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的发展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9月25日

早的句子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动词是句子的中心。

后来,从句子中分化出了主语和宾语。主语是动词的施动者,宾语是动词的受动者。有些宾语比较明显,所以就被省略了,这样就出现了不及物动词。

再后来,为了修饰动词,就出现了状语。

在状语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了介词。介词是起到联系动词和状语的作用。

下面,举一句汉语例句,看看句法的发展。

【原句】 李四软了。

"李四"是主语,"软了"是动词。

【添加状语】李四心软了。

【添加介词】李四心里软了。

句中的"里"由于比较明显,可以省略。

留言(9条)

感谢楼主,把英语笔记做的这么好!如果在幼儿园,老师肯定会送你一朵最大最大的"小红花"的!

李四心软了

这是添加状语么?心是主语才是,或者说李四的心是主语,这里李四可以理解为定语吧。

引用icewanderer的发言:
李四心软了 这是添加状语么?心是主语才是,或者说李四的心是主语,这里李四可以理解为定语吧。

“李四的心”确实可以理解成主语,不过文中的分析也没错。只能说汉语不是一种精确的语言。

汉语是动词显著的语言,这一点在文言文、诗歌和古代白话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用欧洲语法中的“主语”、“谓语”概念来分析汉语句子很多时候是差强人意的,其实用“主位”、“述位”或”话题“、”评论“这两对概念来分析更有说服里。如”李四心软了“,”李四“是主位或话题,”心软了“是述位或评论。
用英语来表述这句话,语法关系就非常简单了:Li Si relented. 主语加谓语。

引用paul的发言:
用欧洲语法中的“主语”、“谓语”概念来分析汉语句子很多时候是差强人意的,其实用“主位”、“述位”或”话题“、”评论“这两对概念来分析更有说服里。如”李四心软了“,”李四“是主位或话题,”心软了“是述位或评论。

我有点不同看法。

我觉得“主位”和“述位”做不到精确分析,比如“心软了”中的“了”到底是什么作用,什么时候可以加,什么时候不可以加。这些语法问题,不用西方的语法体系,恐怕很难精确分析吧。

顺便说一句,有人说“了”是语气助词,我觉得“了”提示了时态,表示过去时。

主位和述位是functional grammer中的概念。我在这里讲的太简单了(复杂的我也不大懂),其实是可以分析得很细致的。Bottom line is, there is an alternative to analyzing sentences in terms of 'subject', 'predicate' etc.

引用Ruan YiFeng的发言:

顺便说一句,有人说“了”是语气助词,我觉得“了”提示了时态,表示过去时。

要看“了”字在什么词后面,如果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了”字在正规的语法书上从来没有语气组词这种说法。

这其实是一本靠谱的语法书。。。建议楼主搞个详细版的。

越发的觉得语言是飘逸的了,喜欢这样的飘逸。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