去。

Anyway,楼主的精神值得称赞,这也引起了我一读英文原著的兴趣。

我读过中文版的全文,感觉很好。核对了一下,的确有你提到的问题(不是全部),翻译的完美是很难的。这个翻译我是可以接受的,从阅读中得到了乐趣,同时也相信大多数读者也会有同感。

我想说的是另一个问题。文中第九章第三段谈到,一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4500亿亿个分子。而接下来的一段中却说每个人身体包含的原子数是10亿个。人体体积肯定大于1立方厘米,密度也一定大于空气的密度,分子又是有原子组成。所以这两个数字一定是错了。

核对了原文,也是这两个数字。

鲁迅先生当年竭力提倡的“硬译”真是眼下翻译界的当务之急。
正在网上寻找这本书的原版。

我觉的这本书翻译的很好,可能有些确实不能达到非常准确,但是,英国人的幽默、对科学研究的传统以及表述方式的奇妙都让我赞叹不已,我到觉的版主是在嫉妒译者呢。你只读了几页就觉的不好,而我是读了三遍,每一遍都觉的有收获。呵呵,很感谢两位译者呢。

我記得經濟學上有一現象叫:劣幣驅逐良幣
我覺得最受傷的應該是那些優秀的翻譯人員和出版社。
應該支持那些類杰出的翻譯工作者,也必須支持!

说实话,翻译得确实不是很令人满意。近些年翻译的科普著作中很少有特别好的——像《从一到无穷大》或《费曼物理学讲义》那样的。这本书平心而论,还不是最差的。只不过,那么多大名鼎鼎的科学顾问和审定专家,怎么就查不出,那么多显儿意易见的错误?
社会显然太浮躁了!

说实话,本人觉得阮一峰先生的翻译并不见得比原译者的水平高到哪里去。倒是觉得原译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本意。
当然,如果原译真的把一些原文的数字都翻错的话,的确是不可饶恕的。
但从总体而言,本书的翻译是不错的。

感觉阮先生有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意思。
作人要厚道哦~~~

我不懂英文,这本书我是今年买的,现正看第二遍,的确有些地方正如楼主所指出的那样----翻译的令人费解.我也希望译者能把原著的风格尽量真实传达,但前提是得让人看得懂.我是在北图买的,有些地方已不存在楼主所指,但有的地方还有如:"我用过的教科书全都出自那些怀有一种挺有意思的想法的男人(始终都是男人)的笔下,美国的孩子们会喜欢各个章节的结尾都带有问题部分,供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冥思苦想。"看了楼主的解释,我才感到舒服.
我是搞音乐教育的,我支持楼主的挑刺,不过也觉得楼主有点偏激.毕竟译者也是付出辛苦的.可能在鼓励中提意见会更好些.

偶然搜索到你的这篇文章,我买的是2007年5月第一版的。
查了一下你所提到的“男人”部分,已经更正了,呵呵,
这是我买过的最为昂贵的一本书,虽然已经打折了。非常喜欢这本书,如果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能看到那真是获益匪浅啊,可惜我是在30多岁的时候才看到。

我是书店借的书,刚看两三天时间,但楼说的前边几点我都看到了,确实有问题!后边还不知道情况。

我印象最深就人的生命100万小时那个!确实不太什么啊……呵呵

但总体来说还可以!

中国的知识分子做事不认真是历来的传统。中国的科学落后也是历来的传统。很多人认为错几个地方无所谓,认为阮先生挑刺。这也正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设计火箭飞机的先生们也这样无所谓,那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了。说来说去,中国人还不认真的话,那就别搞科学研究了。
我比较奇怪的是,有人一边称赞书里的科学,一边骂阮先生较真。看来还是没有读懂这本书啊。

阮一峰同学:
第一,你买的那本书肯定是盗版书,要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你连正版还是盗版还没有分清楚,就在这里大呼小叫的!!!
第二,从专业的翻译水准来看,我觉得这本书翻译的相当不错,我对照着看了3遍,语言文字都符合作者游学的风格,要知道专业翻译要了解作者要表达书内容的真实风格,调侃,文化差异等,有些译书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这是一本译书首要的定位!!
第三,译书的确有其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时间,据我了解,这本书是译者在100天内译出来的,也在不断修正中,对于翻译的敬业,人家50年的英文功底,你还没有资格在这里评论!再比如,这样一本万物简史,是囊括了各种科学细节和生命探索内容的,这就要求对各类知识,在短时间内,既要自己弄懂,还要符合表达之意,你不要觉得自己在这里胡说几句,就可以吸引多少眼球了!!!此外,我还特意查阅了部分译者的作品,对比英文原著,觉得专业翻译功底深厚,水准可见一斑!!!
第四,《万物简史》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阅读的好书!我强烈推荐大家去读一下,我读得时候,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上述评论,完全是基于客观的评述,当我们看问题的时候,要尽量全面地认识后,再发表评论,年轻人,倒也可以理解,但我想表达的是,这是一本好译著,最近的修正版已经出来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反正我是受益匪浅。

当前的人文社科翻译99%都是垃圾!学术翻译需要出众的外文功底和专业素养,现实呢?一个中专生一个月干出一本20多万字的“译著”;从国外兜一圈回来连日常用语都说不来的混混竟然“热衷于翻译”专业文献;中文佶屈聱牙病句连篇、英文一个月勉强读七千字的“学者”已经发表了一批“译作”,并“有幸”赴国外访问。

我汗,这本书的翻译早就是公认地差了,作者比尔布莱森虽说只是游记作家,但是在美国和英国的地位早就是公认的了,没把他语言里那份幽默和调侃翻译出来就算了,连那些最最基本的知识都译错了,居然还有这么多人为译者振臂而呼,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没有看过中文的原文,但就阮先生指出的那些错误来看,原译者的译文水平确实有待提高啊。其实水平不高没关系,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只是学术态度一定要严紧,不能译出和原文不符的意思,还拿来出版。

翻译这一行是做到老学到老的,不能按资历来排行,有人指出错误就是好事,要就事论事的接受,这样才能有进步啊。难道资历高水平就高?不见得吧。

我这本书的中文版今年夏天刚买的,可惜忘在国内了没带过来,没法对照。
不过回想起来似乎看的时候有些概念的确有点让人糊涂,所以最后小半部分没有看下去。英文版还在我的书架上没来得及看,不过,据我读英文学术及科普原作的经验来看,通常优秀的著作是不会让人产生概念和语义上的迷惑的。
就上述评论我想说两句自己的看法:
1、学术上的严谨和人身上的苛刻是两码事。如果阮先生始终是对文中翻译进行批判的话,在我看来这和苛刻或者宽容完全是两码事。
2、时间短、翻译量大,这不是翻译质量可以低劣的借口。读者愿意不愿意接受质量不高的译作那是读者个人的事,但对译者和出版社来讲,还是要讲求质量。如果时间不够,不够到令高手翻译也错误百出,那就应该把时间给够。或者,有些译者也许就会不接这样的任务了。
3、论证要有实例,认为译者有错没错,水平高不高,应该举例而不是一遍遍高声表态。而且,译者在其他作品上水平高,和在某一本书中出错多,也是两码事。
4、最后,译者如果是严谨的学者,他应该客观接受大家的客观批判(或者赞许),以帮助他今后的工作,不会只有情绪上的喜怒。

翻译是有些问题 但是我认为原文也是有些疏忽之处
"谁知越读越恶心,错误层出不穷,甚至还有把“half a million years”(正文第3页)译成“1.5万年”这样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
前问说得是有5000亿个质子,即5x10^11,查了原文也是同样数字.这个数字作为秒数换算成年数的话(当作3600秒/时,24时/天,365天/年)大约是15854年,的确是中文版说的比1.5万年,但绝不可能比50万年多.
"5. 第二页第2行
中文版:“寿命很长的人也总共只活大约100万个小时”。
英文版:“Even a long human life adds up to only about 650,000 hours”。
[点评] 不知何故,译者擅自把原文的65万改动成了100万。"
同样,65万小时才相当于74年左右,而这个年龄并不算长寿, 100万个小时可以到114年.
翻译不行大不了看英文原版的.但是原版的问题呢

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看,6也不算是错误,只是换一种表述方式。

引用老刘的发言:
中国的知识分子做事不认真是历来的传统。中国的科学落后也是历来的传统。很多人认为错几个地方无所谓,认为阮先生挑刺。这也正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设计火箭飞机的先生们也这样无所谓,那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了。说来说去,中国人还不认真的话,那就别搞科学研究了。我比较奇怪的是,有人一边称赞书里的科学,一边骂阮先生较真。看来还是没有读懂这本书啊。

同意。那些说楼主偏激的人也就只配读点马马虎虎译出来的东西。

英文水平有限,所以,在阅读英文版时,优势实在看不明白,就找出中文的对照看,结果,大部分英文我读不懂的地方,看中文却更糊涂,似乎,翻译者的英文水平比我高点有限,中文水平似乎不比我高,真是郁闷。
还有经常就莫名其妙的丢掉一、两句话,似乎译者在进行再创作,真是佩服两位,能把一本书译成这样,还有这么多名人给写序,“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变的我真是看不懂了。

我最近刚刚读完本书的英文原版,写得棒极了。在我阅读原版的过程中有些地方也参考了已有的译本(这里不点名了),的确如楼主所说有些地方翻译地惨不忍睹,不忍卒读,说句不客气的话,有些地方还比不上我自个儿的翻译。
从学术上讲,作为科普著作的翻译者竟能出现这么明显的错误实在不能容忍,需知严谨是做学术的起码要求,何况此书主要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为的就是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本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但低劣的翻译却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翻译者应该对此负一定的责任。
但这也与整个社会风气,或者更根本的与整个政治制度有关。据我所知,一些译作只不过是某些研究生根据导师的要求译出的,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赶作业赶出来的,再说翻译对译者的中文水平也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而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其国文(我个人觉得比“语文”包涵的东西更多)水平能高在哪儿?我觉得其实译者很可能也知道自己译作的水平,但就是没办法,上头逼得紧。真正独立地知识分子在中国凤毛麟角,能静下心伏案钻研的学者也不多了,都忙挣钱,搞政治。
所以我还是建议能读原著就读原著吧,读不了的,恩,暂时就只能读一些稍次的译作了,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吧。
最后推介一个不错的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社。它推出的一套叫“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翻译质量蛮高的,比如有一本书叫《天地有大美——现代科学之伟大方程》就很不错。

我说我怎么看的这么别扭,原来是翻译的问题,还得我差点以为自己已经笨到看不懂中文了-。-
过几天找找原版去

一年前我也花7块钱在地摊上买了一本(那时高四),看了两张左右就感觉比较枯燥,一直就搁在家里很少翻阅了,基本就上厕所时拿来看看。今天我看了好多,也感触了好多:对于英语,我一定要好好地学好(今年高考103分,高三时高考52分,呵呵),另外我是从 刘成大哥的博客那里连接到这里的,我也有志向,也要出国!

我不觉得翻译有问题。翻译并不是词语的意思对词语的意思翻译。比如您举出的含help的那段话,原著英文里本来就不是以帮助的意思存在的,而是个词组。翻译本来就应该考虑最地道的英文用法的含义而不是一对一。

您这样以自己的水平就说翻译不对,会误导有些百姓读者。

大哥,你的“黑客和画家”翻译的也很水啊就别再数落人家了

引用朗道的发言:

大哥,你的“黑客和画家”翻译的也很水啊就别再数落人家了

大哥,你也开个博客写篇博文指出来,吾辈好去围观,瞎说有个屁用

引用Ruan YiFeng的发言:
将“the level of chemistry”译成“分子水平”当然是正确的。 我只是根据上下文: 不说别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生命只有这个世界上才有,真是不可思议:碳、氢、氧、氮、一点儿钙、一点儿硫,再加上一点儿很普通的别的元素--在任何普通药房里都找得着的东西--这些就是你的全部需要。 觉得译成“从化学元素的角度看”可能更通顺一些。

个人觉得翻译成“层面”不错,比如说分析一头牛,可以从分子层面、细胞层面和器官层面,也可以从生物学角度、经济学角度和营养学角度。

引用Nicolas Da的发言:

阮一峰同学:第一,你买的那本书肯定是盗版书,要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你连正版还是盗版还没有分清楚,就在这里大呼小叫的!!!

盗版会盗出不一样的翻译出来?

此类书籍的翻译应该很精致,给孩子的不能是迷惑,而应该是启迪!

译文,没读过,从楼主所说的来看确实存在问题,不过有些地方译文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在大厅的地板上推进了约1厘米",联系上下文,确实应该是这个意思,说明可见的宇宙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说是大厅下半英寸左右。

同意你的看法和分析。大家一起来揭露和抵制劣质翻译。

关于这句:"So I grew up convinced that science was supremely dull, but suspecting that it needn't be, and not really thinking about it at all if I could help it."觉得值得商榷一下,问题在“not really thinking about it at all if I could help it”。首先,它是和“suspecting that”并列的。其次,“if I could help it”我理解是“如果我控制得了自己的话”。全句:“假如我控制得了自己连想都不会去想它(科学)”。这里if表虚拟语气,言下之意,作为一个好奇心强的男孩子,不去想科学问题是不可能的。

引用Dean的发言:

翻译是有些问题 但是我认为原文也是有些疏忽之处
"谁知越读越恶心,错误层出不穷,甚至还有把“half a million years”(正文第3页)译成“1.5万年”这样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
前问说得是有5000亿个质子,即5x10^11,查了原文也是同样数字.这个数字作为秒数换算成年数的话(当作3600秒/时,24时/天,365天/年)大约是15854年,的确是中文版说的比1.5万年,但绝不可能比50万年多.
"5. 第二页第2行
中文版:“寿命很长的人也总共只活大约100万个小时”。
英文版:“Even a long human life adds up to only about 650,000 hours”。
[点评] 不知何故,译者擅自把原文的65万改动成了100万。"
同样,65万小时才相当于74年左右,而这个年龄并不算长寿, 100万个小时可以到114年.
翻译不行大不了看英文原版的.但是原版的问题呢

从此处提出的意见看,译者还是比较负责细心的。确实,有时原文有错,翻译时会被译者更正过来,译文的准确性反面比原文高。
但确实有一些低级的错误,比如将生命的普通译成不可思议,时光译成时代,意思完全弄反了。希望只是个别现象。

有一些问题,说

引用老马的发言:

同意你的看法和分析。大家一起来揭露和抵制劣质翻译。

关于这句:"So I grew up convinced that science was supremely dull, but suspecting that it needn't be, and not really thinking about it at all if I could help it."觉得值得商榷一下,问题在“not really thinking about it at all if I could help it”。首先,它是和“suspecting that”并列的。其次,“if I could help it”我理解是“如果我控制得了自己的话”。全句:“假如我控制得了自己连想都不会去想它(科学)”。这里if表虚拟语气,言下之意,作为一个好奇心强的男孩子,不去想科学问题是不可能的。

这个 If 不是从句,是前面 it 的复指内容。

引用刘起的发言:

译文,没读过,从楼主所说的来看确实存在问题,不过有些地方译文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在大厅的地板上推进了约1厘米",联系上下文,确实应该是这个意思,说明可见的宇宙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说是大厅下半英寸左右。

这里本来就是说对可见宇宙的研究,从上往下数,近人行道就是近地面了,也就是对可见宇宙的研究将达极致。大厅下半英寸,这是到地低下去了,超出可见宇宙范围了,这就不叫对可见宇宙的研究了——逻辑问题。

从上一直下看,有二帮人在说,作为专业的翻译人员就容不下别人对你指出的错误?假如是,你就回家养小孩吧,别再误人子弟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时间玩口水,还不如多学学如何诚实做人。
说明一下:本人是个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

我们千年的传统——容不得质疑的声音,尤其是别人专业你业余。斗胆说一句做学问如果不严谨还诸多借口那你最好关起门祸害自己就够了。

在新语丝看到你的大作,我觉得奇怪你怎么在新语丝发表。看到这才相信真的。

看了一眼中文版,发现译文非常滞涩不通,于是就查英文版,结果找到了这篇文章,认真的读了一遍,发现中文版翻译的是如此低劣,同事感慨中国的翻译行业有多烂,居然还是北大‘牵头’,北大就是这个水平吗?

190页霍尔丹的儿子三岁时就生气地问他的父亲:“那不是氧化血红蛋白或羟基血红蛋白吗?”这句话不知所云。

19页中“祝贺我们牵着骏马,能够熟练使用鲸油”也是莫名其妙。

我还没看过这本书,看大家聊的热火朝天,感觉要买一本来品一品了

引用fan的发言:

我还没看过这本书,看大家聊的热火朝天,感觉要买一本来品一品了

加一

上述争论充分反映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