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史上的三次文化入侵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7月10日

昨天写到,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会来到不列颠岛,这是英语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英语开始受到拉丁语的影响。英语原本是盎格鲁-萨克森语,属于日耳曼语的一种。拉丁语的传入是它受到的第一次文化入侵,以后这样的"侵略"还发生过两次。

从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Viking)开始入侵不列颠岛。到了9世纪中期,几乎半个英格兰都落入了维京人手里。北欧海盗的到来,使得英语受到了北欧语的强烈影响。最重大的一个变化是,英语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不再像其他欧洲语言那样,有着复杂的词尾变化。因为北欧语毕竟也属于日耳曼语的一种,它与英语的词干基本是相同的,所以英国人如果想同北欧人交流,只有放弃词尾变化了。另外,英语中以"sk"开头的词,大部分都来自北欧语,比如sky(天空)、skein(一团纱线)、skirt(裙子)、skill(技能)、skin(皮肤)等等。这是英语受到第二次文化入侵。

公元1000年,丹麦国王克努特继承了英国皇位,标志着丹麦人正式融入了英国社会。

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入侵不列颠岛,最终成功得控制了英国全国,成为威廉一世。他清洗了英国的朝廷和教会,所有重要的职位都由法国人担任,上层所有的交流都用法语。威廉一世本人就不会说英语。用一个学者的话说,法国人入侵这件事"对英语的影响比英语史上任何其他事件都更大"。从此,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就是英语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此后的200多年中,英国社会的语言状况是这样的:政府和贵族说法语,宗教和文化事业用拉丁语,底层的老百姓继续用英语。直到今天,英国人说一点法语,都是时髦的表现。

有一个例子反映了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脱节。1191年,有一个大法官因为政治事件逃亡,他化装成老百姓,想跟其他人做买卖,但是他只会说法语,不会说英语,而老百姓是不可能会说法语的。所以,他就被识破抓住了。

经过这三次文化入侵,英语的词汇就变的非常丰富。同一个意思往往有三种词汇可以表达,一种是英语本身的词,另一种是从法语引进的词,还有一种是从拉丁语引进的词。比如"时代"这个意思,英语本身的词是time,从法语引进的词是age,从拉丁语引进的词是epoch。更多这样的词汇比较,请看我以前摘录的《英语的借词》。

留言(7条)

这个笔记很有意思。让我想到中国古代用文言文写作,跟欧洲用拉丁文写作这一点有相似之处,可能都有更准确表达意思的好处(不过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记得胡适好像举了个例子说白话文更简单明了),也有限制文化和民主发展的坏处。

拉丁语的好处?……一旦英语发展起来,我觉得拉丁语就没什么好处了,除了可以在全欧洲流传以外。

罗马帝国灭亡后,好像就没有人在口语中使用拉丁语了。一个没有群众基础的语言,是必定要死亡的。拉丁语被英语取代是不可避免的。

语言史上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俗文化总是要取胜的。

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也没“群众”基础,怎么一直用到新文化运动呢?据你说,在台湾写信还是用半文言文吧?

最近看语法的时候遇到不少16世纪传来的法语借词.好奇地在朗文当代的电子版上查了一下,发现确是16世纪的法语借词现象最多,请问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16世纪法语借词多。

那个世纪,好像英国国王/女王中没有人来自法国……

难道不是四次入侵吗?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海盗以及诺曼公爵?

美国或内很多在学习中国的四书五经,他们把四书五经里的糟粕踢掉,把精华用英语翻译过去让美国的国民学,俄国更明显,普京,往上数几代是俄国东部居民,而这里的居民从元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八百多年都是中国领土,他们十几代人都受中国文化很大影响,所以普京身上有很鲜明的中国人特征,比如,爱国,普京可以为了俄国不要家庭,不要生活,一心为国家发展,而这种特质在中国历史上很鲜明,比如岳飞母亲在岳飞身上刺上“精忠报国”,老百姓普遍可以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孙中山时候留学海外的人可以变卖家产为国家,但是西方文化中根本就没有这种特质,看西方的历史,都是英国革命了,我就跑到法国生活,法国革命了我就跑德国,德国住着不舒服了就跑瑞士生活,瑞士不行了就去意大利,普京在国内推行爱国教育,只是东边的国民因为之前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好接受,西部人更多的认同欧美价值观,但是也不反对,但是在美国,你大张旗鼓推行爱国教育,民众就会反对,香港就是英国文化,让他们爱国,他们就游行反对,灵魂上说,他们已经是西方人,已经不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有中国魂,我们都要爱自己的国家,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长久不衰

我要发表看法

«-必填

«-必填,不公开

«-我信任你,不会填写广告链接